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品,陈白露是剧中的主要人物,本文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陈白露的悲剧成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伤逝》中的人物子君与曹禺戏剧《日出》中的陈白露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受到个性解放思想的熏陶而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在爱情追求中经历着从追寻、失望到挣扎的过程。婚姻失败后两者选择的生活道路并不相同,但最终的结局却一样。通过对两者“殊途”的剖析,可以探寻到子君和陈白露性格、生存的差异及其悲剧性结局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3.
何致文 《考试周刊》2009,(10):23-24
在剧本《日出》中,曹禺先生塑造了陈白露这样一个交际花形象。本文旨在分析这一人物的性格及其矛盾性。  相似文献   

4.
<正> 《日出》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戏剧。它采取的是“人物展览式”的戏剧结构,侧重于生活“横断面”的描写。众多人物,多重矛盾冲突线,相对独立的许多“人生片断”和生活“横断面”皆以陈白露为中心联结,贯穿着陈白露心理矛盾冲突的曲折发展过程。然而这种联结贯穿不可能是机械的,而是犬牙交错、时断时续、相互穿插的。那么,剧作家是如何使众多的生活“横断面”有机地穿插组合而形成浑然一体的艺术整体的呢?稍作具体分析,就能从中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1、一个看上去是随意的穿插,不仅把另一种生活“横断面”巧妙地引入了剧情,而且对正在展开的矛盾冲突起到了突出和强化作用。如第一幕开头的一场戏。主要的戏剧冲突是陈白露与方达生。方达生听说多年前的女友堕落了,从远方的乡下匆匆赶来,亲眼目睹了陈白露  相似文献   

5.
一、作家在《日出》上主客观矛盾的种种表现对于《日出》,作者的主观认识和作品的客观表现之间的矛盾,是各种各样的,其一,围绕于“陈白露”的死因。陈白露为何而死?曹禺先生曾说:“陈白露死的时候,年轻、漂亮,在那个社会有这点‘本钱’还是能苟活的。所以他不是被债逼死的,她是在极度的矛盾中不能自拔,他追求着她的理想的生活,这就是她的生命支撑。她的死并不表示她是懦弱的”。(《人民戏剧》八六年第六期)由此可见,曹禺先生认为,陈白露之死,不是死于债务,而是由理想的破灭引起的。曹禺先生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但却很难再找到他的这方面的阐述。为了便于人  相似文献   

6.
陈白露和茶花女分别是曹禺《日出》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人物。她们正值生命旺盛之年,就在风尘中带着淡淡的悲哀和无奈的“涅槃”情绪走向了生命的最后归宿。本文试把陈白露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似的境遇而又有着不同个性的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视角下审视比较,旨在透过这两个形象悲剧意识的嬗变及其衍进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内涵来探视其悲剧意义和审美形式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日出》并不是一部严谨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不是“忠实地再现生活”的结果。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虽有一定的现实根源,但她的伦理缺憾更多的来源于遥远的基督教原罪说。陈白露的现世生活是一种变相的寄生生活,在曹禺的人类学哲学的生命视野里,这一部都市交际花悲情传奇,其历史底本是存放在《旧约·创世记》所载的那个神秘的伊甸园中的。研究陈白露这一形象是准确把握《日出》甚至是全面理解曹禺早期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曹禺说过:“《日出》里每个角色都应占有相当的轻重。”但是,陈白露的形象仍然是全剧的中心,下面就结合作品的内容作一简要分析。陈白露的性格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作为一个交际花,我们看到腐朽的生活给她的性  相似文献   

9.
陈白露和茶花女分别是曹禺《日出》和小仲马《茶花女》中的人物。她们两人都是文学中典型的妓女形象,都经历了几近相同的悲剧命运。文章把陈白露与茶花女这两个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着相似的境遇而又有着不同个性的文学形象放在同一视角下进行审视和比较,通过这两个悲剧形象所呈现的复杂的社会内涵来剖析其悲剧意义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日出》中的陈白露与《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在从妓女生涯走向死亡这一点上具有共同的悲剧命运;但二者的性格内涵又有质的区别。陈白露屈服、依赖于黑暗势力而自甘堕落,而玛格丽特却始终保持着独立与自由,并最终挣脱金钱的羁绊而追求真挚的爱情。因而,陈白露的悲剧是社会悲剧,玛格丽特则表现为信仰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曹禺的话剧《日出》和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都对金钱社会进行了深切的揭露和批判,并且都对“日出”所包含的希望表达了期许,有展开比较研究的价值。最能体现两部作品的可比性的是作品的女主人公陈白露和纳斯塔霞,这两个艺术形象体现了各自时代女性解放的艰难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简谈陈白露     
《日出》中的陈白露是个充满着矛盾的人物。她初出场时,作者对她所作的介绍最好地说明了她:“她爱生活,她又厌恶生活。”她爱生活,是因为生活里充满着欢乐,充满着美好的东西。她又厌恶生活,是因为她所想望的欢乐,她所喜爱的美好的东西,却又是必须通过她所非常厌恶的方式,必须忍受着最残酷的桎梏才能取得的。对她的生活感到不满、痛苦与厌恶,鄙夷她周围的一切人,这是陈白露高傲、清醒的一面。她在她的生活圈子里,  相似文献   

