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和文化的多元性共存并进的时代,高校博物馆要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意识,可从定位的个性鲜明,展览的主题突出,功能凸显大学文化特色,扬长避短建设网上博物馆,合作共建、协同创新等方面塑造高校博物馆自身文化。发挥好知识传播、文化辐射、文化共享、文化传承等作用,最终达到文化育人、服务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活在当代的作家,贾平凹特别注重社会改革、时代潮流对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冲击,并在作品中通过秦腔的变迁来透视社会文化的发展流变。秦腔在贾平凹的作品中,是西北地方民间文化的承载和民间精神的外化。从80年代写作散文《秦腔》到21世纪写作小说《秦腔》,在日益衰微的秦腔声里,蕴含着民族的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在时代和社会变革中的巨大变化,折射出不同时代下的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流变。  相似文献   

3.
中国饰物文化的起源,从人类对自然物质的认知开始。文化与饰物的关系是双向的,文化支撑饰物,饰物体现文化。中国饰物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中,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部分。由伦理而形成的社会等级规定,始终贯穿在中国古代传统饰物的设计思想和艺术装饰的原则上。不同的民族聚居环境,形成民族对事物认知的差异,形成了民族饰物文化的差异。各民族饰物文化的汇合,就组成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饰物文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饰物文化。21世纪应是中国传统饰物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的世纪。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尚礼"精神,西方传统文化精神是"尚力"精神。礼文化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主体。"力"是唯一将西方文化三要素构成一体并且传承不断的文化精神。"尚礼"精神作为一种传统精神,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大现实意义。"尚力"文化已经发展到自己的一个高峰时期,它所造成的三大人类危机——环境危机、战争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因此,21世纪应该是"尚礼"和"尚力"两种文化精神或者说是文化价值观念对立互补的世纪。  相似文献   

5.
只有在文化批评的视角下解读文学文本,体会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欣赏到19世纪女性作家特殊的双重写作风格。随着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界的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任何文学作品必然是所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写照。我们要想深入探析19世纪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只能从作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去寻找答案。用文化批评作为研究方法来研读19世纪的女性文学,可以看出隐藏在作品之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女性作家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痛苦挣扎的心理路程。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时代传承模式发生变化,伴随着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喻文化时代已经形成,并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改变了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途径,彰显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地位的重要性,但同时也带来了网络道德的危机.大学生对父辈教育的认同感越来越低,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也给信息科技时代网络道德建设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清晰认识目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对于机制政策的研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发展即将进入21世纪,21世纪将是社会、经济、科技和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现在进入师专的学生们毕业后将为21世纪的社会和教育发展而工作和生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走向综合化、整体化。现代化学、生物学科的发展,已经进入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过渡到推理,从静态推进到动态,从平衡态拓宽到非平衡态的发展阶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是一个网络文化的时代,作为信息社会标志的网络文化.正以其独有的特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文化素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庆环  李玉兰 《成才之路》2009,(32):I0013-I0013
一、文化重建:大学面临的挑战 文化重建的课题对大学而言为什么如此迫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指出,大学“必须进行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而注重深层次道德和精神问题。”由此可见,大学文化不只是大学校园里的事,是关乎社会的。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越来越具有非西方色彩,文化自觉日益成为中国社会新的共识。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高职的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之成败越来越与文化传承和中华文明之未来联系在一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应对21世纪全球化的新挑战.适应当代中国文化自觉的新形势和新经济时代对人才文化素质的更高要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推进、专业与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改革等方面,对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化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