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国家发展的创新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攻克核心技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法宝。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背景下,选择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大飞机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优势、战略优势、市场优势和组织优势为核心出发点,基于扎根理论构建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型,继而采用熵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探讨关键因素的作用机理,最终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为新型举国体制下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科技创新作为重塑产业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呈现出发达国家积极推进高端制造业回流,并通过主导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实施技术封锁等手段制约后发国家新兴产业发展等新特点.在深入分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新特点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以领跑战略和转移策略为核心指引,核心技术、创新人才、平台载体为支撑的闭环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路径,并从加强支撑新兴产业源头创新的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采取新型举国体制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好产业承接与转出推进整体产业层次提升、完善引才服务机制精准引进产业亟需紧缺人才、提高应对科技创新领域国际纠纷能力等方面,提出广东推动新兴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科技竞争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普遍把发展科技作为应对新世纪挑战的战略核心.主要发达国家凭借科技优势,迅速抢占新的科技制高点;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调整战略,推动科技发展,力争在未来全球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索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产学研融合与区域创新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发挥的作用,结合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国际产学研融合经验,探讨产学研融合赋能区域创新“双循环”发展的路径,并通过分析总结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劣势与不足提出发展对策。结果表明:在产学研创新生态系统中,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相互依存、共生演进的良性循环网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并通过以科技创新国内大循环建设为主体,主动适应和深度嵌入全球创新链,充分发挥各主体优势赋能“双循环”发展;我国在基础研究能力、科技人才结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产学研融合生态、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有待改进和完善。最后,从畅通国内创新大循环、强化技术供给能力,深度融入国际创新大循环,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发挥产学研融合作用赋能“双循环”发展的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创新型企业创新发展战略是建立在企业持续创新基础上,以实现企业创新发展为核心的核心发展战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全面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打造大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群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工程和根本任务,是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研究通过探讨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内涵构成和使命任务,分析我国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面临的挑战,以及世界农业科技强国建设农业战略科技力量的经验等,提出了强化我国农业科技战略力量的战略路径。研究认为,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是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中坚力量”作用和引领作用的机构和组织,在承担任务、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创新水平、事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战略性、引领性、原创性、颠覆性、长远性、基础性、系统性、开放性等鲜明特征;由涉农国家实验室和农业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农业大学和涉农高水平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及农业和涉农科技领军企业构成;以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抢占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提高农业科技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使命担当。同时,研究提出从四个方面强化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包括坚持“四个面向”科学布局国家农业战略科技任务,培育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四大主体”,推进“改革攻坚”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及建设农业战略人才力量“四支队伍”。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随着大国竞争日益激烈,“五眼联盟”积极进行战略调整,研究其战略走向对于我国国家安全事业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方法]基于国内外智库报告、新闻报道与学术论文等文献,归纳总结“五眼联盟”在目标定位、行动领域、情报创新技术与组织扩员方面出现的新调整动向。[研究结论]“五眼联盟”为配合美国主导的大国竞争战略,把应对中国和俄罗斯作为重要目标,在供应链、科研教育、网络空间和太空等重要领域强化安全情报意识,扩大情报行动能力,在融合创新技术与安全情报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并有意通过扩员或建立“五眼联盟”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扩大其联盟的范围。对此,我国应密切关注“五眼联盟”的战略走向。  相似文献   

