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第十"排比铺张"与元稹评杜诗的"铺陈"比就其长篇排律言."铺张"指铺排张扬,"铺陈"指铺排陈述,前者贬而后者褒.其恶喜不同的成因在于不同的时代风气.改"陈"为"张",与元稹原意不符.其实对于杜诗中的"连城璧",元稹也有所识,且达到六义性情的高层次.  相似文献   

2.
宋玉被誉为"赋家之祖",他所开创的赋体文学对后世影响颇深,尤其是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中言"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1:333],可见宋玉对中国赋体文学采用夸饰的写法有首创之功。究其原因,夸饰铺陈的描写手法与宋玉作为宫廷侍从的身份有密切的关系,更与以娱君为目的、讲究铺排夸饰的优语有着极深的渊源。  相似文献   

3.
中唐著名诗人元稹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元白共同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发挥诗歌的讽谕功能,诗笔触及当时的社会现实,抒写时事,推进政治朝向更清明的方向发展。元稹一生诗歌创作颇丰,创作了许多不同体裁和题材的诗歌,其中他最为重视的当为讽谕诗的创作。元稹不仅尝试着用多种体裁创作讽谕诗,且题材广泛。讽谕诗的创作寄寓了元稹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4.
《莺莺传》中元稹何以大发"忍情论",自陈寅恪先生开始,猜测者甚众,可惜都有所偏差失误。该文结合唐时的社会风气与社会性别意识,从纵欲、尚情、忍情三个方面分析认定:"忍情论"乃是元稹在遭逢制举试之时,巧妙地利用了当时的性别意识形态,刻意造就"翻版红颜祸水论"以迎合当权者的心理。  相似文献   

5.
"整合"是近年来普遍使用的新词汇,它不是指不同事物的"拼合",更不是七拼八凑地"凑合",而是指不同事物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所以,信息技术与各科教学的整合必然要经过一个相互渗透的过程,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杜诗到中唐得到了重视。韩孟继承之发展为怪奇,元白接受之形成浅俗。元稹和白居易在接受杜诗上,大而言之是相似的,尤其在新乐府的内容方面;但小而言之,二人在接受杜诗上仍有细小的差异,白诗浅切,元诗淫靡。这种不同与各自的经历、人生观、个性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铺陈,极力铺叙,尽意渲染的意思;排比,则是由几个结构相同、字数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连续排列在一起的。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糅合  相似文献   

8.
人称代词"人家"可以泛指"别人",可以专指"他/他们",可以指"我",可以指"你"。"人家"不同语义的形成跟语言的主观性有关。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视角"和"情感"解释"人家"几种语义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京剧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末"后来与"生"不再区别。"生"是指戏曲中的男性角色,"旦"则是女性角色,京剧的大多数剧目以"生""旦"角色为主。"净"虽然同样是男性角色,与"生"不同的是,"净"又称为"花脸",以丰富的脸谱来表现不同的人物特征,如包拯和曹操的角色便属于"净"。至于"丑",则可以说是京剧中最不可或缺的"佐料"。所谓"丑",并不是指扮演者的长相丑陋,而是指这个角色的扮相比较滑稽。丑角扮相主要是在鼻梁和眼窝间抹一块白色,  相似文献   

10.
《行宫》是中唐著名诗人元稹的绝句经典,"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不仅包含学界普遍认为的言"宫人幽怨"之情,通过"说玄宗"还可考证出诗人对"安史之乱""兵兴"的痛心,以及渴望唐王朝中兴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不同注家对杜诗中"他日"一词的理解存在很大分歧,甚至是在同一首诗中解释也可能完全不同,以至于相反。"他日"一词最早大约是出自叶左传曳,有三种基本含义,但是各个含义在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并不相同。到了唐代,"他日"一词的含义主要是指野将来冶要要要相对于诗人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诗中"他日"一词的含义就是如此,指向杜甫作诗那一刻的将来。杜甫以后一千多年中"他日"一词的用法大体如是。  相似文献   

