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图案里面也有法》这档农村节目在1997年度中国广播社教类节目评比中荣获中国广播二等奖,并荣获全国优秀对农广播节目一等奖。《图案里面也有法》是我和顾晓明采写的,其内容梗概是:通  相似文献   

2.
2008年,笔者采写的广播新闻《荒唐的秸杆“放倒证”》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回首这篇作品的采写过程以及多年来的新闻实践工作,触发了对广播新闻创优的一点思考,笔者认为在广播新闻的创优过程中,须把握以下四方面的信息,这四方面的信息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2002年,我采写的人物通讯《本继:植绿两山一沟的僧人》,分别获得2002年度甘肃省新闻奖通讯一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好通讯二等奖、中国报协城市党报副刊星期刊好作品二等奖、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通讯三等奖、甘肃省第十六届“环境好新闻”三等奖共5个奖项。回想起来感受颇深。在新闻界,有专家认为,新闻可以分为“瞬间新闻和稳态新闻”,瞬间新闻由于时效性强,稍纵即逝,因而记者写这种新闻关键要快,叫“抢”新闻。“稳态新闻”是指事件早就发生,并一直存在着,谁去发现它、报道它,它就是新闻。我所写的这篇通讯属“稳态新闻”,也可以说是对一个老…  相似文献   

4.
1995年冬,我们成功地采访了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商洛的这一重大新闻,并写出两篇获奖作品:其一.我与两位同行联合采写的广播新闻《总书记心系贫困山区农民》连续四次获奖——’95年度商洛地区广播新闻一等奖、商洛好新闻二等奖、陕西广播新闻二等奖、陕西好新闻三等奖;其二.我写的通讯《总书记翘起大拇指》于1996年荣获由中国记协国内部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二届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二等奖。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体会。凡是从事新闻工作的人.大概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某处有好新闻,可偏偏有关方面不准采访,当事人拒绝采访,或是你没有“…  相似文献   

5.
当我采写完《实践“三个代表”的交响———息烽开阳抗洪抢险救灾纪实》这篇通讯(以下简称《交响》),将稿子交给编辑部后,只觉得是完成了一次平常的采访,也就不再去想它了。出乎意料的是,《交响》在2002年度贵阳市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紧接着,在今年4月揭晓的2002年度贵州省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交响》又榜上有名,获得二等奖。能够在汗牛充栋的新闻作品中脱颖而出,接连获得市、省两级好新闻奖,说明《交响》有其独到之处,促使我重温其采访过程,思考、总结其中的启示。只有角度独特,抗灾报道才新颖2002年6月18日至19日,一场百年未遇的特大…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第8个民族团结教育月里,我采写的通讯《各族人民为他“送行”》在《新疆日报》发表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自治区卫生厅特向全疆发出《通知》,号召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杜东亚同志的高尚医德、良好医风和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这篇《通讯》已先后获得1990年度《新疆日报》民族团结报道一等奖、同年《新疆日报》好新闻一等奖、新疆好新闻一等奖和全国8省区民族地区报道好新闻一等奖。不少同志问我这篇采写报道的经验,我说除了新闻事实典型等客观因素外,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激情,是激情使我产生了强烈的采写冲动,是激情激励我一定要把它写成佳作。新闻作品首先要有素材,有“原料”,但又不是一大堆材料的简单组合,它要受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是材料、观点和情感的有机结合。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情感、激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我所说的“激情”,  相似文献   

7.
《陕西日报》记者晁阳与我合写的《女麦客王建起跨省机收集团》一稿,获得了1995年度全国晚报现场新闻大赛特等奖。这是我采写“女麦客王”的第8篇稿件,也是采写“女麦客王”系列稿件中的第6篇获奖作品。回顾这篇稿件的采访体会,我以为,扇形思维出精品。  相似文献   

8.
深入下去发掘新闻《涪陵日报》贾玲本栏责任编辑孟基宁我和秦超同志采写的消息《南川县冒出一批“绿色企业”大户》,获得了1994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这既有些出乎意料,又是我们所期盼的。谈起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去年4月下旬全区宣传思想...  相似文献   