13.
曹禺的《日出》是蜚声剧坛的名著,用电视艺术手法对这部名著作了较好的改编,延伸和充实,但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剧情、主题思想,仍然是忠实于原著的,而五更丰富了原著的戏剧性,增强了观赏性。不足之处是写陈白露又增添了干妈这个人物,削弱了原著人物的思想性格,写李石清增添了不必要的情节,但总的来看,仍是忠实原著的成功之作,为改编名著提供了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4.
优秀的文学作品应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它们是那样的莹洁明亮、光鉴毫芒,照得出人类生活中的善恶、美丑与真假,把人类生活的本相清澈地映现出来;它们应是人类生活的教科书,阐述出深邃精辟的真理,传达出丰富深沉的感情,给人以启示、鼓舞和力量。曹禺的《雷雨》和《日出》不正是这样的作品吗? 《雷雨》和《日出》描绘了不同的人物,展示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再现了不同的人生悲剧,但却揭示出相同的真理,并且互相补充,使真理的表现更充分、更全面、更有力。这一点我们从《雷雨》和《日出》中的女主角——周繁漪和陈白露这两个形象的身上就可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5.
曹禺的《雷雨》、《日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蘩漪与陈白露是曹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这两个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可以更深一步探索曹禺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事情发生在三十年代初期。一位年轻、美丽,而又认真、热情的交际花,忽然在一个清晨,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刻,流着眼泪吞下数量足以致命的安眠药。只听她低声地说了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然后,睡倒在旅馆客厅的沙发上,静静地死去了。她就是陈白露——曹禺的名剧《日出》的主人公。陈白露为什么要自杀?这是一出悲剧么?她临终之前留下的那句话,似乎是一首带  相似文献   

17.
曹禺的《日出》,一九三五年作于天津。一九三六年,剧本在巴金、靳以编辑的《文学季刊》上发表。戏首先由复旦大学剧社演出,导演是欧阳予倩,凤子演陈白露。一九三七年春,这个戏被一群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演出,如同一九三五年《雷雨》在东京演出时一样,又  相似文献   

18.
对于《日出》和《恭顺的妓女》这两个剧作,评论家大都从陈白露和丽瑟这两个妓女形象为引言展开对于当时整个国家社会政治的讨论。而实际上就这两个形象本身而言,体现着女性的社会存在状态。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是否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无疑成为了女性生存境遇的一种检验手段。但是从陈白露与丽瑟的经历来看,女性的自由选择不仅遭遇着以金钱、权力形式出现的显性束缚,更被囚禁于先验的道德价值原则与行为规范之中。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篇章,娜拉出走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也形成了新文学中探讨新女性命运的娜拉主题。胡适书写娜拉主题的重心是出走,到了鲁迅笔下就变成了反出走。曹禺、张爱玲笔下的陈白露、曼璐是被迫出走的娜拉,同样纠缠在父权、夫权和自身的束缚下。曹禺基于文学改良社会和人生的宏愿,《日出》就侧重在社会外力对陈白露的压迫。《半生缘》中新女性自愿走进红舞厅,是张爱玲对娜拉主题做出的一种反性别书写的性别书写、反女性解放的女性解放。  相似文献   

20.
曹禺,中国现代杰出的剧作家。在他的话剧艺术画廊里,无论是三十年代自由奔放、浓厚强烈的《雷雨》、《日出》和《原野》,还是四十年代素淡深远的《北京人》、《家》,曹禺的大部分创作中都塑造了触发矛盾和推动剧情发展的女性形象,如繁漪、陈白露、花金子、愫方和瑞珏等。但她们是两类近乎极端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