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2.
“贪大求全”恐怕是刚跨入新闻队伍者的通病,我也不例外。初写稿时,只要一提起笔,就洋洋干言,总觉得这是个典型,只写一个侧面,怕把典型给“糟踏”了,也怕上级党委和被采访者不满意。可稿子一到编辑部,不是不用,就是被删成“豆腐块”。这时,不从自身找原因,却埋怨编辑,觉得把那么多有用的材料统统给砍了,实在太可惜! 一次下部队采访时,我听说驻地一位农民,各方面都不错。一采访,材料可眞丰富:有他胆识超人,在刚出现“承包”时,就包了村办窑厂的材料;有他以厂长的魄力,经理的头脑,文明致富的材料;还有他帮助大家致富的材料。面对众多的材料,我如获至宝,认为抓到了一条大“活鱼”。于  相似文献   

3.
进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发达了,报社记者写稿似乎也容易多了、舒服多了。足不出户,呆在办公室或家中,打开电脑,通过鼠标复制粘贴拼凑,上千字的稿件很快就完成。顶多再打个电话,向采访对象要点材料,然后照着网上搜来的现成的稿子做点技术处理,换个时间、地点、人物,就传给编辑部了。经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篇报道见报了,可采访对象却不认识写稿的人。  相似文献   

4.
说记者不会写稿,人们也许不大相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真的。而且,这回的主角竟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地方记者。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改版,中心思想是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评论和深层次报道,以更加贴近读者。谁知这一改版,该报的一些地方记者竟变得手足无措:按照传统思路写稿不受欢迎;按改版要求写稿又似“老虎吃天”。据改版二十天后的统计,驻省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不足45%,而在这之前,其稿件采用率为85%。在这种情况下,该报编辑部不由得惊呼:“本报地方记者变得不会写稿了!”  相似文献   

5.
范玲 《记者摇篮》2007,(10):30-31
记者这一行当并不是很轻松的职业,暂且不提"爬格子"的清苦,就是在写稿之前的采访阶段,就足以让许多人头疼。那么,怎样采访才能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 我向报社投了几篇稿件,都被退了回来。编辑说主要是材料太琐碎,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不好采用。我也知道自己写稿不得要领,但怎样才能有效的克服这个毛病呢? 于敏之 于敏之同志: 你明白自己写稿不得要领,我看主要是犯了堆砌材料的毛病,对事例不加选择,事无巨细,一味堆砌,当然写成的稿子会给人不知所云的印象。有的通讯员写稿子总觉得没啥说,提笔两三行就写不下去了,你则是提笔写不完,这两种毛病虽表现形式不同,但原因基本相同,即写文章的基本功不到家,不会立意,不会确定主题,也不会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 克服堆砌材料的毛病,办法有  相似文献   

7.
写稿歌诀     
要想写稿别发愁,赠您写稿歌一首:搜集材料最重要,全靠调查和研究;分析材料细归纳,思想观l氛要摸透;提炼主题抓本质,材料取舍抓主流;围绕主题细细想,巧妙构思定结构;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结尾与开头,反复琢磨多推敲,疏通思路别乱诌,写完拿给别人看,征求意见别嫌羞;一篇文章千琢磨,这样修改最讲究,定稿以后三见面,事实不真勿脱手;常写常练生巧技,写稿一定有成就。写稿歌诀@唐亮 @唐聚明~~  相似文献   

8.
懂营养学的人都知道,大米、小米和高粱米互相掺着吃,其营养价值要比单独吃高出不少。这是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写稿也是这样。我初学写稿时,只自己闷头写,认为只有独立写稿才算是真正有水平;而且怕别人笑话、挑毛病,稿子不愿让人看。我半年写了80多篇稿,只在地方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写稿乐李金奎在我看来,写稿是一种生活享受,它不仅可以让我在相田中感受写稿的浪漫,也可讨我一旦拿起笔来就忘记了工作生活中的烦恼,写稿之乐司谓悠哉快哉!古谚云: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我认为写稿人也应多读书,如果只顾埋头写稿,不注意用知识丰富自己,写稿走弯路是不言而喻的。记得刚当新兵那阵子,写稿热情极高,凭着入伍前发表几篇稿的资本,见啥写啥,有时一天写出三五篇,投寄也不少,但命中率却极低。一家报社在看我数篇来稿后如实说:写稿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多写就能多发,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多积累点理论知识。令我庆…  相似文献   

10.
先打腹稿好     
我为党报业余写稿20多年,一个较深刻的体会就是在有了素材之后,在未动笔之前,要多思多想,先打个腹稿。先打腹稿有不少好处,首先是可以节省时间,恰当处理素材,合理组织材料,写起来得心应手,一篇稿子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业余时间写稿是此较紧张的,特别是农忙季节,只能利用晚上写稿。我在采访一二五团二中一年级学生徐德因触  相似文献   

