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南教育》2011,(4):49-52
2010年年底,某地教育部门发出一则通知,要求中小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要有删节地让学生读。  相似文献   

2.
湖北很多中小学都开展了《三字经》、《弟子规》等诵读活动,在编印的经典读本里,“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相关人士表示中国国学经典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不科学或与时代发展相悖的东西。(《成都商报》1月3日)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社戏》符合文质兼美的特点,自20世纪20年代起就被各大出版社选入教材。但因受课程标准对教材长度要求、主流意识形态以及教材编辑思想的影响,《社戏》在选录进教材过程中出现了删节的情况。这种删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主题的表达与文体特征的呈现;在教学中易使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出现偏颇,同时不利于他们对小说文体特征的认知。为了完整地将《社戏》内容展现给学生,教材编辑者应完善教材编写,教师要根据学情、结合原作设计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作为辩论性谈话节目,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和《时事辩论会》在体现平等交流的同时更偏重同台的辩论交锋。但这两档节目同中有异,它们在节目形式、节目内容、主持人风格等方面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郑风田 《留学生》2011,(2):51-51
不久前,某省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传统文化内容,以避免”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  相似文献   

7.
家里老一辈人都上过私塾,常听他们讲起小时候读书的故事,也常在他们的聊天中听到《三字经》《名贤集》等启蒙读物的只言片语。我最早听到的几首《神童诗》,什么“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什么“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便来自我的祖父。近来因一偶然的机会翻开《神童诗》,真有隔世之感。  相似文献   

8.
王裕梅 《师道》2008,(7):53-54
我们的祖先早就知道幼儿教育的重要,写出了不少优秀的幼儿启蒙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等。教孩子们读经诵典,不仅可以开启他们的智慧,也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针对我国目前独生子女多且大部分都比较娇生惯养、骄蛮霸气的特点,我认为教幼儿诵读《弟子规》尤为合适,对幼儿的成长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9.
张占杰 《学语文》2010,(3):20-21
与原作相比,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删节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若瑟夫伙伴的叙事部分。原作开头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若瑟夫的惊人举动:“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讨钱。我的同伴约瑟夫·达弗朗什竟给了他一个五法郎的银币。”(《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下面由若瑟夫自己解释为什么这样。  相似文献   

10.
正悦荐任溶溶这个写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可爱老爷爷,原来也有被老师看着读书背书的时候,还是在这样一个叫做"私塾"的地方。很多过去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听任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上海市长征中学蒋伟仪我小时候五岁回广州,读过近三年私塾。当时广州崇尚传统东西,私塾很多。我就带着三本红皮书进私塾了。三本红皮书是私塾的入门书。所谓三本红皮书,就是《三字经》《千字文》和另一本  相似文献   

11.
胡适在《四十自述》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中提到,他小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在进学堂之前就“已认得近一千字了”。这样良好的基础,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不再是常规性质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蒙书”。为此,胡适深隋地忆述道,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作《学为人诗》。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2.
李科 《小学生时空》2011,(10):41-42
“烦死人了,老师又让我们读《弟子规》,啥时候是个尽头啊!” 一入学,老师就让我们背诵《三字经》。我识字不多,就常常让妈妈教。由于背会了也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我总是今天背,明天忘。到了二年级,学校增设了国学经典课,我们又开始背诵《弟子规》。  相似文献   

13.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14.
《关雎》作为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篇章,其间蕴含着中国古典诗教乃至整个古典教育的基本脉络:在以物起兴的过程中,打开个体成人的天地视域,让个体内在地进入天地四时之中,潜移默化地形塑自我生命形态,获得自身生命的内在规定性,逐步形成个体美善合一的生命形态。这一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正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诗经》之教为基础,经由孔子而逐步成型的中国古典教育体系,那就是:以美兴人,以礼导人,以道成人。  相似文献   

15.
因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和《神童诗》等。在此之前,湖北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三复习阶段.有许多同学对古体诗、近体诗及词的形式特点仍然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不知道律诗的四联名称,有的学生不知道元曲的宫调名、曲牌名等等,特别是对那些句数、字数一样多的诗词更无法判断其体裁。下面以王勃的《滕王阁诗》、苏轼的《红梅》和宋祁的《玉楼春》为例来说说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潘舒婷 《小火炬》2010,(1):44-44
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个古典淑女。那种楚楚动人、长裙飘飘的样子,让我很是向往。  相似文献   

18.
19.
夏学杰 《师道》2014,(11):58-59
孩子自从上了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正式学古文了--我说的不是小学语文课本里的,而是学校自己另开设的--以前在幼儿园、学前班也学一些,但是要求不严。不像现在有学校自己印刷的校本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对学过的古诗、《三字经》都能背下来。儿子每天早晨想起要被老师过筛子,就急得直哭,因为很多时候他都背不下来。我问过别的省市一些家长,他们孩子学校也都有类似的校本课程,要求学生背的东西大同小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等。  相似文献   

20.
《诗比兴笺》是晚清出现的兼具诗选与诗论性质的诗学著作,作者为近代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魏源。《诗比兴笺》虽然选择了传统诗学的“比兴”概念和“以史证诗”的阐释模式,但是,时代和作者身份的规约,使得这部诗学著作呈现出古典诗学近代转型时期独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诗“用”的关注,对诗“美”的追求,对“情”的崇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