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夏夜的星空无比灿烂,当你坐在草地上仰望星辰,会不会和我一样,在猜想天上到底有没有神仙?如果有,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的先辈们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很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其中就有关于七夕的传说。  相似文献   

3.
七夕节考述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4.
两问七夕节     
《中学生天地》2009,(7):91-92
夏日夜空,群星闪耀,其中,有两颗星星和我们中国人的关系特别密切,没错,那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每到这一天的夜里,人们都会仰望天空,想起那个动人的传说:  相似文献   

5.
农历七月七日是早期的“晒节”,它与人们传说中关于牛女的“七夕节”不是同一回事情,且各有着不同的意义。但是,由于两个节日长期绞缠在一起,故人们将“晒节”改在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现今,关于“晒节”的时间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6.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星斗高悬,草木飘香,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道与牛郎织女传说相关的银河。“七夕”是我国岁时民俗大节之一,也是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  相似文献   

7.
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七夕节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对劳动人民,特别是对中国妇女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经济建设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七夕是中国民众传统岁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竞相歌咏的对象。唐代七夕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内容很丰富,是唐代七夕节俗的生动写照,反映了唐代七夕节的主要节俗活动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邹大庆 《辅导员》2010,(17):12-12
农历七月初七,现在被称为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而古人则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为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相似文献   

11.
织女传说与中国情人节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张式成 《湘南学院学报》2011,32(1):17-22,55
湖南郴州是"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重要原生地.这一方面有大量古代文献、名人著述、方志、辞典可以证明,更有经田野调查所获的郴州境内各县市区有关"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等景点、传说和民俗活动相佐证.  相似文献   

13.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汉水七夕文化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郎织女"在神话阶段准确的说应该是"牵牛织女神话"。它在原始社会、夏商周以前的最初面貌究竟如何,我们目前还无法看到。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云梦睡虎地出土的战国末秦初的秦简《日书》记"娶妻"忌日说:"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三弃。""戊申、己酉,牵牛以娶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大意是:戊申日,己酉日,牵牛迎娶织女没有好结果,牵牛将被迫离弃织女。可见,最迟在战国时期流传的牵牛织女神话中,牵牛已经成了牧夫(牛郎),他和织女已有了夫妻关系,而且是被迫分离的悲剧,显露了牵牛织女神话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5.
为了目睹几十年一遇的英仙座的流星雨,在七夕节的凌晨,我们一家驱车赶往黄海之滨,静等奇观的来临。夜,静悄悄的;海,轻柔柔的;星,亮晶晶的。爸爸在岸边铺开凉席,我们躺下来仰望星空。  相似文献   

16.
一个民族传统的节日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文化不一样,本文通过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的比较,来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诗经叫、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相似文献   

18.
符号经济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和趋势,其发展程度如何已经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七夕文化在西方情人节的刺激下,其习俗不断变迁,已经成为足以与西方情人节相抗衡的中国情人节或爱情节。七仙女文化与牛郎织女文化有联系,这既是其优势,也是其劣势,在后者的遮蔽下,其符号特色不鲜明,因此加强七仙女(包括"毛衣女"故事)研究和文化符号保护,积极建构标志性文化,借助七夕文化的优势符号,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注重学术交流等,有助于推动地方符号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宋代《鹊桥仙》中的七夕相会词包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众多佳作将情感世界里重逢的喜悦、别离的忧伤、思念的恒久和等待的执著等一系列情感内容艺术性地加以展现,带给人以悲剧性的审美快感,并在超越悲剧的意味上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振奋。  相似文献   

20.
网络游戏:电子狂欢——对网络游戏的狂欢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游戏的繁荣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现象,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是从经济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网络游戏是在虚拟空间进行的,游戏者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匿名性的集体活动,这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狂欢的特征,为从狂欢的角度研究网络游戏提供了可能。文章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入手,认为网络游戏实际上就是电子狂欢。网络游戏具有狂欢的特征,可以分别从狂欢语境、狂欢剧、狂欢化的世界感受加以认识。最后从符号学的角度对电子狂欢的原因和影响作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