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但往往易"放"而难"收",使教师难以收拢学生的思路,从而给驾驭课堂带来困难。"收"有利于集中学生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阻碍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怎样才能使"放"与"收"达到平衡,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案例:星期五下午放学后,我正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忽然听到一声“报告”,我回头一看,发现有三位学生站在办公室门口,我问他们:“已经放学了,你们有什么事吗?”三位学生你看我,我看你,都不说话,后来还是一位男同学对我说:“王老师,你这里有废纸吗?”“废纸?你们要废纸干什么?”我一时不知道他们的意思,我想,我没有请他们来帮忙清理废纸呀!看到我发愣,三位同学连忙补充说:“我们是五(6)班‘废纸工程’的志愿队队员,为全校老师和同学服务。”“好!谢谢你们,你们五(6)班为教育活动和环境保护开了好头。”我一边说,一边将纸篓里的废纸给了他们。第…  相似文献   

3.
“放”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讨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放”的技巧、水平,直接决定教学质量的高低。但是,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营造宽松民主学习氛围,他们只“放”不“收”,步入“放”的误区——“放”之不当,有“放”无“收”。结果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学生说到哪,教师就跟到哪;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师没了主见,教学也失去了主次,不能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王正勇 《考试周刊》2012,(84):76-76
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愉快地学习.就要实施开放式教学。“放”是教学的一条必要途径,“放”是一种手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质疑、敢于争论、敢于标新,在“放”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放”了就要“收”,“收”得要适时、自然,恰到好处,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 ,新理念向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们深感课改的重要性 ,都渴望在改革的潮流中脱胎换骨 ,以崭新的姿态出现 ,在课改中大显身手。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往往难以把握自己 ,摆脱不了旧方式、旧形象的束缚 ,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 ?本人认为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放”“收”艺术 ,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何谓“放”“收”艺术呢 ?“放”就是在教学中能放得开 ,相信学生的能力 ,营造最开放的课堂气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就是收得拢。教师在课堂上要适时地引导、点拔 ,把各种讨论意见实行整合 ,让…  相似文献   

6.
曾看到一位老师板书“悬梁刺股”一词时,错把“股”写成了“骨”,学生在下面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这位老师微微一楞,故作轻松地说“怎么错了呢?不是刺到了骨头吗?”学生叫了起来:“不是刺到骨头,而是刺到大腿。股,大腿。”教师微笑着改了过来,继续教学。教师怎么对待书写错误?是马上改正,还是引导一番?这位教师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帮着挑错,既很好地解决了“错误”问题,又使学生对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一定会在脑海里深深地印上了“悬梁刺股”这个词的写法。这位教师巧妙地化解了“错误”,从而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  相似文献   

7.
宋奇奇 《河北教育》2007,(10):25-26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要“活”,“活”的课堂生机无限,学生爱学,乐学,教学效率高质量也高。那么应怎样才能构建真正“活”的小学英语课堂呢?教师不妨好好把握教学中的“收”与“放”。“放”指学习方式或学习内容的改变或拓展,从而维持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防止教学气氛沉闷。“收”指学习方式或学习内容的回归,从而使学生始终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开展学习活动。有“放”必有“收”,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让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开放式教学。“放”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放”是一条必要的途径,“放”是一种大胆的手段。“放”就要让学生敢于表达、敢于争论、敢于质疑、敢于标新;“放”就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借鉴、学会欣赏。但会“放”就要会收,而且还要收好。  相似文献   

9.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活”起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其实际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关键一点是教师应注重“放”。教师“放”得开,“放”得恰当,学生就学得好、学得牢固。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无拘束地去说、去做、去问。这样,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相似文献   

10.
教学策略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通常我们所说的“放”与“收”,指的就是教学策略问题。所谓“放”,说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放开眼睛去看,放开手脚去做,放开头脑去想,放开嘴巴去说。所谓“收”,就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始终围绕目标开展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1.
难忘的教训     
我刚任教的第一天,学校就决定把一个最乱的班交给我带。起初我的信心挺大,一心想把这个班抓好‘教学中我看到学生有不对的地方,就赶紧纠正。可是有一件事却让学生教训了我。 我在自习课上,发现班里大部分学生写字时把本子放偏写,我便向学生说:“写字时应该把本子放端,斜放着会影响写字的。”学生听了很快都把本子放端了。可是有一天我在教室里写字,一个胆大的学生悄悄地走到我的身后,把我的胳膊压住,别几个同学笑着说:“吴老师,您要我们把本子放端写,您自己怎么不把本子放端写呢?”又一位同学说:“还比我们放得斜呢。”当时我望着这些调皮的小孩子,脸  相似文献   

