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学校教育作为为政之本,对于任何王朝来说,都不可或缺。明清时期,由于统治者的重视,张掖的学校教育逐渐地发展繁盛起来。现主要依据碑刻资料,对张掖明清时期的地方官学教育、书院教育、社学和庙学教育等形式予以探讨,但愿能对张掖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荆门碑刻》是焦知云先生以今天湖北省荆门市为界限,搜集、整理而成的古今各类碑刻集,其中明清碑刻有644件,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文章将分人物、社会生活、教育、宗族、宗教五个方面介绍《荆门碑刻》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3.
冀南太行山区明清时期的庙宇碑刻除少部分保存面貌较好以外,整体保存现状堪忧,碑石移作他用、残断、随意堆放、旧碑新刻、人为凿毁和污染、填坑和埋置、盗窃,以及自然风化等导致的损毁或遗失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使碑石得到妥善安置、科学保护,使碑刻文献资料传之久远,可以县、乡、村及村内庙宇为单位,分步骤有序开展碑刻的全面普查,对现有杂乱堆放和残断碑刻合理归置、修复,制作拓片并予释录,最终形成冀南太行山区庙宇碑刻文献电子档案。  相似文献   

4.
寺庙碑刻是张掖碑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关佛教的碑刻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为我们研究张掖明清时期的佛教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现依据这些碑刻资料,对张掖明清时期佛教的兴盛原因、寺院状况以及藏传佛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6.
榉根岭是徽州通往池州的古道,在这条古道上至今还保留着七通明清时期的碑刻。对其加以解读,能深刻感性的认识徽州民间慈善帮助、水土保持等。同时为研究徽州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提供了详实的材料。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碑刻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史学研究尤其是区域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明清时期的济宁为运河沿岸重要城市,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碑刻资源亦极为丰富。济宁凤台寺庙墙东侧立有明清两代重修庙宇碑六块,其中字迹较为清晰的有四块,详细记载了明清两代河道官员、地方士绅创建和重修凤凰台及凤台寺的经过,对于考证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探讨凤台寺及马场湖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清政府的提倡加上林业经济的繁荣,明清时期黎平府的书院共有27所之多,为贵州省之冠,集中创办于乾隆、嘉庆时期。黎平府书院有精干的管理机构,多渠道的经费来源,高标准的入院条件,灵活的教学方法,优厚的奖励措施和严格的学规学约,在科举考试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明清黎平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西南民族地区的传统教育,或指学校以外的教育,或指现代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在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传统教育即以家庭教育、家族教育、村寨教育、社会教育、习俗教育等为主要教育形式,采取以口传心授、师徒相授、父子家传等方式,传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识、社会习俗、生产技能等内容,这些传统教育的形式、方式及内容,深刻地影响着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各民族民众的生活方式,塑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性格,有效地维护了西南民族地区乡村社会的稳定,巩固了中央王朝国家治理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鄂西土家族地区历史上较长时期内没有正规的学校教育。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的实力增强,土司制度得以完善,鄂西土家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才空前发展起来,并促进了土家族地区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政府的积极引导、孝道教育的普及和地方文化的熏染共同造就了洛阳地区孝子养亲、顺亲、孝亲等孝行。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孝行虽呈现出格套化、极端化和神秘化等特点,但孝文化对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家庭的稳定、淳朴民风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藏族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公元五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藏族寺院教育活动具有入学程序严格、寺院戒律森严、教育内容丰富、日常生活单调,等特点。寺院教育活动涉及语言文字、藏传医学、天文历算、舞蹈艺术等教育。该时期的寺院教育活动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鄱阳湖区河流与湖泊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其中尤以赣抚河口平原河湖演变最具代表性。该时期,河口平原境内之赣江、抚河泥沙淤积速度加快,水位上升、排水不畅。影响所及,河口平原境内之大小河港、湖泊亦逐渐淤塞,水旱灾害加剧。河口平原境内众多湖泊亦淤塞的同时,青岚湖、军山湖却在呈扩张态势,对沿湖地区造成严重侵蚀。更甚者,鄱阳湖本身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总体上呈西淤东扩的趋势。缘此,赣抚河口平原水旱灾害加剧,并对水利事业、农业生产形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傣族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南等沿边各地,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多为土司之地。元代,傣族地区的儒学教育,实际处于空白状态。明清两代,傣族地区虽然办学的规模及效果各不相同,但在大一统的格局下,该地区的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政策,以国家政治的需要而变化,在儒学、书院不断增加的同时,增置了数量众多的义学;在改流较早的地方,施行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文教政策,以儒学教育为主;改流稍晚之地,儒学教育、寺庙教育相伴而行,两者互为补充;未改流地方,则以寺庙教育为主,形成二元化的教育体系。明清傣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对提高民族素质、改变落后习俗以及维护边疆安全,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以10余块留存于世的明清客家妇女参与捐田、捐款的碑刻为分析对象,探讨客家妇女的神明崇拜。明清寺庙碑刻反映出客家妇女信仰的神明涉及到不同教派神,佛教、道教、地方神均有。尽管大多数捐款妇女为本村村民及附近有姻亲关系的女子,信仰圈与社会活动圈均不大,但从明清客家妇女对社区事务有所参与,有的甚至主导了寺庙的整场捐款活动来看,传统客家妇女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  相似文献   

17.
18.
明清时期,莆田民间捐资助学慈善活动蔚然成风。在官民捐助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府、县官学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其意义尤其重大。通过对地方志文献记载的爬梳,介绍明清时期莆田官民在官学领域中的捐资助学情况并探讨这一慈善活动在莆田古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的事实陈述 ,决离不开史料的搜索考订。史学的变革 ,更是呼唤着需要进一步地开发与提炼史料 ,加深对历史整体情景的感知。有鉴于明清史正逐渐成为中外学界聚讼的热点 ,本刊特约请王家范教授开辟“明清史料感知录”专栏 ,从史料出发 ,介绍其所见所感的明清历史背景 ,供大学与中学的中国史教师作为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黔东多置土司。中央王朝和土司对儒家传统教育甚为重视,一方面加强对土司子弟的汉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建设并完善教育体系,发展司学、社学、义学等教育类型。通过一些列措施的有序展开,黔东地区汉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得以迅速提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亦渐趋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