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工程作为人们改造社会世界的典型实践活动、人类把握现代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包括社会工程事实、社会工程现象、社会工程理论(学)和社会工程哲学等四个层次。社会工程理论(学)研究只有实现从抽象到具体,并上升为社会工程哲学,才能更深刻地把握社会工程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而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方法论功能。  相似文献   

2.
在对于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去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就应是马克思实践观,它是马克思对前人实践观的批判和继承之后,在他们的理论基础上创立的属于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必然是人类的生存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行为,是具有对象性的活动,也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社会技术哲学研究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形成了“气候”,而社会工程哲学的研究则刚刚开始。因此,必须首先对社会工程哲学研究的价值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证明和延伸,或者说,社会工程哲学是社会技术哲学的“下游产品”,社会工程哲学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发展和具体化,社会工程哲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诸多社会工程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和灵魂.马克思根据社会实践的要求,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近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包括古代希腊哲学和近代德国古典哲学在内欧洲辩证思维史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的辩证法.它从实践观、历史观、自然观、思维观和矛盾观等方面实现了革命的变革.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于为无产阶级和进步人类的革命与建设事业提供最好的劳动工具和最锐利的武器.  相似文献   

5.
1.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发展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的社会关系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认识的发生也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因而,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研究基础上对实践观的传承和创新。马克思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并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指明了马克思实践观对当代社会而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实现的变革实质上是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它旨在主张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对于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坚持立足于物质实践去说明全部人类生活;马克思哲学作为现代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其自然观念是关于人化自然的观念,其社会观念则把社会视为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的产物,而且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社会和自然之间不可分割互为中介的关系;马克思哲学通过阐释认识的社会性本质,把认识活动置于整个人类历史活动的视野中考察,使认识论获得了坚实而正确的本体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理论极其深刻地阐明了真、善、美的统一关系,集中体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努力都是为了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超越市民社会及其典型形态即资产阶级社会。马克思反思批判了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国家哲学,从国家“下沉”到市民社会,主张从市民社会出发揭示市民社会的真实面目以及与国家的关系,进而把握社会的整体结构及其组成要素,寻求超越市民社会的力量、途径与策略;在把视角降落到市民社会,以及发现了市民社会及其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缺陷后,马克思站在人类社会的基础上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为剖析和超越市民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石;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层面上对市民社会进行了病理学诊断,揭示了市民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基本矛盾,阐释了市民社会的历史命运;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全面批判,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超越的革命路径,为人类从市民社会过渡到“自由人联合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看,改革是事关中国发展的命运与前途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总结改革开放过程的方法论特点,使其上升为科学的方法和方法论,这个方法及其方法论就是社会工程的学问.社会工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不完全的;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任务就只是停留在理论解释上.社会工程的总体目标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它是一门综合哲学、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学科,它为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工作者联盟,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10.
实践批判理论的主体实践是能动性主导受动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人的主体向度,不断改变实践的方式,其目的是实现人类社会即人类自由解放的社会。这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的逻辑,据此可在严密系统中理解其余一切原理,恢复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1.
邹磊磊 《中国教师》2009,(Z1):84-85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基本的范畴,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就在于它实现了哲学主题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而改变世界的最终落脚点就是实践。从马克思的这种实践观在当代意义视角下去挖掘马克思实践观中的文化性,对于我们规约社会发展实践的战略构想和模式选择,创造合理的实践方式,推动实践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真正符合人的本性以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程,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哲学认识论———“理论———实践”的新课题。关于社会工程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可从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社会工程的研究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3.
金英杰 《文教资料》2009,(23):101-103
实践观是马克思哲学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因此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恩实践观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社会及人际之间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试从实践二元论的传统分歧,以及对马克思实践观的误读原因切入,探讨马克思实践观对传统实践观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程哲学作为在全球化进程曲折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冲击、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性及其现代社会人类把握世界基本方式的反思,既是科学技术哲学逻辑理路的延伸,又是现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当代表达方式的创新。社会工程哲学汲取了现代西方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中国哲学的精华,标志着现代哲学从社会批判向社会建构的时代转向。  相似文献   

15.
红旗渠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遵循技术设计和规范原则历时10年完全依靠人工修建而成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技术作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和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广泛分布于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运用技术哲学的基本原理,从技术与人性、技术对社会发展之促进、技术对和谐生态观之影响等三个方面对红旗渠工程进行了哲理探讨,指出了红旗渠工程作为一项大型引水工程,从设计构想、施工管理、运行维护等方面都体现着现代技术观的"善""美""和",蕴含着技术与人性、技术与社会发展、技术与生态和谐之间的相互影响、辩证统一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支撑整个马克思哲学的坚实理论基础。《巴黎手稿》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所在”,孕育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丰富的理论生长点和“有机土壤”。由此,在历史视阈中分析和考察实践概念的生成,揭示科学实践观的萌芽,同时指出它所带有的思辨性质和人本主义烙印,对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现代社会批判的结论性主张。马克思最初创立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的文本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批判将共产主义理解为人类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向自己的本性复归的历史活动,是一个真正的“否定之否定”。但是这一理论仍然局限于人本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过度强烈的理想倾向反而削弱了理论本身对于历史当事人的影响和征服。  相似文献   

18.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与总体看法,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按黑格尔的说法,就是“哲学的历史”或“历史哲学”。辞海中这样界定了历史观:历史观,亦称“社会历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基本问题的根本见解,与“自然观”相区别,又相联系,是世界观的两个组成部分。邓小平的历史观,是在继承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的核心问题。在这一问题的牵引下,马克思论证了共产主义的逻辑必然性与历史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确立了市民社会的基础地位,并提出了“真正的民主制”这一“人类社会”的原初构型。到了《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类社会”从市民社会中的解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论证了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开端的共产主义。重新梳理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的生成逻辑与发展脉络,将为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提供理论线索,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了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0.
运用交往理论去分析、认识社会历史所形成的哲学方法就是交往方法。马克思的交往方法就是运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交往的学说,以交往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剖析社会的交往结构,以达成对社会历史运动的正确认识,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方法。交往方法的出现有其自身的理性逻辑思维前提和现实的历史基础。树立交往实践观,正确把握社会的交往结构,是运用交往方法的基本要求,马克思运用交往方法成功剖析了资本主义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