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2.
武增明 《现代语文》2002,(10):42-42
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有这样一句话:“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其中“物”是无尽的还比较好理解,而“我”为什么也是无尽的呢?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人生毕竟不同于大江的无穷无尽、月亮的盈虚交替。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分析苏轼这一时期的思想入手。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赤壁赋》是苏轼的名篇,集中体现了苏轼的思想变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他因失意被贬所产生的思想矛盾:一方面消极悲观,曹操“固一时之雄,而今安哉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一方面是旷达乐观,听任自然,“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整篇文章,作者先悲后喜,由悲转喜,虽政治失意,但却能力排苦闷,达到精神上的解…  相似文献   

4.
正记得苏轼在《赤壁赋》中说过:"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处于"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中。联想到中学语文教育:教材不断变化,方法层出不穷,理念日新月异,让人新奇兴奋的同时,也让一些语文教师感到惶恐无措。不知人人能说的母语,究竟该怎  相似文献   

5.
1852年斯佗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佗夫人约晚50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这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命,科学革命。它直接导致了后来卢瑟夫对原子结构的探秘,导致了原子弹的爆炸.导致了原子时代的到来。更重要的是这项发现的哲学意义。哲学家说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西方哲人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公元1082年东方哲人苏东坡在赤壁望月长叹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相似文献   

6.
王芳 《现代教育》2011,(Z2):115-116
在古代文坛上有一位大师级的文学家,其人格堪称典范,他就是苏东坡。在他苦难多舛的人生历程中,他不懈地完善着自我人格,在我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地标扬着他旷世无双、豪纵奔放的创作风格。曾经,在黄州,他与友人夜游赤壁,在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余,领悟到大自然的无限,"是造物者之无尽藏",并进一步了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相似文献   

7.
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如何正确对待这些呢?北宋大文豪苏轼做了精辟的论述。他在《前赤壁赋》中借助流水和明月,辩证地分析了人生的变与不变的道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相似文献   

8.
苏轼的《前赤壁赋》,选入全国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教材,单就讲解这篇文章的思想而言,关键在如何看待苏轼对人生的那段议论。而其中的哲学观点,又是苏轼借以解脱苦闷的精神依靠。这段文字说: 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相似文献   

9.
一、神性的伟大与人性的辉煌 在希腊语法中,“人性”并非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运动、变化、向更完整地实现内在潜力而演进。这远非那些自以为是地高坐在奥林匹斯之颠的诸神所能体会或理解的。古代近东的信仰体系强调在神的权威面前,人应当谦卑、服从、自觉渺小。与之不同,古希腊人的信仰则认为人类无需在神祗面前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10.
正《赤壁赋》的教学进入关键环节:理解"变"与"不变"的哲理,领悟作品主旨。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的教学思路是"合作探究三步走",即"变"与"不变"的具体内容、哲理含义以及作品主旨。反复诵读文本,品味关键语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师:这两句话中的关键词是"变"与"不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里"变"与"不变"在本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常将教师的上课比作演员的登台。也是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二者何其相似。抛开个人的喜怒哀乐,全身心地进入事先设定的“角色”,两者亦可谓异曲同工。至于通过自身的精神劳动以达到对受众的陶冶、感染、教化之功,则同样是教师、演员的应尽之责。由是观之,人们将操教师、演员这两种职业的人冠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雅号...  相似文献   

12.
正当“三讲”教育在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逐步展开 ,批判“法轮功”进入高潮的时候 ,马春生著《理想道德论》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部书既是他几十年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结晶 ,也是他科研活动的硕果。该书的特点是 :一、立意新颖 ,启迪人生《理想道德论》不是老生常谈 ,而是一部立意新颖 ,启迪人生 ,读后使人觉得茅塞顿开的佳作。例如第一卷的开头说“人之所以有伟大、渺小之分与高尚、卑微之分 ,关键在于人的思想 ,即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在人的思想中 ,理想、志向则居主导地位。人的理想不同 ,世界观就必然不同 ,人生的目的、个…  相似文献   

13.
三、字词错误或有可商榷之处例1、“盖将其变者而观之,……”朱星主编《古代汉语》第324页《赤壁赋》一文。【按】“将”字后脱一“自”字,即应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见《古文观止》袁紫竹编,542页,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2、“君,未也;民,本也。”  相似文献   

14.
一、学习要点了解本文“于”“其”的用法和因事见理的写法。认识治学必须“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二、自读指要 1、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带点的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今音“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2、本文“其”用得很多,阅读下面带“其”字  相似文献   

15.
对于钱,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十分精彩的描写,这些描写就象一道神奇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古往今来各种各样人的灵魂:伟大与渺小,高尚与卑劣,觉醒与愚味,反省与麻木。同样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一、伟大的灵魂与渺小的灵魂 伟大与渺小,这是现实生活中并存的两个方面,各有自己的发展趋势:“伟大”愈来愈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写游前洞,“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游后洞,“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及游者不能穷也”;“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作者由此而得出的结论是:“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相似文献   

17.
辋川图记     
是图唐宋金源诸画谱皆有,评识者谓惟李伯时山庄可以比之,盖维平生得意画也。癸酉之春,予得观之。唐史暨维集之所谓“竹馆”、“柳浪”等皆可考,其一人与之对谈或泛舟者疑裴迪也。江山雄胜,草木润秀,使人徘徊抚卷而忘掩,浩然有结庐终焉之想,而不知秦之非吾土也。物之移人,观者如是,而彼方以是自嬉者,因宜疲精极思而不知其劳也。  相似文献   

18.
在教苏轼《赤壁赋》(前)时,“曾”字的读音引发了学生的争议,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字的读音,有学生认为应读zeng,有学生认为应读ceng。我们知道,“曾”在该句中是副词,  相似文献   

19.
谈谈抒情     
清黄宗羲谈到“文以理为主。然而情不至则亦理之郛廓耳。”(《论文管见》)他又讲;“今古之情无尽,而一人之情有至有不至,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明文案序上》)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但是在文章中怎样抒情?这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文辅导难点中的难点。  相似文献   

20.
勒维纳斯关于“他者”的认识具有悖论性,这既因他哲学中存在的超越倾向,也因他对犹太教“他者观”的改造,这样他之“他者”就从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过程中抽身而出并成为“神秘化”的存在,而现代伦理学中赋予“主体”的优先地位在他那里就被“他者”所占有并出现“形而上学化”,因此必须辩证地理解其“他者观”,而不为其理论优势所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