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明海  欧兆虎 《编辑学报》2009,21(6):488-490
科技期刊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在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3个阶段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建设"合格品牌"过程中,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合法生存的依据;在建设"知名品牌"阶段,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发展提升的机会;在建设"美誉品牌"阶段,社会责任是科技期刊永续经营的社会资本.努力提升论文质量和培育科技创新人才、积极参与科学知识普及和树立"读者本位"的办刊理念是科技期刊提升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创刊周年庆活动是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调研了250种“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及27种国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周年庆活动策划情况。通过计量分析周年庆活动策划比例,并归纳分析国内外中英文期刊策划特点。总结了策划比例较高的周年庆活动种类,包括历史回顾、纪念专刊、纪念会议、寄语题词、品牌营销、品牌延伸。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了《光学学报》40周年庆活动带来的品牌影响力,以期为期刊策划周年庆活动提供参考,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办刊思路。  相似文献   

3.
4.
郭延龙 《出版广角》2021,(21):65-67
英文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是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科研水平国际化程度的体现.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Cell Research与国际相关期刊成功合作办刊的经验,从平台、人才、机制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期刊定位与布局方式、编辑人才队伍建设、期刊平台审稿机制等问题,以期提升我国英文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为我国英文科技期刊进入世界一流期刊行列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丹 《采.写.编》2021,(1):178-179
随着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纸媒在市场中的优势越来越小.在这种背景下,纸媒是否仍要坚持公益活动,如何坚持公益活动提升纸媒的品牌影响力,成为当前各地方媒体的重大问题.将纸媒公益活动与新媒体相结合,不仅能够创新纸媒品牌,还能增强纸媒与用户的黏合度,扩大纸媒的舆论影响力、传播力、公信力.基于此,文章以纸媒公益活动的现状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7.
温曦然 《新闻窗》2012,(3):92-92
电视的最终产品是观众的眼睛和耳朵。人们在选择节目的时候,已不知不觉地走向了品牌消费。所以,电视节目的品牌建设尤为重要。他涉及到品牌节目的标准化、稳定性、延伸成果、专业化销售和人才激励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评价通常是基于某个数据库的引证数据,计算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要想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结果,最关键的是统计源、分类体系、指标体系设计。文章介绍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在统计源遴选方法、分类体系、评价指标方面的设计,改变过去先有数据库、再有期刊评价的旧模式,将统计源的合理遴选放到第一步,这样有助于改善中国及其他非英语母语国家科技期刊在当前世界期刊评价体系下的不利地位,探索世界科技期刊更加全面、合理的影响力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科技期刊整体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科技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如何能在国内真正形成影响力,并逐步走向世界是我们当前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巨大的变迁,媒介经营理念也逐步更新,媒介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注意力基础之上的影响力经济。本文分析了媒介影响力的两个渠道、五个要素和三个阶段的发展机制,并指出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对象的正确定位和发挥区域影响力的优势都有利于提高媒介影响力,促进媒介品牌的打造,提高媒介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推动期刊创新发展的新阶段,科技期刊编辑要积极探索新思想、新路径,主办学术会议是推动期刊发展的一个有效路径.传统的学术会议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科研人员的需求,科技期刊主办学术会议应该采取新手段,利用新媒体和新资源.通过分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参与主办的"地球科学前沿论坛"学术活动,梳理了期刊主办学术会议的运作流程,总结利用期刊资源创办品牌学术会议的经验,找出通过学术会议树立期刊品牌的有效途径,以增强科技期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利用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提升学术期刊品牌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斐 《编辑学报》2016,28(3):253-255
学术期刊要重视知识服务与知识传播.引领学科发展,为行业服务,是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通过多种渠道,加大知识传播,是学术期刊的重要责任.文章以《航空学报》编辑部办刊为例,通过约、组综述稿件,策划出版专刊、专栏,引领学科发展;通过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讲座,提供知识服务;通过开放存取(OA)、论文推送、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渠道,加速知识传播,最终提升期刊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以《地学杂志》为例,探究清末民初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及其信息流动模式。研究认为,清末民初,中国科技期刊的传播渠道主要有4种:会员内分发;邮寄、分售、代售;交换、赠阅;以官方渠道进入学堂。其信息流动模式主要有2种:学科共同体内的交流;向社会民众的传播。这2种信息流动模式并不是单向和孤立的,而是形成了循环、融汇、互动的信息流...  相似文献   

14.