12.
中唐时期奠定了杜甫在中国诗史上的崇高地位。韩愈不同于元稹、白居易的认识以及韩诗对于杜诗的学习都受制于韩愈独特的诗学思想,韩愈关于杜诗自叹身世和“穷苦之言”的认识在杜诗接受史上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与同时代诗人多有交往,并对他们十分推崇;同时代人对杜诗却很少称许,并有奚落与嘲笑;中唐韩愈、白居易、元稹对杜诗作很高评价后,多数唐人仍不重视杜诗,其集中表现就是今存唐人的十种唐诗选本,仅有韦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而且都算不上杜诗的上乘之作。多数唐人轻视杜诗,既有社会原因,也有诗歌发展本身的原因,既为杜诗内容所决定,也为杜诗的艺术特色所决定。  相似文献   

14.
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铺陈,极力铺叙,尽意渲染的意思。排比,则是由几个结构相同、字数相近、语气一致和意义相关的词句或段落,连续排列在一起的。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所说的"宗教",实际上是一个外来词。"宗教"在汉语中的本意就是"道"或"教"的意思,"道"指"正道","教"指"正教",因此,"邪教"不属于"宗教"的范围。西方所说的"邪教",指的是宗教的"异端",宗教的"异端"归根结底还是"宗教",法律上是允许自由信仰的;而中国所说的"邪教",指的是政治的"异端",政治的"异端"归根结底就不是"宗教",法律上是被禁止的。从汉代到明清,我国历朝政府从来就没有承认"邪教"是"宗教","邪教"从来就是"左道"、"妖道",其根据就是"邪教"的"左道乱政"或"妖道惑民"。当今,我国的法律对"邪教"的界定也鲜明地将"邪教"排除在"宗教"之外,与我国历代不认可"邪教"是"宗教"的传统是一致的,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汉语的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6.
"杜诗学"是王辉斌教授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中的重要一环。王辉斌教授对"杜诗学"的研究,不仅以"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为其学术准则,而且创获甚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本文作者与王辉斌教授就其"杜诗学"深刻的对话,有利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特别是"杜诗学"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贾谊《旱云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既被视为"诗教之宗",亦被视为"赋颂之首"。赋中融杂阴阳灾异思想,是汉初政治思想和学术的反映,与汉初黄老无为之术的推行实相表里。其对"云"所展开的体物铺排与具有政治意义的诠解,使后来此类赋体创作向两个维度伸展。贾谊对"云"之阴阳之寓的表现及其所蕴内涵和精神为后世师法。  相似文献   

18.
萧涤非先生在《杜甫诗选注》中认为《曲江三章章五句》"是杜甫的创体",考察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实践,此格实则首创自南朝梁代张率的《白纻歌辞》 丁启阵先生在其著作《诗意人间》中关于唐代大诗人杜甫生平交游的论述里,两度将杜诗中所载的好友苏源明,错解为杜甫晚年方才结识的友人苏涣,与创作实际完全不符,实属对于杜诗的误读 而肖文苑先生在其所著《唐诗趣话》"杜诗觅虎"一节中,误以杜甫《彭衙行》诗作于《北征》诗之后,遂将二诗所记之事时间前后颠倒,亦有失察之嫌。  相似文献   

19.
柯振超 《考试周刊》2011,(24):48-49
通过多年的探索,我感到高三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对于"管理",不可望文生义,不可简化为"管",更不可幼稚地认定为"管教"。教学管理的生命是"导",是"指",  相似文献   

20.
道家世界的"自然"图景有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一是指"道性自然",涵摄"自然生成论"与"自然本体论"双重意蕴;二是指"物性自然",即存在论意义上的"自然";三是指"人的自然",即方法论与境界论意义上的"自然"。但"自然"并非一高居于"道"之上的范畴,"道法自然"表达的基本意蕴是"道"作为最高范畴已无别的效法者。作为具有深刻根源性意义的哲学形上学建构,"自然"落实到人生和政治上即"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