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家的创新活动需要从创新生态系统层面进行综合考量。在定义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生态学与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耦合,以创新生态位为逻辑基点构建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概括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并分析我国企业家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
   推动产业联盟转型升级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点。为此,从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化视角出发,分析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以及升级本质,结合主要升级压力提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概念模型,并选择农业装备产业联盟、闪联产业联盟和TD产业联盟进行多案例研究,探究不同升级情境下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的基本类型及差异性。研究发现:(1)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可视为横向“技术-产品-市场”层级结构与纵向“创新协作网络-价值采用网络”共同构成的纵横网络结构,其结构化升级本质为创新协作网络与价值采用网络间的协调升级;(2)基于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过程特征,凝练新价值主张引领升级路径、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多样性关系嵌入升级路径三条基本升级路径;(3)面临的升级压力、升级起点和升级关键控制点共同决定了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间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拓展创新生态系统、产业联盟等相关理论研究,并为我国产业联盟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重塑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拓展了现有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引发关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思考。本文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两种表现形式:创新导向的数字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以及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又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Ⅱ型”)。创新导向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旨在促进数字创新的产生、应用与扩散,这一围绕数字主体而形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延续了数字生态系统收敛性、可扩展性、自生长性和模块性的基本特征。数字赋能的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化进程与创新主体间价值共创行为深度融合的结果,实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结构、制度、功能和演进的数字化转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Ⅰ型与Ⅱ型彼此渗透、相互促进,改进了创新主体之间的价值共创方式,推动了创新能力与创新效能的全面提升。最后,建议未来研究从案例分析、形成机制分析、发展战略分析、政策研究和监测研究等方面来健全和完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产业安全事关国家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论文在对国内外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体系相关研究的回顾和梳理基础上,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能力、产业恢复能力、产业控制力"提出制造业产业安全评价"五因素模型"。采取模糊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设置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计算2006—2016年评价数据。实证显示中国制造业安全状态有所改善,且总体呈现好转趋势,但处于"安全"的边沿状态。需要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战略角度维护制造业安全,引导制造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高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确保制造业的自我恢复力和对产业的控制力,从制造大国迈进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5.
当前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创新30)的思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对思辨中提出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际检验。建立适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优化第三代创新政策的有效举措。本文从创新政策出发,研究创新生态系统评估的思路、方法和指标等问题,建构了包含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开放性三个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007-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评估。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也佐证了当前的创新政策亟需转型。第二,近年来我国创新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种群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种群之间协同创新仍动力不足。第三,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善创新投入与产出比例上尚需调整政策,未来应追求更加广泛的系统开放性。第四,创新政策应注重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和开放性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避免因过度引导而产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畸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创新生态系统是由高科技企业以技术标准为创新耦合纽带,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基于构件/模块的知识异化、协同配套、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战略由专利许可、协作R&D、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个子战略构成,其中专利许可子战略包括专利交叉许可、专利单边许可、后发制人许可、免费许可四种基本模式,协作R&D子战略包括配套型、平台型、经济型协作R&D 3种基本模式,技术标准推广合作子战略包括行政型、市场型、联盟型技术标准推广合作3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7.
8.
在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由来与发展进行回顾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计量、知识图谱和熵权评价分析方法,对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国家影响力和期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运用 LDA 主题模型和重点文献阅读分析方法,阐述了该研究领域的六个主题,即生态系统平台管理研究、创新主体关系研究、物质资源与环境研究、系统特征与机制研究、方法模型与框架研究、公共政策和服务设施研究。然后,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类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采用文献阅读与聚类方法,阐述了国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六个新趋势:平台与数字化研究、引入实证检验、产业边界分析、决策原则与行为链、政府参与及政策研究、引入产业情景,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及研究发展的五个方向。  相似文献   

9.