齐国翠  李哲  石应江 《编辑学报》2018,30(5):532-534
作者资源是办好科技期刊的基础。本研究探索以作者为中心,围绕投稿前指导、便捷投稿、快速审稿、及时退修、数字化出版、快速推送、引用反馈等7方面创新调整传统的编辑出版流程,建设科技期刊作者服务体系。从作者服务体系建设层面,推动科技期刊质量控制与规范化建设。同时从作者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培育优秀作者群,吸引优秀论文回归。本文重点介绍其中快速审稿环节的建设成果,通过快速送审、快速审稿、快速退修、免收审理费、短信即时通知来实现快速审稿。通过流程再造,已经实现数分钟内送审、退修,初审周期1d,复审周期10d,终审周期5d。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科技期刊编辑学研究已蓬勃开展,但对其理论体系和结构尚无统一的认识。研究中应注意两种倾向。1.有意拔高编辑学理论,论述高深莫测;或生硬引入新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堆砌新名词与术语,而与编辑实践联系甚远。2.局限于具体编辑工作和经验,而缺乏理论的抽象和指导。因此,深化编辑学研究应从编辑的作用、地位和素质,期刊的传播性、导向性,编辑活动,编辑美学,和期刊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五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网的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可显著缩短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周期,对促进我国科学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行网络首发功能以来,由于编辑部担心编辑核心资源的弱化、编辑部的人力资源短缺、对录用定稿的质量要求高、传统的出版流程等原因,影响了网络首发的快速发展.为了更顺利地推进录用定稿网络首发,《重庆大学学报》确定网络首发稿件合适的编辑标准,优化出版流程、投稿模板和D OI后缀的格式,解决了网络首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是,目前仍存在部分学术机构不认可网络首发的成果、引用统计也不明确等问题,这需要多方携手共进,全面推进学术论文的网络首发,才能实现我国学术论文网络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姜梅  张桂弘  高毅  王艳秀 《编辑学报》2020,32(3):274-277
为促进中国科技期刊封面及封面故事的设计与传播, 结合《含能材料》的封面工作,讨论封面论文遴选、设计、二次传播等问题。选取重要论文与代表性论文作为封面,将地域文化与经典图片融入封面设计,经专业化的深度加工,设计反映论文内容、代表期刊特色的封面及封面故事,通过封面故事的立体化传播,实现论文的多次传播。结果表明,通过生动、形象的封面故事可增强论文的传播效果,中国文化元素融入科技期刊的封面设计,在促进科技期刊传播科技成果的同时,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8.
品牌是科技期刊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是衡量科技期刊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树立品牌科技期刊有利于凝练核心价值,提升期刊竞争力、影响力。科技期刊和学术会议都是科研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主要方式,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在当前国内科技期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借助学术会议来发展期刊,提升期刊影响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本文以《中华消化外科杂志》为例,总结并分享其通过举办大型高端会议、靶向会议、平台系列会议等特色学术会议,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综合影响力,实施品牌战略的相关措施,旨在为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科研成果的跨学科性也更加明显。科技期刊作为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将收到越来越多具有跨学科性的稿件,这些稿件也给科技期刊同行评议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讨论了学科交叉融合对同行评议质量、过程及模式的影响,提出科技期刊应开展期刊发展战略研判、提高编辑素质和能力、探索审稿人遴选方法、建立跨学科评议标准,呵护和孕育跨学科研究,并从中抓住机遇,进一步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高质量科技期刊的打造依靠高素质编辑人才,高素质编辑人才的培育依托高质量科技期刊,两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本文以《浙江农业学报》为例,研究分析其近年来在推进高素质编辑人才与高质量科技期刊互促共进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指出科技期刊事业发展还面临着一些思想认识误区和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促进高素质编辑人才与高质量科技期刊互促共进的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