10.
申金升  梁帅  张丽  董阳 《今日科苑》2022,(11):13-19
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战略科技力量是核心力量,新型举国体制是手段路径,关键核心技术是攻关目标,高效创新体系是环境需求。战略科技力量作为创新体系中一类特殊性质的创新主体,其协同发展的能力和效率,是提高国家创新整体效能的关键。本文基于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任务和科技创新体系内涵,从“技术-产业-区域-国家”等4个创新体系维度分析战略科技力量协同发展中的问题、角色功能和模式路径,构建了任务导向的雁阵协同、系统导向的链式协同、功能导向的集群协同、使命驱动的开放协同共4类协同类型,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翟虎渠 《学会》2002,(10):31-32
应对WTO,中国农业院的主要改革思路与举措 对世界性的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农科院要紧紧围绕"跟踪世界学科发展的前沿,攀登农业科技新高峰和解决我国农业与农村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两大根本任务,通过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其基本战略定位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中国农科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内一流的农业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国际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心,为占领世界农业科技制高点,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以及推进国内外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以国际新兴理念思考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通过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提高本国和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已成为各国普遍的做法。文章从科技外交、全球治理和制度融合等国际流行的理念和做法,来回顾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工作,以期引起关注和讨论,推动国际科技合作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3.
实施人才战略,必须强化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强化创新教育,是与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任务密切相关的。当前,综合国力竞争的前沿已推进到创新领域,竞争的层次已达到国家一级,竞争的关键则是创新的系统整合和集成,竞争的实质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竞争的核心是依靠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因此,必须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以创新促进我国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完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政府要推行一系列政策,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激励政策、金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中小企业政策、产业政策、鼓励创新主体间合作、国际合作政策以及人才政策。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各项政策中,尤其是人才政策必然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影响,诸如经济增长方式、政府的职能转变、企业管理、人们的思维方式等,特别是对“工业社会”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强化创新教育,实施人才战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及演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重新提出了"探索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期"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对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完善过程进行了回顾,并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群式国家创新体系.最后,从战略群的视角分析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深刻把握全球科技发展态势,认识未来将面临的科技风险,展望2035年,采取德尔菲法和扎根理论方法对全球科技发展、创新范式、基础科学、研发组织、社会影响进行态势分析,认为未来科技创新将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新技术、新组织、新产业、新业态将不断涌现,新型研发组织发生进阶化演变,技术应用将重塑经济社会和产业结构。中国作为科技创新领域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中美科技局部脱钩、国际技术出口管制、新兴技术应用受限、科研伦理不确定性增多等潜在风险。基于此,提出中国应加强对战略前沿技术的前瞻性预测,加强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快政府管理职能转变等五方面措施。  相似文献   

16.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选择,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抓手,主动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国家需求、优化创新布局是国立科研机构在新时代担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的现实要求。文章重点讨论4个问题,即:什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达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举措和镜鉴;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强化战略科技力量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国立科研机构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任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人才、项目、资源是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创新的必要要素,各类要素的有效配置是科技政策实践和研究的重要问题。回顾我国"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工程的组织和研制过程可以发现,在科技领军人才遴选、科技队伍组织和资源条件保障等方面,事实上形成了"点将配兵"的创新要素配置模式。文章提出,"点将配兵"模式是科技举国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揭榜挂帅""赛马"等配置模式之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的科技创新项目应引入"点将配兵"模式。  相似文献   

18.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战略是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文章提出要从国际发展环境、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国家创新要求出发准确把握、深刻理解这一重大战略部署的核心要义。在此基础上,文章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再到全面支撑国家强的发展角度,阐明了"三步走"战略的基本内涵,并从顶层设计、创新体系、创新资源、创新模式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若干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9.
苏中锋  李垣 《科学学研究》2008,26(4):827-831
 战略柔性对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战略柔性是如何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呢?本文指出:由于战略变化和技术创新对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作用,战略柔性可以影响企业的战略变化和技术创新,进而建立竞争优势。本文分析了战略柔性对战略变化和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揭示了战略柔性是如何帮助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  相似文献   

20.
毛昊  柏杨 《科学学研究》2024,(4):713-720+849
标准必要专利在工业4.0技术标准竞争领域中发挥日趋显著的重要作用。西方国家从维护产业安全和国家利益出发,率先利用国家力量、产业政策介入技术标准活动,在争夺技术标准相关案件诉讼优选地之外,更加注重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引导国内技术标准产业在国际市场中获取竞争优势。为更好适应当前国际技术标准竞争形势和国家战略博弈环境变化,中国应当加强政府在技术标准竞争中作用,参与技术贸易市场规则秩序构建,支持中国企业逐步掌握全球技术标准定价机制主动权,主动谋求未来产业发展的国家战略博弈优势:一方面,强化行政机构在技术标准竞争中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标准必要专利“必要性”审查认定和相关行政管理机关监管和评估功能;另一方面,在尊重并依托已有的国际规则基础上,提升中国技术标准竞争国际话语权,推动技术标准国际规则和程序治理机制完善。继而面向未来产业竞争,实现市场优先、行政引导、司法兜底、国际协调,构建起涵盖“原则-规则-机制”的技术标准国家公共治理框架,为产业创新发展和国际技术转让构建更具可预期性、稳定性的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