结合"创新3.0",基于技术、市场和社会生态位构造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框架;采用生物进化理论描述各生态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模型,并通过8家新材料上市公司的演化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演化仿真结果表明:技术生态位与企业发展并非线性相关,企业应根据政策和市场情况确定合适的研发费用率;市场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对以研发费用率为代表的技术生态位影响不大;社会生态位与企业发展正向相关,但受限于市场和技术生态位,在其到达一定程度后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面临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引发的治理困境,新兴的试探性治理理论为推进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构建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试探性治理模型,可以为数字转型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也有助于拓展试探性治理理论的应用范围和分析对象。具体而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转型的试探性治理,需要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多中心治理结构,采用政策、契约和关系相结合的治理机制,通过资源配置、搜索指南、市场形成和合法性构成的治理利基组合,在迭代渐进的治理过程进行治理主体、机制和利基的整合。对浙江新昌轴承产业的案例分析不仅进一步阐释了本文构建的理论模型,同时为传统产业整合相关利益主体与多种资源、依托本土数字技术供应商推动数字转型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任务紧迫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12.
共同富裕的推进内嵌于数字经济的发展过程之中,数字创新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动能,也为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创业研究的兴起提供了强大的经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本文在对共同富裕内涵系统解读的基础上,聚焦共同富裕在效率、公平与精神文化富裕三个层面的发展需要,运用编码方法梳理发现,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创业研究视角包括:基于发展效率的金字塔底层与数字化转型赋能视角、关注公平的机会公平与价值共创视角、丰富精神文化的创新精神与文化场域视角。最后从发掘内涵测度、深化理论视角、剖析内在机理、关注负面效应与深耕本土价值等5个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展望。文章对厘清面向共同富裕的数字创新创业研究进程、提供领域研究未来方向有重要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生态参与主体之间的互补和依赖特征,围绕创新生态理论视角下的一种典型战略"营造生态战略",从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2个维度归纳企业选择营造生态战略的动机。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之上,探索性地建立了"参与动机—生态战略—创新活动"的概念模型,认为企业的参与生态的动机将影响其是否选择营造生态战略,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创新活动。通过对197个样本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1)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不完整程度高都会不同程度地促进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2)营造生态战略对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均具有正向的影响。(3)企业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企业所在的产业链不完整程度高与营造生态战略间显著正相关。(4)营造生态战略在参与动机和创新活动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4.
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标准为纽带,基于配套技术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共存共生、共同进化的创新体系。系统边界由配套技术开发企业和交易费用共同决定,具有开放性、模糊性和变动性等特征。随着技术分工进一步明确和细化,系统将形成基于配套技术的模块化结构,系统成员往往以一个或多个企业为核心,众多外围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技术兼容配套,最终目标在于提供给顾客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社会经济进步的最大推动力,通过引入生态学视角分析创新已成为前沿研究。文章首先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将各个主体划分为生产者,一级、二级消费者,分解者;提出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等多主体之间形成"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技术衍生"的循环过程,通过信息传递而充分利用发展技术的复杂系统;在结构基础上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特性、动态特征进行分析,明确创新生态系统的能量物质交换就是技术信息交互。进一步分析创新生态系统运转模式,将其分为寄生型、平衡型、嵌套型和开源型,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提出生态系统与技术生命周期结合、具体行业适用性、技术定价问题是下一步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6.
从企业、产业、区域和国家四个层面,围绕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与结构、演化、治理以及战略与政策四方面内容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总结当前研究不足,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重点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生态学理论与区域技术创新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新概念。在此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从耗散结构理论出发探究环境引发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熵变,以生态学视角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指标体系,构建基于Brusselator转译模型的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的评价模型。以中国省域划分的29个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熵值变动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负熵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2)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较强区域绝大多数位于中国的东部地区。(3)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差异加剧,2012-2017年间,总体基尼系数、三大地区内部及地区间的基尼系数均增大,地区内部差异逐渐成为主要差异来源,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的空间集聚性不显著。基于实证研究结果,从根据环境效应负熵的指标熵权调整政策方向、进一步缩小环境效应区域差异、并增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环境效应的区域辐射功能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产业,但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然面临创新力不足的问题。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应当充分辨析版权制度和政府资助两项政策工具的价值目标和功能缺陷,结合市场特征和产业现状选择合适的机制。适应当前文化产业格局和数字技术发展,本文建议加大版权保护,完善政府资助,理顺政府资助引导与版权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创新驱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