11.
有写稿的兴趣才能写出好稿子,这是屡试文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怎样培养自己的写稿兴趣,却有一定“学问”。有写稿兴趣时,就善于捕捉新闻题材,而且会在快、新、准上狠下功夫,提笔成章,事半功倍。没有写稿兴趣时,即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也懒得去写,勉强提笔去写时,因为兴趣不大,注意力不专,也是神离纸笔,事倍功半。怎样培养写稿兴趣,才能写出较好的稿件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相似文献   

12.
扶沟县汴岗乡通讯组屋里挨挨挤挤坐着30多号人,他们是各村来的农民通讯员,还有教师和机关干部。全乡原来只有三五个人写稿,一年来已发展到37人。张志立手头有一个劳改释放后痛改前非种菜致富的材料,让大家议论一下该怎么个写法。谁知话刚说完,梁占发就接上了茬:咱们街上那个失足残疾青年耿西良办的“悔新修表店”的事儿,不是也可以写篇稿吗!一提  相似文献   

13.
当了几年驻站记者,对“下基层”一词感受颇深。下基层有很大的相对性。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各县,都可谓“下去了”。即使到了最基层的厂矿、乡村一级采访,也还有个深入问题。如果只是听听介绍,点上看看,拿上材料回去写稿,而对于普通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要反映的事情究竟怎么看,自己心里没底,写稿时就难免要犯嘀咕:不知群众买不买这个账?其实,这样的“下基层”很难说是真正下去了。  相似文献   

14.
身处农村,陈华当初下决心搞新闻实在不容易.写出的稿子还没发表,别人的风凉话就已飘来:瞎折腾个啥?能当吃,能当喝?生就的猪八戒,就甭想吃那天鹅肉! 他脸红过,却并不灰心.为了写稿,他多次参加过地县举办的新闻报道学习班。1985年,商丘报社举办首期通讯员培训班,他第一个报名。他写起稿子像是拼命:桌子上放点饼干和清凉油,冷了用棉袄包住脚,困  相似文献   

15.
干任何事情都必须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真理。写稿也不例外。写稿特别是新闻稿件从实际出发。一是应从报刊的实际出发。报刊是各种各样的,报刊上所设置的“栏目”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写作之前,务必经常研究报刊,看哪种报刊特别是哪种栏目比较适合自己写稿,或比较容易刊发稿件,这样,写稿才有针对性,也就比较容易刊发。二是从自己  相似文献   

16.
哲学上有个命题,叫"内容决定形式";新闻学上也相应地有个命题,叫"采访决定写作"。良好的采访作风,决定了良好的报道文风。没有好的作风,就没有好的文风;没有好的文风,就没有好的作品。有人曾对一段时期出现的稿件错误作调查分析,发现错误多出于这几种情况:一是记者只根据第二手材料写稿,对第二手材料又不进行严格的核实;二是  相似文献   

17.
巧找素材     
喜欢写稿的人,最大的苦恼莫过于找不到素材。那么,怎样才能使写稿的素材不断?我的体会是: 做有心人。例如,我家在农村,一次我在做家务事时,见平日放筷子的筷笼由于长时间不清洗,里面积了许多污垢,洗净的筷子放进去,吃饭时再拿出来就很不卫生。而目前许多家庭的筷笼放置在厨房的墙上或碗橱里,主人一般情况下往往忽视它是否清洁。这看起来是小事,但总不注意,说不定哪一天它就会  相似文献   

18.
江苏泰兴报經常深入到公社、工厂,和基层党委合作,发动群众为副刊写稿。每到一处,先和党委研究可写的題材,然后召开写稿积极分子会。报社同志在会上提出写稿范围、形式、写稿常识。开过会后,再分别和作者研究怎样写,进行具体帮助。有时,大家感到写不下去,就你一言,  相似文献   

19.
读贵刊去年第七期“通讯员经验谈”栏中沈耕夫同志撰写的《初作写稿“三字经”》,细细品味这篇经验中字里行间的含义,联想起自己这些年写稿的体会,不禁拍案叫好!这是一篇为初学写稿者“对症下药”的好文章。我是从1980年开始写稿的。刚动笔那阵子总是为置身小小的乡村无材料可写而苦恼。没有办法,我只好写信给具有二十多年坎坷写稿经历的农民通讯员沈耕夫,向他求教写稿“经”,耕夫同志就把他多年来摸索到的写稿“三字经”(即“土、真、小”)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真令人敬佩。自从得到他的“三字经”,我就开始留心发生在左邻右舍和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果真写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稿件,象《刹一刹“药鱼风”》、《有感于“拾芝麻壮斗”》、《小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得有这种不到现场不动笔,不亲眼所见不写稿的严谨作风。原先我有一种糊涂认识,省、市以上专职新闻工作者非要实地采访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