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新思维     
文化建设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魂”和“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郑润良 《出版广角》2015,(2):112-113
短篇小说集《灵魂课》收录了朱山坡“自以为得意的篇什”,包括获首届“郁达夫文学奖”的《陪夜的女人》、荣登“2012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的短篇小说《灵魂课》等.朱山坡有理由为这些作品得意,不仅仅是因为它们获奖从而被各种选刊转载,引起广泛反响,关键还在于这些作品所蕴含的经验、视野、想象力及其对底层乡村的悲悯情怀.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言,“朱山坡的短篇小说以简约的语言、从容的叙事、奇崛的想象力,彰显出了一种先锋的品质.他的小说所表达的独异的精神体验,在中国‘70后’小说家中独树一帜”.《灵魂课》因此值得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5.小说翻译在世界小说之林,法国小说占有非凡的地位。郑克鲁在《现代法国小说史》绪论中这样评价道:“法国小说在世界小说史上占有数一数二的地位,19世纪如此,20世纪自然如此。19世纪的法国小说与俄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20世纪的法国小说则与美国小说共执世界小说的牛耳。”在中国,法国小说  相似文献   

4.
敬畏蒋路     
蒋路最突出、最典型地体理了“人文之魂”——他身上有一种内在的非凡的宗教精神,有一种献身于一项伟大事业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气质。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让我对他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经常在报刊杂志上看到“乐感文化”字样,认为这是华夏文化之魂。如此重要的范畴,我们是不是讨论一下? 孙熙国:应该。因为“乐感文化”不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且首先是中国文化永葆青春  相似文献   

6.
中国典籍中有许多关于灵魂鸟与引魂鸟的传说。灵魂鸟是民间信仰中人死后灵魂所化的鸟。崔豹《古今注》说,楚怀王死后,就“化而为鸟,名(曰)楚魂”。故楚人招魂,备有一种供“魂鸟”蹲栖的“秦篝”。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篝,竹笼,以栖魂者。”据《荆楚岁时记》,楚人还惧怕一种“鬼鸟”传说它是一个受恶婆婆虐待而死的女子的怨魂所化,亦名“姑恶鸟”。古蜀帝杜宇死后,灵魂化作杜鹃鸟。左思《蜀都赋》所谓“鸟生杜宇之魄”。《搜神后记》卷一,载辽东人丁令威入灵虚山学道,仙化蜕形为一只鹤,飞回故里华表的顶端,口吐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  相似文献   

7.
《新闻天地》2005,(4):64-64
长沙,三千年沧桑岁月,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铸就了他独特的城市之魂和发展之根。外地人评说长沙,一说“长沙很有文化”.一说“长沙人很会玩”。而这种“有文化”和“很会玩”的相互间不经意的碰撞.打破了长沙古城夜色的宁静,文化商人们先后认歌厅、酒吧、大剧场为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宣泄着他们对文化娱乐功能的趋同以及对文化市场的纯熟把握,  相似文献   

8.
纪录片的文化精神是纪录片艺术的灵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文化精神经历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背景与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对90年代至今中国纪录文化精神特征的分析与流变的揭示、对各时间城内典型纪录片创作的诠释,总结归纳了其文化精神的认知价值,并比较其异同,揭示其流变.  相似文献   

9.
阅读快递     
《红煤》刘庆邦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年1月“生生死死小煤窑,明明暗暗人生路。”作家刘庆邦以小煤窑矿工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红煤》,着重描写了矿工人性的变异。作为中国当代“短篇小说之王”、“煤矿文学”旗手的作家刘庆邦这部小说,被称为当代中国的《红与黑》。小说描写了农民出身的宋长玉从一个煤矿的轮换工成为煤矿主的经历,他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形成了扭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20年代中期,蒋光慈这个名字以及他创作的一些洋溢着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精神的作品,开始在青少年读者中广为传诵.不少人在他的作品影响下走上革命之路.当时曾在中国国内从事革命斗争的朝鲜革命家金日成,就受到过这些作品的影响,以致在半个世纪之后,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还深情地说:“我们在中学时代,在阅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的同时,还读了高尔基的《母亲》,以及《鸭绿江上》、《少年漂泊者》、《阿Q正传》、《祝福》、《铁流》等许多革命小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状况,更加坚定了投身于革命斗争的决心.”这里提到的《鸭绿江上》和《少年漂泊者》两篇小说,就是蒋光慈的作品.这两部作品连同旅俄诗集《新梦》,是他以职业革命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的标志.此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位早期共产党人更加自觉地投身于革命文学的创作,更加坚定地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恰好也是上海戏剧学院朱端钧副院长的110年诞辰。朱端钧是中国话剧的先驱者,也是上海戏剧学院表导演教育体系的奠基者,被誉为"上戏之魂"。他虽然离开我们近40年了,但其精神风范一直成为一代代上戏师生一脉相传、永不泯灭的戏剧理想和灵魂。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工作57年,最敬重的师长有两位:一位是老院  相似文献   

