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们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法治信仰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要件,公民法治信仰的程度决定着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在现阶段,现实和传统中的一些因素导致中国社会法治信仰缺失。本文从权力的科学、规范、有效运行,公民法治意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形成以及社会发展综合要素的健康发展来探讨公民法治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全面开启我国法治建设的新阶段,法治信仰作为法治国家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却没有建立,大学生的法治信仰直接关系到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培育大学生的法治信仰也成为十八大之后法治建设的系统工程之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的提出,法治精神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是,公众对于法律信仰的失落仍然是一个严重影响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危机。文章从对法律信仰的理性思考入手,分析法律信仰与法治化的内在联系,指出了当前我国广大民众对法律信仰失落的现状和成因,进而提出了培养法律信仰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对一个致力于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个社会若失去了民众对法律的信仰与尊重,即便制定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内化为一种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从而难以完成建立法治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以形式珲性的法律为法律信仰的生成提供支点,建立正义的法律秩序,才能实现法律信仰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法制观教育的最终目标是确立法治信仰。在法治信仰教育中,需要纠正三方面的错误倾向,即法治信仰教育需要从个人的关怀和追求出发、法治信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塑照大学生的法治人格、讲授法治信仰就是淡化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6.
公民法律信仰的培育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该从我国法律信仰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法律信仰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障碍以及塑造公民的法律信仰应着重把握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个浩瀚庞大、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为深化依法治国方略,需要树立法律权威,而法律权威依托人民拥护,需要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文章从探究法治信仰的角度落笔,用事实佐证培育民众法治信仰具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阐述了法治信仰的情感体验过程,并描述了法治信仰从"依附感"上升到"神圣感"的过程。最后,从培育法治理念、精准定位法治着力点和积极落实法治实践三大方面总结归纳出一系列培育法治信仰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8.
法治信仰是对法律的推崇和尊重,是进行法治建设的精神指针和价值依托,全面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培育和树立公民的法治信仰.培育公民法治信仰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稳步推进,从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权力制约、权利保障、全民守法、发展法治经济,繁荣法治文化入手,逐步培育和树立起公民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9.
本首先指出,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已处于核心地位,素质教育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就是在大学生专业素质中注入人精神和科学精神,而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则在大学生人精神的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随后,论述了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的要义在于树立正确的权利理念,即正确定位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关系。最后,阐明了培养大学生法治信仰的三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论法治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信仰是整个信仰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感情和法律意志等多方面的内容.法治即法律之治,法律的实现仰赖公民的法律信仰,否则法治便从根本上丧失其存在的根基.文章通过分析法律信仰在法治社会中的地位及影响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因素,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我党在人治与法治方面 ,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认识阶段 ,轻视法治、重视人治的阶段 ,重视法制建设阶段 ,主张法治阶段。轻法治、重人治是治国误区 ,这种思想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加强法制建设 ,主张法治是我党在理论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也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观念是实现国家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受传统法律文化和社会法治环境的影响以及高校法治教育局限性的制约,大学生法治观念总体上比较淡薄。本文探讨了加强高校法治教育、培育校园法治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法治环境等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法治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着对法律信仰的缺失。法律信仰危机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障碍之一。如何构建中国语境下的法律信仰将对我国的法治化进程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往,执政党在法制问题上如“专政”与“法制”、群众运动与法制建设、执政党与国家政权、人治与法治等关系问题上,有许多教训。目前,要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法治选择在执政党治国方略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社会主义制度趋于完善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合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而作出的必然抉择,它体现了执政党治国方式与法治目标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它是现代法治的高层发展和理想形态,要求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现代法治的有益经验,把依法行政和依法独立行使司法职权作为关键环节来解决,要充分认识法治条件下领导方式的深刻变革,创造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社会条件,从而实现执政党领导行为的法律化。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法治思想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思想。他根据中国建设成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将建设法治国家作为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在经济建设中完善法制,推进从进行人治向法治的转变;在文化建设和创新中促进法治化的进程,创造法治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依法治国、地方法治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审视地方法治社会建设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中国目前地方法治社会建设的主要障碍及成因,并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加强地方法治社会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代对性善与性恶问题的争论,曾在某些方面对我国的立法与司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道德是法律产生的基础,法律又为道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古老的但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话题,二之间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法治与德治并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浅谈民主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该文拟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出发来论证民主法治建设及法治观念创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法治面对着三大矛盾:法治是必然选择.但其现实基础薄弱;法治起源于移民社会,中国的现实是本土社会:司法独立的趋势中,法官素质不敷需要。立足于中国的优秀传统和伟大实践,解决这类矛盾,是推进法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的法治思想是对邓小平法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世界法制明的成果的积淀。他从“法制”的单一提法到“法制”与“法治”的同时提出,直到提出“依法治国”,是对“法制”内涵认为的拓展提升,体现了“法治”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明确了“依法治国”的主体只能且最终是人民群众,真正的法治国家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