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傅军 《现代企业教育》2006,(24):170-171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人性是五四以来文学反映的一大主题。本文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探讨施蜇存的都市小说对文学表现"人"的深刻理解,揭示其文学理念中现代意识的独特性。认为其作品中人的生物性与现实性、个体性与群体性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斗争,但侧重描写人的自然属性,以挖掘人的原始生命状态来表现复杂深刻的人性,,很好把握了当时上海特殊的都市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4.
城乡互参模式与都市文明批判--论沈从文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现代中国都市文学背景下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认为沈从文通过对都市生命退化、都市道德病态和都市人性虚伪三个层面的描写,体现出都市文明的批判色彩。同时,分析了沈从文都市小说的创作模式——城乡对立互参的思维方式,都市文明批判的文化资源——湘西乡野文明资源及其文化学文学功能;以原始的乡野文明改造日渐衰老的民族品德和日益扭曲病态的都市人性。  相似文献   

5.
"五四"是一个呼唤"人"的时代,胡适、鲁迅、陈独秀、周作人、梁实秋等在文学创作中都曾旗帜鲜明地举起人道主义大旗。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贯彻"双百"方针的活跃背景下,文学中的人性、人情、人道主义思潮崭露头角,但不久就受到猛烈的批评。20世纪70~80年代,文艺界再次提及"十七年文学"期间曾讨论过的"共鸣说"、"真实说"和"价值说"等,从不同角度为文学表现人性、人情、人道主义立论。20世纪90年代,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文化精神的冲突和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理论界开展了"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岑灿 《语文知识》2013,(1):90-92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身份闯入都市,站在人性的高度,以优美、健康、自然的湘西乡野文明为参照反观都市社会,讽刺与批判了都市两性关系的畸变,都市人道德的虚伪,生命力的衰退与欲望的物化,挖掘出了同时期作家甚少给予深层关注的文学命题——都市与人性发展的悖论。这一命题在当时也许并不合时宜,但在今天看来却有着不容忽视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锐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5):107-109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宏图的《都市叙事中的欲望和意识形态》选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几个代表性的都市叙事文学作品,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市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诸多特征,展现了在都市叙事欲望化写作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人们欲望和精神的多面性、复杂性、暧昧性。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副教授王宏图的<都市叙事中的欲望和意识形态>选取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几个代表性的都市叙事文学作品,勾勒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中都市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诸多特征,展现了在都市叙事欲望化写作中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转化.以及人们欲望和精神的多面性、复杂性、暧昧性.  相似文献   

9.
都市生活中的消费主义话语,赋予了都市小说家独特的表现都市生活的精神立场。他们或理性地审视都市生活,书写物质之于精神的影响;或基于时尚的认同,制造中产阶级生活的幻象。这些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当代都市小说中"心灵的失衡"、"白领的摹写"、"身体的景观"等消费主义的都市文学景象。  相似文献   

10.
翩跹于都市的舞者:张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欣是中国当下新都市文学的代表人物。其创作最终定位于都市文学 ,也经历了一番艰苦的寻觅过程。其创作的递变轨迹可分为都市的边缘者、都市的外来者、都市的牧己者三个阶段。张欣小说的意义无疑是源自其对都市人性本真的深层企及以及文本所透现出来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台湾女作家三毛以其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文学作品为人们所喜爱和关注。她的一生以笔为伴,在颠沛流浪的生活中编织自己对梦想家园的追求。滚滚红尘中,她如一叶浮萍,努力地寻求一方安稳存生之所,但无情的现实却使她未能如愿。她是红尘中的边缘人,孤寂之感、流浪意识和死亡意识伴随她的一生,成为其作品独特的文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埃德加·爱伦·坡对这一主题情有独钟,他的许多作品都表现了这一主题。实际上,是"死亡"主题选择了坡,因为坡的短暂的一生历经了诸多亲人的早逝。坡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坡的痛苦经历造就了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第一代知识女性,凌叔华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执着地追寻女性的理想人生.诗意和谐的女性存在成了她痛苦而美丽的梦.其文学作品也成了她寻梦情结的内心与外像的创造的凝聚物.  相似文献   

15.
刘勰、钟嵘所论和《选》、《玉台新咏》所收的古诗中既有西汉的作品,并且尚没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枚乘诗全为后人假托,也有东汉下层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离别相思、生命短促的咏叹,体现了诗人的生命悲剧意识,预示了魏晋时代精神的到来。  相似文献   

16.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黎遂球年谱简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遂球为明末广东一重要文人。他交游广泛,和江南及本省重要文人均有交往,与邝露、陈邦彦合称“岭南前三家”,三人均牺牲于明末抗清斗争中。本年谱从黎遂球作品及相关资料中爬梳史实。详尽介绍其交游及著述概况。全面反映了黎遂球的生平事迹。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照相机和电脑的出现改变了图像与生活的同一性,使人们离不开图像与影像而生存,图像成为我们认知和感知世界的窗口.艺术家的创作也是如此,他们放弃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放弃了生活的真实,而依据图像的真实,依赖各种图像影像“创作”绘画作品.这种“作品”没有个性和艺术价值,传递出的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冷漠、空虚和疏离,这显然是后现代功利主义思潮影响的结果,也是西方波普艺术传达出的商业意义.  相似文献   

19.
萧红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的作家。其作品通过对“女性神话”的否定,控诉了男权中心社会及其意识形态对女性的压迫,体现出清醒、自觉、愤激、独特的女性意识。她一生都在呼唤“女人的自觉”,寻求妇女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她以自己的不幸为出发点,关注社会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特别是女性的悲剧命运。而所有的这些悲剧命运都在她的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并从中去寻找人生存在的真正意义。她的作品,充满着一种苍凉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