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考察贾谊《新书》对《记》文的征引情况并梳理贾谊的学术师承渊源,可知其礼治思想与《记》文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贾谊论礼治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论以礼别异与以礼防乱,论礼治的目的与实现途径等,其说多取自《记》文。贾谊积极地汲取《记》文中的礼治思想与政治智慧,作为其推行礼治、维护君权和构建新制的重要理论依据,也作为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具体策略与途径。从另一方面看,当时单篇行世的《记》文正是由于贾谊等汉初重要学者的高度重视,其影响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促进了《礼记》的编撰成书,贾谊实为《礼记》学一大功臣。  相似文献   

2.
北宋至清代中期,《国语》的流传以公序本为主。其自北宋治平元年国子监初刊后,在南宋至清各个时期皆有不同程度的再刊和翻刻,其中尤以明代为盛,形成独立的公序本系统,一方面大大普及了《国语》的传播,另一方面又因翻刻较多,渐失原貌,致使后人对其多有不满。实则《国语》明道本与公序本各有长短,应当相互参校、定其瑕瑜,以求其原真。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的诞生和流传(日)狩野直祯著沈伯俊译在日本,很多人对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人物和故事部很熟悉,有关"三国"的典故和名言经常被日本人引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桃园结义"时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此事虽然未必就是真实...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于一九八四年创议编纂《全宋诗》,得到学术界的鼓励和支持。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一九八六年得到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的批准,《全宋诗》的编纂列为重点科研项目,由北大古文献所承担。并得到一定的经费资助。于是,在全国高校古委会指导下,北大古文献所主持筹建《全宋诗》编纂委员会,聘请顾问,组织人力,制定计划,正式开始编纂工作。历经三个寒暑,现将第一批稿,包括六百多个作家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周易》的性质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指出,要认识《周易》的性质,就应准确了解《周易》的内容——《易》理。为此,本文对《易》理的形成进了考察。从数占法到《易》卦、《易传》,探讨《易》理的形成过程。本文认为,《易》理的主要内容为变化、阴阳、时序、因果、方位等观念,可以引申发挥而形成哲理以指导人生。但由于《易》理具有朴素、初级、概略等特征,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对《周易》的作用不能无限拔高、夸大。…  相似文献   

6.
<法宝联璧>是一部卷帙浩繁的佛教类书,由陆罩、庾肩吾、徐摛、刘孝威等三十余人奉梁简文帝萧纲敕进行编纂,至梁代中大通六年(534)纂成.其书今佚,惟萧绎所作<法宝联璧序>尚存.笔者试从<法宝联璧>一书的编纂背景、编纂时间、编纂地点和机构、编纂者姓名、书名、卷数和篇数、内容和性质等角度入手,对此书的编纂情况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7.
8.
去年少雄同志主持《巴蜀文化通史》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时,就计划要开一次编纂工作的理论研讨会。经过大半年时间,在对《通史》各卷提纲反复审议之后,就剩下《通论卷》提纲尚待定稿,我们商量把编纂理念和《通论卷》提纲这两件相关的事放到一起,扩大范围,请各卷主笔的学者和一部分编委、专家共同来研讨,以期对这部书基本的编纂思想和《通论卷》主要的观点集思广益,形成明晰的共识,然后才动手撰写各卷文稿,可能会少走些弯路。编纂《巴蜀文化通史》,我们都是“大姑娘坐轿”,究竟该有哪些编纂理念,我同样心头没有底,要听各位专家的意见。但…  相似文献   

9.
赵健 《寻根》2021,(2):99-104
国图藏宋椠本《清波杂志》付梓于嘉泰前后(1201-1207) 国家图书馆藏宋椠本《清波杂志》中并未注明成书年代,但根据文本中遗留的蛛丝马迹,可推定大致刊刻于宋宁宗嘉泰前后. 该书后有天台徐似道于"庆元戊午(庆元四年,1198年)立秋前一日"所书跋文:"余来中都,闻有所谓周处士昭礼《清波志》,急祈借传录,洪益处最多."可...  相似文献   

10.
黄太勇 《寻根》2015,(2):87-92
支仲元,五代前蜀画家,凤翔(今陕西宝鸡凤翔县)人,擅长人物画,特别是擅长画道家与神仙像。《宣和画谱》卷三说其"画人物极有工,随其所宜,见于动作、态度。多画道家与神仙像,意其亦物外人也。又喜作棋图,非自能棋则无由知布列弈易之势,至于松下林间对棋者,莫不率有思致焉"。大致上因其与东晋画家顾恺之及南朝画家陆探微都擅画人物,又笔法相近,故后人多称其"画笔法师顾(顾恺之)陆(陆探微),细致有力,人物清润不  相似文献   

11.
傅璇琮 《寻根》2004,(6):58-64
我国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一般认为名声大、影响广的,乃为《千字文》、《三字经》,实际上产生于约中唐时期的《蒙求》一书,其知识含量、流传领域、历史影响,是曾超过《千字文》、《三字经》的。但很长时期以来,此书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与注意,且其作者是谁,也多有分歧,至今尚存有误解。为寻根索源,还历史本来面目,本文特为此加以考索,希望得到学术界的关注。一按《千字文》,为南北朝时期梁朝周兴嗣辑集书法家王羲之传存的字为一千字,每四字一句,对偶押韵,依理成文,实际上是应当时梁武帝之命,教宫中诸王练习书法的。《三字经》相传为南宋后期王…  相似文献   

