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享     
自然课上,很多孩子都带了水果。认完水果后,陈教师问:“看着面前的水果,你最想做什么?”“咬上一口!”“吃下去!”“那好,现在我们开始吃水果!”教室里一片欢呼,孩子们拿起各自的水果吃起来。没带水果的十几个孩子沮丧地坐在位子上,偷偷咽口水。小恒毅带了十几个贡桔。陈老师问:“你愿意送一个桔子给陈老师吗?”小恒毅当然愿意。陈老师剥开桔皮,掰了一瓣桔子品尝,接着把剩下的桔子,分给没带水果的学生。小恒毅见此,连忙说:“陈老师,我想把桔子分给没有水果的小朋友。”“你真是个大方的孩子。”陈老师非常高兴。小恒毅捧…  相似文献   

2.
打赌     
李发胜 《湖南教育》2005,(15):45-45
芙蓉中学是一所偏远的水乡中学。陈老师是这所学校九年级甲班班主任,吴老师是九年级乙班班主任。陈老师任教甲乙两班语文,吴老师任教甲乙两班数学。他俩的爱人也分别教这两个班的物理和化学。一天,两位班主任在一起闲聊,各自估计本班可以升重点高中的学生。吴老师谈完后,陈老师说:我看你们班李明大有潜力,升重点高中有把握。”吴老师问:何以见得?”陈老师说:“从他的文章里可以看出,这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特强。”吴老师听了朗声大笑:“陈老师,你真看得起李明是不?”陈老师胸有成竹:我对李明充满信心。”吴老师:“那好,我打赌他考不起重点高中…  相似文献   

3.
正当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看电视”时,馨馨和梦梦走来说:“陈老师,我们想当你的孩子。”我欣然答应,并带她们“串门”、“逛公园”、“上图书馆”,玩得很开心。小雨听说了这件事,也跑来对我说:“陈老师,我也想当你的孩子。”我推辞说:“我的孩子已经太多了,本来一个家只有一个孩子,现在我已经有两个了。”小雨没有走,她接着说:“现在有三胞胎,我就是第三胞胎。”我不禁笑了,  相似文献   

4.
午餐时,一个孩子用手抓菜,我制止,他却说:“陈老师说可以用手拿的。”原来陈老师曾看见另一位小朋友的毛栗子掉在桌上用筷子怎么也夹不起来,就让她“用手拿”。还有一个孩子每天早上都要在老师面前展示她的漂亮衣裙,连老师都觉得这孩子太注意穿着,家长也有些反映。再细想,问题还是出在老师身  相似文献   

5.
《小学教学参考》2006,(11):77-77
“陈老师,陈老师,李强强同学偷了人家的钱!”几个学生在办公室门口大声喊叫。这时,办公室的老师都在看着我,顿时我满脸通红,好像被谁打了几巴掌。班级里出现了这种事,就意味着“优秀班级”与本斑无缘,倾心管理班级的努力将会付诸东流。我火冒三丈,摞下书本,快步走出办公室。楼下人头攒动,围了许多学生。我小步并作大步下了楼。“陈老师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都向我涌了过来。“陈老师,李强强同学偷了我10块钱。现在只剩5块钱了,你是怎么教育学生的,你看怎么办……”没等我开口问明缘由,学校门口摆摊点的老大娘就冲着我说个不停。我更加恼火,血液直往上涌。“这孩子,怎么干这种事!欠揍!”我心里狠狠地想着。  相似文献   

6.
<正>案例最后,陈老师发出感慨:“叫醒孩子并不是最难的,难的是背后叫不醒的家长。”读完全文,我不禁要问,家长真叫不醒吗?古语有云: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可以说,从一开始,小伟的妈妈跟陈老师就是“话不投机”,两人没有站在一起,沟通多少次都是无效。一、追根溯源小伟的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  相似文献   

7.
一次,陈老师为中班的孩子提供了羽毛、绉纸、自制降落伞等材料,引导他们观察、记录这些物品是怎么落到地上的,孩子们很感兴趣。最后,陈老师召集大家一起来交流探索结果,谁知有些孩子仍在“玩”,怎么叫也不过来。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你会怎么处理?  相似文献   

8.
“每逢佳节倍思亲”。今天是中秋节,可是学校没有放假,我们这些在异地求学的孩子不能回家过团圆节了。晚饭后我坐在教室里,看着窗外的明月,回想起以前在家里与家人一起赏月吃月饼的情景,眼泪不禁簌簌地流了下来。“同学们,中秋节快乐!”正在我黯然神伤的时候,陈老师走进了教室。他满面春风,手里提着两个大盒子,大踏步地跨上讲台。“什么东西呀?陈老师。”一些好事者七嘴八舌地问开了。“今天是什么节日呀?”陈老师并没有回答他们。“中秋节,”同学们齐声回答,“哼,明知故问。”“今天应该吃什么呀?”“月饼。”“看,我给你…  相似文献   

9.
“狠”老师     
精彩点评: 全文主题突出,形象鲜活,语言平实而不乏功力。文章较好地刻画了班主任陈老师的“狠”。体现了对我们的“爱”。全文无处不在写老师对我们的“狠”.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外出游玩”;无论是对陈老师外貌的描写还是对老师神态变化的描写(“像个孩子”、“满脸严肃”、“温和”)。正是这样一位“狠”老师让我们拥有了扎实的成绩.引领我们走进了知识的大门.让我们茁壮成长.这可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呀。  相似文献   

10.
陈杰 《湖南教育》2006,(4):21-21
元旦这天,无意间收到了一位孩子发来的短信: “陈老师,虽然你离开我们了,但我们全班同学都很想你,希望你有空的时候回来看看我们。明天就是元旦了,祝您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顺心,天天快乐。”  相似文献   