9.
通讯《山西村的掌声——随省委书记回良玉走访六合县山西村见闻》在省电台播出后,引起了较大反响。日前,这篇不足千字的通讯获得了江苏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度好新闻二等奖。有人问我:政治类的新闻体裁比较难采写好,你是如何撷取到这感人素材的?我说,只有一个字,这就是“情”——党和政府同人民的鱼水之情,省委书记对群众的真挚之情,农民对省委书记血浓于水的感人之情。  相似文献   

10.
中国晚报协会每年上半年都举办一个新闻大赛。1995年,我与沈力男合作采写的《两岸一家亲》似下简称《两岸》)获得当年度“爱德杯”现场新闻大赛一等奖。  相似文献   

11.
邓斌 《声屏世界》2008,(8):52-53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和景德镇广播电台联合采制的专题《瓷都天更蓝》,荣获了中国国际广播新闻奖2007年度优秀对外广播节目一等奖,同时还获得了2007年度江西新闻奖一等奖。作为主创人员之一,这些荣誉给我带了欣喜,也带了勉励。平时忙于日常节目,难有静下心思索总结的闲情逸致,正是这份欣喜,正是这份勉励,让我有了整理思绪、总结得失的冲动。冥思之后,“心中要有听众”这几个字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2.
深入”的要求,我还有许多、许多事情要做。没有想到,我采写的这条仅有几百字的“豆腐干”新闻,能被评为1997年度四川省新闻奖的一等奖。最近,《新闻界》的编辑同志要我谈谈这条稿子的写作经验。我想人贵有自知之明,与其说什么“经验”,不如说说自己怎样耐“冷”...  相似文献   

13.
我采写的一篇新闻作品《农民徐大松办起垃圾加工厂》继去年7月获浙江省1990年度好新闻一等奖后,12月初又获首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同事中有人戏言:这是篇拣来的新闻。我并不否认,采写好新闻有机遇因素。但偶然性中有必然性,“拣”的过程本身就是现实的劳动和过去的经验的结晶。不然,这个新闻事实,也会在我面前不经意地滑过。“得来全不费功夫”?  相似文献   

14.
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17年前,《新闻与成才》的前身──《解放军报通讯》编辑袁良同志,在乌鲁木齐市边疆宾馆给原乌鲁木齐军区新闻干部骨干培训班授课时,我结识了《解放军报通讯》,从此后,她便成为我新闻学步的唯一良师。17年来,我年年坚持自费订阅她,阅后精心保存,至今一期不少。《新闻与成才》开辟有“业务探讨”、“采写体会”、“成才足迹”等,这些文章都是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写作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撰写的,是我学习的优秀教科书。经过认真学习,我逐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我采写的新闻作品,先后…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新闻作品评选活动日前揭晓。本报记者李学勇采写的通讯《2006严打假冒军车实录》获得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二年和一九八三年,我练习写作的《老草匠改行》和《仲木匠巧为农家做书橱》两篇通讯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广播系统两个年度的一等奖稿。回顾这两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体会到:要使新闻报道避免“似曾相识”的窠臼,必须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留心日常生活,不断提高我们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能力。我采写《老草匠改行》是八二年底的事。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召开了三年,而农民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却  相似文献   

17.
我们采制的广播新闻专题《怎一个“情”字了得》,先后获得1995年度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奖一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实在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平心而论,这篇作品所以能够得到肯定,主要在于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积极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从去年起学写现场短新闻,受益非浅。我采写的《街头“地摊”煤球俏》在《中国物资报》举办的1991年现场短新闻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后又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现场短新闻”评选中获得三等奖。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  相似文献   

20.
王莹 《中国广播》2010,(11):81-83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媒体数量的增多,媒体对信息的独家占有已成奢望。然而,新闻专题作为一种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新闻体裁,正逐步成为传媒界化解“独占”困境的有力手段。广播应注重新闻专题这种节目形式,以实现媒介影响最大化。在凸显新闻专题固有特点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自身的媒介优势,用思想做专题,将广播新闻专题采写得更有高度、更具权威性、更有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