12.
明代吴守忠编辑的《三峡通志》是唯一一部关于三峡的志书,丰富了古代史部地理类文献的类型.此书流传不广,明清及近现代有关三峡之介绍或专门著作几乎未提及.《三峡通志》不但在方志编纂、版本校勘、佚文辑录等方面有文献史料价值,还可以用来了解人物资料、地方风俗、名胜古迹、典故传说等,为当今三峡旅游文化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木兰将军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一首广为流传的《木兰诗》,诠释了"忠、孝、勇、烈"的木兰精神。自2008年湖北黄陂的《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虽由鄂、豫、陕三地共享,却没有一本关于木兰传说的"非遗"研究专著。2014年伊始,由李岩、陈元生主编,裴高才、黄锂主笔的武汉市首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木兰传说》终于面世。该书首先叙介了《木兰传说》的源流和传承特征,接着重点围绕天然故事场——武汉市黄陂区的双龙镇和木兰山,引经据典地演绎了木兰习文练武、代父从军的故事,独家披露了少女木兰首次女扮男装的缘由,以及少年木兰吟诗作赋的情节。这本书推出后深受好评,被海峡两岸文化学者赞誉为"左图右史,文史兼具"。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中,“liferary agent”一词通常是指为作家所写的书寻找出版商,并代表作家与出版商保持联系的人,即文学代理人。安东尼·马斯特斯的新著《文学特务——当间谍的小说家》为这一词做出了新的解释。他写的是在某些时候曾参与过英国情报机关工作的一些著名作家。安东尼·马斯特斯写道:“其中的某些作家充当过恃工或间谍。”因此,他所描写的许多作家还因创作关于特务机关活动的惊险小说或长篇小说而著称,这并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5.
论唐代《易》、《老》兼综的道教学风卢国龙唐代道教的思想发展,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历了一次大的转折,即由重玄之道转向内丹道。重玄与内丹,在心性修养的层面上是相通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前者是一种思辨哲学,即从本体论的高度思考性灵超逸等问题,又因宗承老子学...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王府井新华书店《皮亚内西食疗养生链》首发式上,来自意大利国际食疗养生学会的创始人、著名食疗养生专家马里奥·皮亚内西介绍其新书《皮亚内西食疗养生链》并回答了读者的提问。皮亚内西食疗养生法是一种科学、安全、有奇特养生效果的食疗方法。现已取得令世界医学界、营养学界震惊的效果,并受到联合国及部分国家政府的支持。值得一提的是,皮亚内西食疗养生法是以中国古老的黄帝内经和阴阳五行理论辩证施治为基础,配以西方科学的分析检测手段,采用完全绿色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飞禽蛋肉为原料,进行合理组方,形成了一套科学、安全…  相似文献   

17.
郭店楚简共有先秦文献18篇,其中道家文献4篇:即《老子》甲、乙、丙和《太一生水》。其中,《太一生水》篇是我们之前未见到过的先秦文献,颇显珍贵。《太一生水》篇主要阐释了关于宇宙如何生成的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辩证性。  相似文献   

18.
崔显军 《世界文化》2007,(12):48-49
关于比萨饼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比萨饼来源于中国。当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行时最喜欢吃一种中国北方流行的葱油馅饼。回到意大利后他一直想能够再次品尝,但却不会烤制。一次,他同朋友们在家中聚会,其中一位是来自那波里的厨师,马可·波罗灵机一动,把那位厨师叫到身边,如此这般地描绘起中国的香葱馅饼来。那位厨师也兴致勃勃地按马可·波罗所描绘的方法制作起来,可忙乎了半天,仍无法将馅料放入面团’中。此时已近下午两点,大家饥肠辘辘。于是马可·波罗提议:索性把馅料放在面饼上吃。大家吃后,都齐声叫好。这位厨师回到那波里后又做了几次,并配上了那波里的奶酪和作料,没想到大受食客们的欢迎,从此“比萨”就流传开了。但这只是一种传说,没有确切证据。  相似文献   

19.
小说在中国古代地位很低,被称之为"小道",但它的创作和传播情况并不亚于正统的诗文。既然小说的地位不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文献收录它,甚至官修大型图书也要大量选入刊行?主要是因为小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作用。历代丛书和类书编选小说,尽管不是从小说文体的意义出发,但它们的编选对于小说起到了很好的保存和传播作用,特别是在序跋中弘扬小说的社会作用,客观上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促进了小说观念朝着有利于小说繁荣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丧礼的语义关于丧礼的语义,也即它的产生或来源,《礼记》中说:"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复,尽爱之道也,有祷祠之心焉。"(《礼记·檀弓下》)丧礼,是对死者的哀悼和悼念,生者念及先人,心里充满了悲恸。若悲恸过度会伤及生者的身心,因此制定礼节来节制这种悲恸,使它既能顺着生者的悲恸情绪,同时又能使之适应礼节而不致生者伤害身心。对于该引文,沈宏格认为:"其义为丧事极为哀戚,但念父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