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主要方面,认为自由是社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主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源泉,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是自由本质的确证,是理解精神自由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本质.实践是实现主体自由的现实手段,从而使主体自身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与人学思想的研究存在着各自为战、彼此隔离的现状,究其原因,在于没有深入挖掘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意蕴。实际上,马克思主要从实践的能动性与目的性、实践的生存论维度和实践的自由维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实践观的主体向度。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哲学的逻辑基点是实践;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问题——真理问题实质上就是实践问题;海德格尔真理论与马克思实践观有着不少相通或互补之处;从整体而言,当代西方哲学并没有真正超越马克思哲学,而海德格尔的真理之恩,无疑是在马克思开辟的生存论路向上的一大步前进,而决不是对马克思哲学的“终结”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我们正确理解和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对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形成作出历史性的考察,是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实践观理论的前提。西方传统哲学语境中的实践观通常是指道德上的实践,即遵循"善"的意志,追求道德上的至善性。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来看,其实践观理论大致经历了理论批判的实践、政治解放的实践、革命斗争的实践和物质生产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而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是马克思确立新世界观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实践观和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历史线索的发现是科学实践观得以确立的重要支点,科学实践观具有深厚的世界历史意蕴,二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构成了唯物史观的经纬线。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中,回避不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本体论维度问题。马克思最终确立本体意义的实践现有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在大学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问题,必须向学生解释清楚费尔巴哈解构思辩哲学与基督教的关系问题和马克思是如何积极扬弃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是通过对费尔已哈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才确认实践是人类世界的本体,是人的生存本体。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唯物论与唯心论对立的实质和科学实践观理论意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因而也是错误的理解,实践超越论误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唯心论和唯物论等理论上的对立在理论的范围内是无法解决和超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超越唯物唯心之上的实践哲学,而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不是科学的实践观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而是相反,生活、实践的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时间观包含了以下两个辩证统一的维度:时间性与时间(在本文开头所界定的意义上).一方面,马克思的时间观当然是用来表征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的,在这一意义上,时间观当然是以“时间性”的形态表现出来.但另一方面,马克思哲学观上的阶级性基础决定了他所理解的人只能是处于与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关系中的人,因而,所谓人的生命的实现其实就是指合理的社会关系的实现.这同时又决定了马克思的“实践”只能是具体的、与历史发展的进程相适应的现实的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处在客观的"时间"维度之中的.这两个层面的辩证统一构成了马克思时间观的非凡理论魅力.  相似文献   

9.
"自我"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中具有连续性。马克思的思想转向看上去取消了"自我"概念,但并未取消"自我"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所继承的近代"自我"的扬弃,揭示了人的实践和社会存在本质,使得"自我"概念从认识论范畴转为存在论范畴,实现了对近代"自我"观念的超越。这种超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意识论到实践论的"自我";从个体本位的"自我"到社会存在中的"自我";从天国到人间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谢立敏 《教书育人》2011,(12):36-37
众所周知,实践是马克思哲学大厦的支撑与根基,没有革命性的实践观念就没有马克思理论的诞生。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受到知识论哲学传统的侵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一直处于被误解的状态之中,其主要的表现是某些马克思哲学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重读马克思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深入挖掘马克思思想中的实践概念.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里所蕴藏的生态哲学思想。这对当今的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实践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思想.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审视当代生态问题,构建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本文分别从实践自然观、实践主体论、实践过程论、实践理想论四个层次论纲式的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生态观的基本思想,并期以这种理论分析能对当代生态问题的认识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实践理论的理论渊源、形成过程,进一步探究其重要影响和启示,从而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实质,以及如何充分发挥其对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休闲观形成的实践机制是由主客体、工具、规范、目标和环境等功能性要素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其各要素系统以其特有的功能特性构成了休闲结构的基本关系,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休闲观的外在客观机制、内在主观机制和辩证扬弃机制的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义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休谟将正义置于人性中讨论,对正义的起源和规则进行了完整的论述,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补救性正义理论。马克思正义论贯彻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在批判与继承中实现了对休谟正义论的根本超越。马克思肯定休谟正义论中资源相对贫乏和人性相对自私的论断,但否认资源匮乏与人性弊端的恒在性和正义根源于人性的论断,认为资源匮乏随着生产力发展得以解决,人性也会在历史的演进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正义则根源于失范社会制度带来的弊端。马克思主义正义论包括低阶和高阶两个阶段,低阶即为与现实社会相符的修正性正义论,高阶即为实现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超越性正义论,既包含了休谟正义论的现实性质,也具有面向未来的超越性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的观点,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它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同一切旧的哲学区分开来。同时,马克思实践观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各自从独特的理论视角对马克思实践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本身包含着新时代生态建设的现代化要求。在核心内容上,将生态要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概括提炼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本质论、发展与共享统一的生态共富论、清洁美丽的生态目标论、生态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论。在理论视野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从人与自然关系、发展观、价值主体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生态观的扬弃与超越。在实践指向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强调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捍卫人民的生态利益、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定做全球生态治理的引领者,开拓了我国生态现代化建设的新方向,为破解西方生态危机创造出新契机。  相似文献   

18.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实践的概念。但这时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唯心的,它是唯物主义实践观的前奏,马克思主义创始者在实践中,通过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逐步确立唯物主义实践观所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立足现实的、具体的人,对以往哲学家关于实践的论析作了深刻批判和反思,并提出了超越性的实践观念。他在实践观中给予人高度的重视,其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归结于人,对人的主体地位、人的本质、人的发展作了论述,深刻体现了人文关怀思想,也在某种程度上使马克思实践观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而趋向具体化,这恰恰是马克思实践观更具科学性的体现。对马克思实践观中人文关怀思想的回溯和探究,在当前我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发展理念,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要努力把我国建设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也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这些理念和构想为实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提供环境保障,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在理论指导的关键环节上,认为在于能否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处理好人对自然、社会和科学实验的三大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