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萧萐父先生曾在四川求学任教,为当代四川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是萧先生一贯的学术旨趣。道教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新时代对道教文化作出现代性诠释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萧萐父先生的学术旨趣以及一些具体的科学论断出发,在学理上回答新时代对道教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的理论依据、解读方向、以及具体途径等问题。我们认为与时偕行、革故鼎新是道教文化现代性诠释内蕴的理论根据,同时这种诠释应以与现代科学精神相调适为解读方向,提倡仙寿合修,从医学养生学视角诠释"神仙信仰"为关键途径。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君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孕育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道德风貌,它在铸就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它体现了中华文化重人文教化、强调"学以成人"的重要特点。君子作为现实生活中积极向上、努力向善  相似文献   

3.
正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术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基础: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指导,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值得  相似文献   

4.
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述要章宏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陆和港台的学术交流,由香港青松观道教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四川联合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2月23日至27日在四川联合大学东...  相似文献   

5.
"两黄"文化,就是黄帝文化和黄河文化。因为,河南新郑,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的故里、故都;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把黄帝文化、黄河文化研究透了,就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根脉和主流把握住了,也就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认识河南的历史和现实,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建设和繁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造福中国人民,影响国际社会,推进人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8月19日在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这样高屋建瓴的评价,值得认真思考。他又说:"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为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挖掘并运用好这种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就要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道教是中华璀璨文化中的一支奇葩.道教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无形无象,而又生育天地万物,即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又说:"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孕育生长起来的。我们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理论准备,而且还需要将其产生和演变融入到中国历史的深广背景中,努力做到思想与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正>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从1984年正式成立研究所开始,即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数十年来,在张岂之教授的带领和指导下,薪火相传,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教育成果时有涌现,形成了稳定而独特的教育教学传统和风格。概括而言,即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强调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和配套教材的编写,加强科研教学团队建设,发掘和弘扬中国古代文化育人传统,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对中华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4月2—6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和陕西省轩辕黄帝研究会承办的"2019年清明祭黄帝陵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论坛在西安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五十余位学者,共提交会议论文50余篇,从多个领域深入研讨了黄帝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议题。一、黄帝与黄帝文化对黄帝和黄帝文化的再认识与再研究,是本次交流会的焦点问题。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创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宽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和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探讨宽窄哲学现象,完善宽窄哲学体系,挖掘宽窄文化内涵,共话宽窄哲学在应用哲学层面的发展和创新,决定面向全国征集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4.
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深入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促进祖国统一和四化大业的进程冯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历史长河中最重要的优良传统,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和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伟大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作为强...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炎黄儿女的精神家园,也是我国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民族自信心的不竭源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国内外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蔚然成风。中国传统文化势不可挡袭来,要成为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中国人的"公共必修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会想,要是手里有一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又简明扼要反映中国文化珍品的著作,作为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入门书,就太好  相似文献   

16.
<正>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西北大学承办的"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清明黄帝文化学术交流会"于2015年4月3-4日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七十余名学者围绕"黄帝与黄帝文化"、"文以载道"、"文以化人"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大会共收到论文六十余篇。现摘要综述如下。一、黄帝与黄帝文化黄帝是中华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更是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正在弘扬创新教育、智慧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对当代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古代远离尘嚣闹市之所,禅师古德的说教艺术对当代教育价值有着深刻的启示。作为禅宗的宗经宝典,《坛经》在中国佛教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是唯一一部由中国僧人撰述被称为"经"的佛典,其说教文化中蕴涵着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动高校开设中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会,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专题研讨和学习。他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要“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范围广博、形式多样,需要从中国哲学、从文以载道的文化精神中汲取智慧力量和思想源泉。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杨海文新著《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年版)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对于传承与弘扬中华经典文明、中华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正如著名传统文化研究学者李宗桂在序言中所评“是学术与思想交融,坚持文以载道理念,自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光大中国精神,追求崇高,守护传统智慧,贯通中华文脉,守正创新,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学术力量、学术智慧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20.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国家教委举办中国文化概论课教师讲习班醴酩为追溯中国文化精神的源与流,探索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今天如何弘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广泛而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知识,有效地加强对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