12.
教 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小数的性质”。教学目标 :能理解、掌握和运用小数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主动探求精神。课前准备 :多媒体 ,实物展示台 ,学生尺和记录卡。教学过程 :师 :同学们 ,你们经常去商店吗?(指显示屏幕)在商店里你看到了哪些商品?这些商品的标价是怎样的?[教学调控]电脑屏幕显示出在几个商店里练习本的几种不同形式的标价的情景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回答问题。生1 :我看到小卖部里练习本的标价是5角。生2 :我看到百货超市里练习本的标价是0.5元。生3 :我看到文具店…  相似文献   

13.
昨天,我去学书法,班里有一位同学对他的妈妈说:“老师让买一本书。”他的妈妈问:“买一本什么书呀?”这位同学说:  相似文献   

14.
三角中类似派生公式更多。如能熟练掌握之,可使解题过程变很简洁。如由.可推出。类似计算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下的学生讨论说成“放”,那么不妨把教师的讲解、归纳和/h结说成“收”。如何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呢?我在概念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一、先“放”后“收”数学概念的前后联系较紧密,在教学新概念时,可先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对比议论,理出头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做精讲。这样做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并明确新旧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如教学质数与合数。先抓住约数的定义,让学生找出1、2、3……  相似文献   

15.
通过自然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必须处理好实验课堂教学中“放”与“收”的关系。1 采用开放的课堂教学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充分放手 ,就要在实验课堂上创设一种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形成师生共同研讨课题的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如在教学《毛细现象》一课时 ,在学生观察了毛巾、卫生纸等物体有“使水上升”的性质后 ,我让学生思考 :“你们已经了解了水能沿着纸往上升 ,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材料 ,你们还想要解决什么问题 ?准备怎样解决 ?”学生根据我提的问题 ,马上就想到“水还能不能沿着玻璃片、玻璃管…  相似文献   

16.
学校让各班主任代收防疫费,我班共计288元。收齐后,我用纸包好让一位同学存到校门口的银行。很快,他急急忙忙地跑回来:“张老师,停电了,营业员说来电后才能存。”“好吧,到时间我去存,你上课去吧!”说完我就把钱锁进办公桌里。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评议一节课时,常有人会发表“放”得不够的意见,也有人认为“放”得不好会造成脱缰之马的结局。这说明在教学中怎样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教学“对顶角”的定义为例,一位教师画出了如图一所示的几何图形后就给出了对顶角的定义。不少学生受了对顶角是角顶相  相似文献   

18.
某小学一位班主任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希望做的是什么”,没想到一位同学说的是:“老师,我最想犯错误。”这句话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哄笑,却引起了这位班主任的深思:为什么这个孩子想犯错误呢?难道他是非不分?还是心理上有毛病?这位平时不显眼的学生,怎么竟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愿望呢?此时,这位班主任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制止了大家的哄笑,随即把话题转向其他方面。为了弄清学生的真实想法,这位班主任抽空找他谈心。起初他怎么也不肯说,经过老师的耐心启发和诱导,才吐露真言。他说,想犯错误为的是让老师狠狠地批评一顿,并由此…  相似文献   

19.
还是去年底的事。下班后回到家里,看到儿子的书包鼓鼓囊囊的。我问:“孙欣,装的什么?把书包撑坏了。”他看看我,欲言又止,神态有点不大自然。我又追间了一句,他不得已才告诉我书包里装的贺年片。我说:“买这么多贺年片做什么?”他支支吾吾的,先说是“送给同学的”,又说是“替同学买的”。这些理由我自然无法相信,我意识到其中必有问题。吃晚饭的时候,听到门外有喊  相似文献   

20.
及时发现和捕捉教育契机,生成有价值的探究内容,是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良好途径。以下是笔者的一些教学尝试:一、尊重兴趣爱好。教师若能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就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教学《学校里的发现》时,为了让学生更了解我们的学校,我让他们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去寻找自己的发现。下课时,一位同学来到我面前说:“侯老师,我们学校环境优美,但缺少一些特色,让我来设计一下,一定会更棒!”我反问:“你行吗?”没想到,他更来劲了,另一些同学也叽叽喳喳提议附和,看来他们对这个问题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