12.
<正>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价值导航,国家需要精神引领。2013年3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  相似文献   

13.
李晓晔 《传媒》2002,(2):17-19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报业来说,创新的意义也是如此。一家报社如果失去了创新精神,这家报社就失去了灵魂;一家报社如果停止了创新,这家报社的发展就丧失了动力。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业改革风起云涌。在滚滚的改革大潮中,在大西南的天府之国,席文举偕《华西都市报》向我们走来。《华西都市报》以及“都市报模式”的出现,为报业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昆仑”钱钟书的《围城》虽被称为“学者小说”,但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褒贬不一的评价。而《围城》的魅力能以两条脉络得以充分地阐释:一是钱钟书展现的生活本身。书中以留学归国的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要线索,塑造出了20世纪前半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畸形知识分子群像,揭露了造成这群人沉沦的社会环境;二是钱钟书展现的自身。书中以富有生气的比喻反映深刻的社会内容,以诙谐幽默的讽刺描绘社会和人生,挖掘人物灵魂,显示了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  相似文献   

15.
自我认知[俄]别尔嘉耶夫著,汪剑钊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在20世纪初俄罗斯精神文化的复兴运动中,尼·亚·别尔嘉耶夫(1874—1948)是最具个性魅力的人物之一。他毕生关注人类精神史的发展.在整整半个世纪的著述活动中始终不懈地探索着人在现代世界中的命运、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个性和自由的关系等问题。他葆存着俄罗斯灵魂特有的爱和悲悯。以人格主义的眼光审视着尘世间的恶、苦难与不幸,针对人和宇宙之间存在的各种矛盾——上帝与恶魔、信仰与知识、灵魂与肉体、精神与物质、永恒与时间、  相似文献   

16.
一目了然     
《声屏世界》2012,(7):66-67
文化建设须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魂"和"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二是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多元投入的关系。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合理  相似文献   

17.
发展,是我们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就是要有新的突破,就要有新的举措。而新的突破和新的举措,要靠创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再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一词是江泽民同志近年来使用最多的概念,在《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一书中共出现了343次。江泽民提出了“创新思维”的新概念。他指出,“20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创新思维的成果”。他还要求“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他要求全党提高对创新重要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不衰,除其本身的精神奥妙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一代代的武术大师,用他们的努力和拼搏,壮大中国武术之体,精深中国武术之魂。  相似文献   

19.
米兰·昆德拉在他著名的《耶路撒冷致辞:小说与欧洲》一文中说,缺少幽默感、媚俗,对流行思想的不思考,是小说的三大敌人。然后,他再作惊人之语,“小说的智慧不同于哲学的智慧,小说不是从理论精神而是从幽默的精神中诞生的”。是这样么?  相似文献   

20.
《新闻天地》2005,(7):62-62
长沙,三千年沧桑岁月,厚重的湖湘文化底蕴,铸就了他独特的城市之魂和发展之根。外地人评说长沙,一说“长沙很有文化”,一说“长沙人很会玩”,而这种“有文化”和“很会玩”的相互间不经意的碰撞.打破了长沙古城夜色的宁静,文化商人们先后认歌厅、酒吧、大剧场为文化载体,淋漓尽致地宣泄着他们对文化娱乐功能的趋同以及对文化市场的纯熟把握,竟然创出了别具一格,异常火爆的文化夜市.引发全国文化界.娱乐业的同行们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