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进行采访的时候,一般都做记录,有文字记录(包括速记符号等)、录音记录和摄像记录等。但是许多从事多年新  相似文献   

2.
《青年记者》2006,(20):F0002-F0002
自8月29日,大众报业集团“重走长征路”大型集体采访活动开始。在为期1个多月的采访中,集团6位记者沿着红军长征的足迹,对长征中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点进行了实地采访,感受当年红军长征波澜壮阔的场景,发回了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一项基本功就是记,在采访时,必须用心、用笔或借助于其它采访工具认真做好记录。据有关史料记载,不少有成就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采访记录,每次翻开采访本,好像打开了一本历史书,又能回忆起当时采访的情景,那些被采访过的对象又活跃在眼前。与他们相比,目前,我们某些记者这项基本功萎缩了,采访时既不用心,也不动笔或用别的手段去记,面对采访对象,居高临下不着边际地问上几句,然后,要么是拿些现成材料走人,要么就是指使基层通讯员写好稿子送到编辑部去,采访完全是走形式。回去后,记者坐在办公室内,…  相似文献   

4.
民间有句俗语叫“割草打兔子”,意思是说在割草的时候意外地打到了一只兔子。在我们的新闻采访中,有时候也会有这样意外的收获。1995年,南京电视台的记者去采访“三城会”上王军霞万米夺冠的同时,  相似文献   

5.
2008年,我们作为见证者、参与者,需要珍藏的记忆太多。一年之中,一个民族经历那么多的苦难、磨练和艰辛,收获那么多的意外、感动和自豪,纵观人类历史,罕有其匹。我们作为记者与国家与人民共克时艰,用手中的笔和肩上的摄像机记录了正在发生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P采访是记者访问新闻人物与知情人物、采集新闻素材与资料的特殊调查研究活动,离不开多跑、多问、多看、多思、多记多写。不知何年何月起,记者手中有了录音机与摄像机,记录手段先进了,再加上电脑的普及,似乎笔记本与笔也可以“退休”了。一次参加校庆活动,某电台的...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介入“,也称记者的“参与“,是指记者在新闻报道中不仅以旁观者、记录者身份在场,而且直接介入和参与事件,以亲身体验、感性触摸甚至以“新闻策划“的方式,亲历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正如《北京青年报》记者在“体验售货员“时喊出的口号:“全身心去感觉、去采访,而不是单靠眼睛和嘴“。  相似文献   

8.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9.
暗访又称隐性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未被采访对象知晓的情况下,运用拍照、摄像或对其谈话进行录音等方式而获取新闻事实的行为。暗访能获得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的素材,收到更好的采访效果,但这绝不意味着记者可以为所欲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中规定,“记者要通过合法和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尊重被采访者的声明和正当要求。”在暗访过程中,记者只能以旁观者、记录  相似文献   

10.
写人物专访,是记者的采写内容之一。由于采访对象多是各行业的专家或涌现出的典型,他们大都工作任务重,社会活动多,是记者难找的忙人。如果记者抓不住好的时机进行采访,不是吃“闭门羹”,就是匆匆而见泛泛而谈,难以达到好的采访效果,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因此,抓好采访时机,是保证采访活动成功的重要因素。要抓好采访时机,记者在了解采访  相似文献   

11.
何为新闻采访?业界早就给出了权威的定义:“新闻采访是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适于向大众传播的新闻事实。”  相似文献   

12.
一位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常令采访对象尴尬不悦,甚至愤然拂袖而去,采访败兴而归。原来这位记者采访时经常跑题,提问不着边际,特别好提一些诸如“你多大年龄?”、“你的收入多少?”、“介绍一下家里(或个人情感方面)的情况”等问题,而且常穷追不舍,采访气氛骤然紧张,最后不欢而散。  相似文献   

13.
何为新闻线索?《新闻学简明辞典》上说:“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它可以给记者指示采访的方向,使之朝着一条有路可循的途径,去接近所发生的新闻。如果一个记者手里线索多,选择的余地就大,采访起来也就主动,反之,等于盲人骑瞎马,不知下步迈向何方,这种采访必然是被动的采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从大学的毕业实习到进工作单位开始正式的记者生涯只有近一年的时间。要说进入新闻圈后,什么是感受最深的,那就要算是采访中的“第一关”约人了。 记者的工作无非分两个部分:采访与写作。写作以采访为先,采访又以约到采访对象为先。而这正是我觉得最难、最费周折的。 以前,新闻媒介还不多的时候,作为一个省级党报的记者,要采访一般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据说只要一个电话便可以了。而如今,媒介多了,竞争也激烈了,往往一个新闻事件,总有十多家新闻单位蜂拥  相似文献   

15.
郭涛 《青年记者》2009,(13):61-62
隐性采访与公开采访相对,也称暗访,指记者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者隐瞒记者的身份以体验等方式,不公开猎取已发生或正在发生又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作为舆论监督的一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给记者采集事实提供了方便与可能。但是,记者没有特权,如何把握隐性采访的“度”,以免陷入法律误区,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做了一些总结。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我们作为见证者、参与者,需要珍藏的记忆太多。一年之中,一个民族经历那么多的苦难、磨练和艰辛,收获那么多的意外、感动和自豪,纵观人类历史,罕有其匹。我们作为记者与国家与人民共克时艰,用手中的笔和肩上的摄像机记录了正在发生的历史。都说新闻是易碎品,但我们在今年报道过的许多人和事、以及这些报道本身将被永远铭记。  相似文献   

17.
1947年春,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后,专门安排了一次中外记者的采访活动。整个采访过程虽然经过了周密的导演与布置,为了夸饰"战果",军方甚至不惜造假,破绽百出,但采访期间记者们拍摄的大量照片,还是留下了许多不同于以往常见的记录,堪称珍贵。  相似文献   

18.
记者要写出真正的好新闻,除了记者本身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以外,在业务指导思想、工作方法、特别是采访作风上也必须对头。所谓“三个第一”,就是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多抓新闻第一手材料;多写第一次报道的新闻。多到新闻第一线去采访这里所说的第一线,指的是发生新闻的现场或涉及与新闻相关的某些地区和单位。不论是上层单位还是基层单位,也不论是领导机关还是乡村、街道、学校、商  相似文献   

19.
我参加新闻工作36年,自始至终都在中国新闻社, 不知经历过多少次重大活动的采访,也不知写过多少报道文章,但最令人难忘的是去年年底参加澳门回归的采访。新闻工作的特性,记者应有的素质,记者的艰辛,记者的乐趣,在这次得到了最深刻、最充分的体验。16天的澳门采访,可谓见闻颇广,感慨良多,体会尤深。 翻开记录,我在澳门共发文字稿27篇,约23000余字;图片4幅。文字稿中有“回归访谈”14篇,“回归特写”6篇,“回归速递”6篇,花絮一则。其中合采8篇,属本人执笔的5篇,在正式采访的日子里,平均每天发稿两篇。…  相似文献   

20.
《舞在天津》在3月10日人民学报海外版一版《神州掠影》专栏刊出后,意外地得到读者的好评和热情的鼓励。一些新闻同行问我:“你是否事先知道天津舞会办得好,有意前去采访的?”实际上,这篇小特写,是记者偶然捕捉到的“意外之物”。今年2月底,纺织工业部组织首都8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前去天津进行为期两天的采访活动。星期六晚间出发赴天津,星期天上午即参加中国服装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