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理博物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地理博物小说源于先秦的地理学和博物学。战国时代《山海经》是地理博物小说产生的标志。外表记地理、物产,但  相似文献   

2.
博物思政是旨在运用博物馆、博物资源、博物学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形态。新时代深入开展博物思政,应不断深化对博物思政内涵要义、价值意蕴、实践理路的认识与理解。在内涵要义上,应根据“博物”与“博物学”的原初意蕴,厘清博物思政作为“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料”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学问”的思想政治教育三重意涵。在价值意蕴上,应以博物馆之“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博物资源之“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博物学之“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在实践理路上,应坚持实践体验与价值引领齐头并进、资源运用与人才培养同向发力、学科发展与文明交融相得益彰,以博物馆、博物资源与博物学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博物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地理博物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同时还具有博物学、史学、宗教等多元文化形态,是小说形式与博物学的内核、史乘的手法、宗教的外衣的有机结合,这种多元文化形态是独特时代的产物,对后世文学启发之功甚大。  相似文献   

4.
先秦、秦汉博物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博物学经过先秦、秦汉时期的逐步完善与发展,到魏晋时期臻于成熟。魏晋时期我国古代博物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这一时期,博物学最终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探究魏晋博物兴盛的原因,必须上溯到先秦、秦汉时期,了解其完整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博物"观念和西方博物学学科由来已久,书籍出版是曾经博物学繁荣发展的表现和推动力。伴随着学科的专门化,包罗万象的博物学逐渐走向衰落。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面临的困境,博物学近年来逐渐复兴,相关图书出版也迎来热潮。其中不乏内容、形式皆美的优秀制作,但也出现许多问题与不足。高素质的作者编辑队伍、敏锐的市场洞察、立足博物学自身特点、顺应科技发展、主动的学习意识会让博物学图书的出版达到更高的水平,满足读者的更高要求,为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遗产”与“物理”存在逻辑关系,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包含中国的“物理”。与西方科制的“物理”不同,中国传统的物理与博物学相互照应,形成了独特的知识谱系,深深地羼入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本文在区分中西方“物理-博物”知识体系的差异的同时,强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研究和保护需与传统的博物学相联系、相契合。  相似文献   

7.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8.
佛教典籍中极其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及其著作,主要存留于佛教类书。文章从博物学的角度,以四部佛教类书(《经律异相》、《诸经集要》、《法苑珠林》、《释氏六帖》)为典型,分别从编纂宗旨、知识分类模式、古代博物学知识的扩展这三方面,论述佛教类书的博物学特色的演变过程,力求丰富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内容、拓展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陈艺媚 《福建教育》2023,(20):32-33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幼儿园课程建设紧跟文化传承和生活教育的步调,兴起了博物教育。本文基于幼儿园博物教育教学实践,梳理了博物区域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博物区域兼具观察和操作两方面功能,博物区域凸显文化性和展馆性,博物区域活动更注重生成性和整合性。  相似文献   

10.
论官修类书的编辑传统及其终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官修综合性类书在编辑理念、编排体例等方面形成了历代相延的传统,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色.官修类书的传统在近代受到西方百科全书的冲击而终结.古代官修类书对于今人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编辑出版史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典籍分类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 ,中国典籍分类法突破“四部”分类框架后 ,逐渐形成了“新旧并行”局面 ,并随着杜威十进法的引入 ,转向西方近代图书分类法。由于典籍分类与知识系统之分类密切相关 ,故典籍分类之演变 ,不仅仅是改变典籍分类法之简单问题 ,而且是中国传统知识系统向西方近代知识系统转变之重大问题 ,是中国知识系统在晚清时期重建之重要体现。所以 ,以杜威十进分类法替代四部分类法之过程 ,既是将四部分类体系下之典籍拆散 ,归并到十进分类体系的各种学科门类中之过程 ,也是将“四部”知识系统整合到西方近代知识系统中的过程。正是在典籍分类法之此消彼长的演进过程中 ,“四部之学”逐渐被分解、消融、整合到以学科为骨干的近代新知识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的文学批评论文《诗可以怨》从文学和心理学两大方面对传统的历史观点提出了质疑。作者渊博睿智、明辨深思,横贯中西、打通古今,引经据典,大量的事实作论据,论证传统文学理论观点的偏颇和错误;以中外众多相似的语言现象进行中西文化比较,说明人类的心理体验、情感机制有共同的基础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时之“小康”不外有三重含义:一曰生活稍有所安,一曰“家天下”之礼治杜会,一曰家境相对宽裕。近世又有康有为之小康社会理想,旨在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小康”之用诸现代,是邓小平对古人用于指谓物质生活水平的“小康”概念的革命性再造。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对邓小平当初提出的建设“小康”或“小康社会”之含义的最新丰富和发展。现代小康社会理想根本不同于古代和近世的小康社会理想;现代小康生活亦根本不同于古人囿于自然经济的狭隘条件所向往的“小康之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范文澜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大大发展了"通"的意识,对通史编撰提出新的要求.范文澜在长期的通史研究工作中,总结出通史编撰的"直通"、"旁通"、"会通"原则,对今天的通史编撰仍然具有极其宝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科学分类的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第一次进行知识分类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代前期(16—18世纪),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基础自然科学分类初步完成;近代后期(18—19世纪),圣西门、黑格尔等曾对科学进行过分类。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新的科学分类。到了现代,根据科学技术发展的新特点,卡尔纳普、邦格、凯德洛夫等对科学分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和钱穆,都对史学理论尤其是专门史的理论和方法,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分别在20世纪20-30年代和60年代著有《中国历史研究法》,成为上世纪中前期我国史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的重要成果。在论述专门史的研究时,他们都借鉴和扬弃我国传统史学理论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历史文化观,从部分与全部、特殊与一般,以及从专门史与普通史关系的角度来诠释专门史,从而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点的专门史观。而二者的专门史观又有一定的差异,梁启超把历史分为专门史和普遍史,不只是表明历史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认为专门史是与普遍史或文化史相对应的,是明了全部历史的基础;钱穆则强调从文化、通史的角度研究专史,又由专史而通史,以见历史大体。总之,梁启超突出传统的史体和史法的继承,钱穆侧重文化和哲学的追寻,这是他们的专门史观区别较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17.
福建建阳古代被誉为“图书之府”,刻书印业宋至明清兴盛之风延续六百多年,是中国古代刻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雕版印刷中心,刊印通俗书籍的数量与品种名列前茅。由于闽北古代建置沿革复杂多变,在建本与建安版画的研究中为名所困,经常出现了很多错误的表述。  相似文献   

18.
曾国藩作为晚清时期声名显赫的中兴名臣,被尊奉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完人,其学问造诣之深,古今罕见。他终生以书为伴,并形成一整套藏书思想和读书之道,其内容为现代人们的图书收藏与阅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史学"经世"是我国古代一种非常优良的史学传统,延及近代以来,白寿彝先生很好的延续与承接了这一传统,并在自己的史学研究与史书编撰中进一步将这一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最终形成了富有自身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经世"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