11.
陈南 《班主任之友》2022,(Z2):64-65
<正>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可是我还常常接到家长的电话:“陈老师,麻烦你喊娃娃去校门口拿一下口风琴。”“陈老师,娃娃的语文书我帮他放到校门口了。”……校服上完体育课就忘记拿回;已经上课了,才发现文具盒忘记带到学校了;有的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喊大叫……这些情况其实都和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关。那要怎么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12.
陈老师是某小学分校唯一的教师。他五十出头,高个子,秀气的脸上已经布满了灿烂的丝纹,架一近视镜,俨然一“正牌先生”。他的口头禅是“为孩子服务”。  相似文献   

13.
片断一:生活情境,原型铺垫。⒈在实物投影上出示教师的1寸半身照片。师:站在你们面前的陈老师和照片中的陈老师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生1:照片中的陈老师变小了(师补充“缩小”)。生2:照片中的陈老师和现实中的陈老师很像。师:如果拍照时陈老师的眼睛变小了,嘴巴不变,鼻子还变大了,那拍成的照片还像陈老师吗(学生笑了)?那应该怎样变呢?生1:各部分都要缩小,不能一个缩小,一个变大,也不能不变(师补充“同时”)。生2:各部分要缩小一样多(师补充“相同的倍数”)。师:谁能连起来说一说呢?生:拍…  相似文献   

14.
戴荔 《班主任之友》2023,(12):40-41
<正>对于“一个星期五天能闹出十件事来”的小伟,尽管让人头疼,陈老师还是“耗费了极大的心力帮他改正缺点、融入集体”,很强势的小伟妈妈也曾表达过孩子在班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以及对老师的感谢,足以看出陈老师的耐心。只是,个人认为陈老师可能对小伟妈妈缺少足够理解,为此,我与心理咨询老师张玲进行了长时间的探讨,她也从长期做咨询的案例中做了专业解读。小伟妈妈的观点:“对方不接受是他的事,孩子不愿再作道歉,我也不支持他再做些什么,请你理解。”  相似文献   

15.
从本学期开始,作业本不再是单一的甲、乙批示,取而代之的是张张生动的“卡通脸”。据该班班主任介绍,过去老师批改作业的评价等级无外乎“甲”、“乙”两种,许多孩子总是看都不看就把作业本往书包里放,对错误视而不见。为引起孩子们的注意,陈老师在孩子们的作业本中画起了“卡通脸”。据陈老师介绍,给孩子们的“卡通脸”分三种,“甲”等用一张笑意盈盈的脸表示;伸着小舌头冲孩子笑代表“甲+”;若是出错的题多了就只能得到一张“苦脸”了。“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看卡通片,用表情丰富的卡通脸评价学生,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孔晓雪说:“我每天都…  相似文献   

16.
去年,复旦实验中学陈老师给班上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为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脚”。完成的学生仅23%!此题始创于日本一家著名的公司,而后渐成经典。陈老师基于部分学生厌学情绪重,花钱大手大脚,方有此举。并为此专门召开家长会作“战前总动员”,如此这般苦口婆心地分析了该项活动的种种好处:便于沟通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让孩子体验父母养育的辛劳,同时也让家庭营造民主气氛。用心良苦自不必说。然而,当天学生就议论纷纷。有抱怨老师没有“人性”的,有认为老师在“作秀”的,有调侃老师不懂现在家里都是洗淋浴的;更可悲的是一些家长不仅不配合,也认…  相似文献   

17.
在一次教研观摩活动中,课题组的陈老师邀请我帮她在教学时客串一个角色,就是通过歌表演来表现一只小蜜蜂勤劳、爱劳动的好品质。当我知道这首歌曲还有一个很好看的动画时,就积极建议陈老师让小朋友看动画片,因为我觉得孩子对动画片应该比对老师的表演更感兴趣。可陈老师说:“不一定,现在的孩子在家、在幼儿园里,  相似文献   

18.
一天,我正在门口护导值日,只见远远奶奶怒气冲冲地拉着远远从教室出来。嘴里还说着什么。我赶紧迎上去。她看到我。马上情绪激动地说:“姚老师。你摸摸看,我孙子背上全是汗,那个赵老师连毛巾都没给远远塞。(活动前我们经常会给容易出汗的孩子在背上塞块毛巾)还有那个陈老师,我说了,她理都不理我。真是太气人了!”赵老师和陈老师都是这个学期来我班的新老师,她们也都是很有责任心的老师。我相信这里面一定有误会。  相似文献   

19.
情洒教坛     
情洒教坛(本栏责任编辑刘群)“跨世纪教师风采”征文选登元月16号,江南如同北国一样,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下午三时,我在西江河上见到了激动人心的一幕:一名男子拖着残疾的右腿,赤着脚一步一滑地把13个孩子一一背过河。孩子们在对岸上高呼着:“陈老师,明天,...  相似文献   

20.
2012年,我受邀至一所校外教育机构担任五年级英语教师。该班为“强化班”,即一些英语成绩较差,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后进生甚至顽皮的学生组成。刚接班时,辅导员陈老师给了我一张名单,上面密密麻麻的列举了5、6个学生的名字。她告诉我这几个学生“各有千秋”。常常欺负新老师。尤其是一个叫“沈俊文”的学生,不把老师放在眼里,甚至还会和老师打架。而一个叫“鲁耀伟”的孩子长得高高大大,常常上课起哄,扰乱课堂。历任许多老教师也对他“束手无策”。陈老师让我一定要“厉害”点。先给这些孩子一个“下马威”。上课前的晚上,我左思右想,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把这些孩子“震住”呢?面对这样校外教育中常见的“强化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