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释“此其”     
文言文中常见“此其”连用的现象。例如。  相似文献   

3.
释“此其”     
《鸿门宴》:“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此其”,课本未注,有些人认为,“此其志不在小”等于说“其志不在小”,“此其”为同义复用。似不妥。此例中,“此”、“其”两字虽然连在一起,但所指并不相同,不在同一个层次上,所以不应该连读。“此”,指代“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相似文献   

4.
~~释“羸其角”@徐山$苏州大学中文系!江苏苏州 215006~~~~[1][2][3][4][5][7]朱东安.曾国藩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77-78.105-108.110-129.185.231-234. [6]中国史学会.太平天国(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319. [8]中华书局编辑部.文史第16辑[C].北京:中华书局,1982.172.  相似文献   

5.
《周易》“艮”卦卦辞为 :“艮其背 ,不获其身 ,行其庭 ,不见其人 ,无咎。”《彖传》、《说卦传》、《杂卦传》皆曰 :“艮 ,止也”。王弼注“艮其背”为“目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 ,引申为注视之义。本卦艮字皆当训顾 ,其训止者 ,当谓目有所止耳。获疑借为护 ,同声系 ,古通用 ,艮其背不获其身 ,犹云顾其背不护其身 ,顾其小才忘大者 ,身之将亡 ,背何能有 ,故曰艮其背不获其身 ,行其庭不见其人”。以上诸说 ,释“艮”为“止” ,无义理可寻。高亨在比较“艮”的《说文》篆书和甲骨文、金文形体以后 ,认为“艮”即“见”字的反书 ,当从 ,然而…  相似文献   

6.
由于前人不明《周易》中“赢”实为其本义的相关用法,试图以假借手段去解释,所以不足取。《汉语大词典》上通“喂”通“儡”两个义项均因《周易》例句而设,应合并释作“毁坏”。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中,愚公何以感动天帝,天帝又为愚公什么所感动?对此,课文注解已作出明确诠释。但拙笔认为,课下注释是概括有  相似文献   

8.
《曹刿论战》一文,对“公问其故”的“其”未作注释。而一些参考资料的注释众说不一。归纳起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打胜仗”,一是指曹刿制止庄公击鼓进攻和驱车追赶齐军与下视登望的事。后者较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中,愚公何以感动天帝,天帝又为愚公什么所感动?对此,课文注释已作明确解答。但拙笔认为,仍有略陈之必要。  相似文献   

10.
×××同学问:《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夸张有什么特色?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运用了夸张手法,但夸张而又富有真实性,使故事发出不平凡的神奇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量和艺术感染力。夸张而不失其真,是《皇帝的新装》的一大特色。首先,这里的夸张完全符合人物的性格。皇帝是个特别爱穿新衣而又自作聪明的人物。骗子正是抓住他的这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在公交车上听到一段有趣的对话。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儿问他爸爸:"爸爸,为什么以前的人要砍柴啊?""因为要生火、做饭,没有火,人就会冻死、饿死的。"那个爸爸很耐心地回答。"那树被砍下来不也死了吗?"小男孩儿扑闪着明亮的大眼睛,问得天真无邪,让人不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其”字共出现543次,其中重复出现的有72次。所谓重复出现,是指出现在相同的句子里。 由于所处语言环境的不同,《诗经》中“其”字所表示的意义、表现出的词性以及在句中起的作用,自然就有所不同。 本文打算采用类释的方法,根据“其”字的语言环境,分类解释《诗经》中“其”字的意义,词性及语法功能。 与一般的古籍相比,“其”在《诗经》中的意义、词性、用法,显得复杂多了。因此,对“其”字作出的似是而非、众说纷纭的解释,也  相似文献   

13.
《离骚》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这篇杰出的抒情长诗通过它的特殊的艺术形式集中地塑造了诗人屈原自己的形象: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高尚的品格,坚持远大的政治理想。无论就思想内容,还是就表现形式说,《离骚》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和《诗经》比起来,《离骚》的句法是很特殊的。《诗经》里的诗,句子都很短,大都为四言诗,而《离骚》为了加强句子的表现力量,突破了四言诗的定格,句子长了起来,而且散文化。《离骚》三百七十二句,以六言为主体(278句),杂以五言(28句)、七言(55句)、八言(10句)、九言(1句),而绝大多数的句子都有一个虚词。有“之”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不失其现实性的”象征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人日记》的思想价值是公认的,在艺术上也富有创新性。小说融合了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方法,运用多种手段完成了象征意义的转化,其“格式的特别”成为现代小说融汇多种艺术方法,力求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叔向贺贫》(初中语文六册)一文“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句仅作如下的注释:“(郤昭于后来被晋厉公派人杀掉)他的尸体摆在朝堂(示众),他的宗族在绛的地方被灭掉了。”据此注文,是“尸”注为“尸体”,还是“身”注为“尸体”呢?“摆”的意义是由何而来?这个句式属于何种类型呢?难以确定。笔者在两个初三班做了调查检测,没有一个学生理解是正确的。我们认为,此注过简,对该单独作注的“身”和“尸”两词作了迴避,因此,虽有译文还令人不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6.
“因不失其亲”历来说解丛出,莫衷一是,对此提出了新解:“因”当释为“仁”。“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应当释为“怀有仁爱之心不失去自己的亲人,也就值得推崇了。”就历代对“有耻且格”的“格”的解释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格”应为“正义感”之意。“有耻且格”顺理当疏解为“即有羞耻心又有正义感”。  相似文献   

17.
《庄子·徐无鬼》中有一个“运斤成风”的故事,大意是:楚国都城郢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刷墙时不注意把一点点石灰涂到自己鼻子上了,他就请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子把石灰削掉。那个匠人把斧子挥舞得象旋风一样迅疾。一下子非常准确地把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完全削掉了。一点也没有碰到鼻子。而那个郢人面不改色,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儿。后来宋元公听到这件事,就把匠人召了去,要他再表演一次,匠人却说:“我过去是能这样,但现在不行了,跟我合作的那个郢人已经死了!”匠人石的“运斤成风”一向使人们叹为观止,而郢人的“立不失容”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当然,没有匠人石的“运斤成风”,郢人鼻子上的石灰决不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马说》中“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通常的解释是“千里马叫起来却不能明白它的意思”,认为“鸣”的主语是千里马(省略了),“鸣”后面的“之”是语气助词,“其”是代千里马的“鸣”(见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我认为这样解释是不确切的。从上下文来看,这一句与前面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组成排比句式,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一般养马人”(即前文的“奴隶人”),从“驱赶”、“喂养”、“使唤”三个方面指责养马人用对待普通马的方法来对待千里马。且下文“执  相似文献   

19.
“何+其”是古汉语的固定结构。对“何+其”,一些古汉语虚词专著及论文或详或略均有论及。一般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感叹句,“何其”训释为“怎么、这么”,或者“多么”。本文又收集了“何其”与动词(词组)、形容词(词组)、名词(词组)组成的句子,并结合句子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认为有“何其”的句子是疑问、感叹兼有;并对因“何”、“其”指代副词做状语,因而其词性划分“副词”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谈“驰”字     
《木兰诗》中有“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句,教材注释“愿驰千里足“为希望骑上千里马”。“驰”释为“骑上”。笔者不敢苟同,特陈述如下: “驰”字的本义与赶马的动作紧密关联。许慎《说文解字》释“驰”字:“大驱也。……驰亦驱也,较大而疾耳。”可见,“驰”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