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意蕴,从价值、目标、方法及战略等方面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径选择。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价值;科学发展观追求发展的全面性、整体性,拓展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探索并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提升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奋斗的目标。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就是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和动力来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模式、战略步骤、动力来源等思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代中央领导核心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发展和创新,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3.
建国以后毛泽东领导全党面对经济文化极端落后的农业大国,就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形成了系统的经济现代化思想。他强调中国的现代化是走自己道路的现代化,是以发展生产力为现实基础的现代化。提出了对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模式——探索的“新经济政策”,实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途径——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提出“两步走”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和客观事实,当今的全球化赋予了社会现代化更丰富的内涵,现代化的人是全球化的主体,全球化又促成现代化的人的生成与发展。全球化对中国目前发展战略来说就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成为中国在新世纪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从正确认识中国建设的历史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走中国式的工业化道路、初步设计中国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超常规发展战略及发展速度等方面,对我国的发展战略问题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吴鹏森、王先俊、张奇才教授主编,姚宏志、章征科、余君、解莉、彭样睿、唐晓菁、张红、季良佼参与撰稿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战略》,今年4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250千字,全面研究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战略问题,包括晚清政府的现代化战略思路,民国时期的现代化战略问题,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探索,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的战略谋划,江泽民对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最终体系的形成,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历史演进,从二元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考察,以人为本与经济协调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与实践,可持续发展——中国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治理的总体战略、乡村治理的历史发展和实践逻辑决定了我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取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乡村政治制度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和城乡共同富裕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议题。这些核心议题决定了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推进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乡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彼此促进、协同推进的乡村治理新格局,完善党委领导下的乡村"四治"新体系,提升乡村善治能力;构建和优化共同富裕治理机制;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厚植乡村治理社会资本等。  相似文献   

8.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现代化思想,实现了现代化理论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中国经济现代化;以依法治国方略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以精神文明建设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以“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以“三个代表”思想推进执政党建设。因此,在新世纪,全面深入了解江泽民的现代化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力图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制定现代化战略。从“两步走”、“大跃进”到“四个现代化”,再从“三步走”到“新三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构想与部署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演进,从一个侧面深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小康社会的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坚持和继承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与手段,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和参照系统;但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又对中国现代化构成了严峻挑战,使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工业化知识化双重压力,国家的安全也受到了许多外部影响的威胁,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必须选择正确的现代化战略,其关键之处是全力实施好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国家知识创新与信息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范曦 《时代教育》2006,(12):174-175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推行和平发展战略、建设和谐世界是中国当前主要发展战略。在对外战略中,“非权力领导”模式就是在和平发展大背景下根据中国自身国情和周边环境的实际所构想的一种对外战略选择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一个短时期内.我们党的提法都是重申毛泽东时期的战略构想,即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因此,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两年多里,由于赶超心理及急于求成的主导思想,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个“洋跃进”,带来了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及解决,促使了邓小平对中国现代化战略构想的转变,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现代化,及对“小康社会”目标的设定,进而对“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确定。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理论。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世纪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强大的动力与手段 ,使中国的现代化获得了一种新的目标体系和参照系统 ;但另一方面 ,知识经济又对中国现代化构成了严峻挑战 ,使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工业化和知识化双重压力 ,国家的安全也受到了许多外部影响的威胁。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必须选择正确的现代化战略 ,其关键之处是全力实施好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国家知识创新与信息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全球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把当代世界及其未来发展和中国具体国情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基石。《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从师德师风建设、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教师职称与考核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提高教师地位与待遇等方面论述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方向与路径。该文从概念内涵、现实挑战、建设路径三个方面回应《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命题,旨在基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发展、管理、保障和统筹等方面进行政策解读。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的知识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实现中国现代化目标出发,制定了一整套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现代化的理论方案。其内容包括知识经济思想核心、基本战略、战略重点、战略动力和战略保证等方面。以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指导,推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党在跨世纪的征途中担负的一项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前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党的十六大在提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提出了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为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在我国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战略、实践经验和制度建设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改以来,党在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提出和创立了许多新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为党制定现代化建设战略奠定了科学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科学发展论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这三个重大理论强有力地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