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阅读与教学《雷雨》时,我始终认为文中周朴园的一句台词,涉及到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有不符合剧情的发展,也不符合人物的情感特点的嫌疑。特冒昧指出以求教大方。  相似文献   

2.
《口技》是古典文学中的一篇美文。它短小、浅显、故事性强,很适合中学生的认知层次,因而多年来初中教材把它作为了传统篇目。但是文中第4自然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凡欲先走。”一句中第2处“逗号”疑为误用,因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各类语文教参的误译。 且看下面几类教参的译文: 一、人教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册)77页,对该句的翻译是:“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卷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脚发抖,差点儿抢先逃跑。” 二、在武汉师范学院刘宋川编著的《古代诗文…  相似文献   

3.
当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实施,怎样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我认为师生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四册《逍遥游》的第一段中这样写到:“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笔者认为此处的第一个问号用得不恰当,这一问号应改为逗号,其理由是:1、从内容上看此处是作者推测“天之苍苍”的原因,其原因要么是“天之正色”,要么是“天之远而无所至极”,二者必具其一,因此此处应该是一个选择问句。而选择问句中前面的分句后要用逗号,只在句末才用句号。2、从句式看,“其……,其……”这种句式在文言中可译为“是……,还是……”这是表推测的选择疑问句式,并且教材课文下面的注释也正好…  相似文献   

5.
因古体诗的格律和字、句数要求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所以标点古体诗时,应将韵脚和诗意相结合,才能正确标点。  相似文献   

6.
杨帆 《学语文》2003,(6):20-20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再别康桥》(P6)注释①说 ,本文选入课本时 ,“略有改动”。我对照几个选本 ,发现改动的是两处标点 ,一处是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天上虹”后原来无标点现在改成了分号 ;一处是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漫溯”后的逗号改成了分号。细一分析 ,后一处改动尚能讲得通 ,但前一处改动则不大妥当。我认为 ,还是原版本中不要标点有道理(也可加逗号) ,理由如下 :首先 ,如果这句中用了分号 ,则该句写的就是两层意…  相似文献   

7.
《黔之驴》第二节的第二个层次,课本标点为:“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按这样的标点方法,似乎表示转折意义的“然”字一直贯到“终不敢搏”。实际上“然”字只贯到“觉无异能者”,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表明到此句意已经完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整个第二节作者叙事的层次:先写虎闻驴鸣而“甚恐”,到“习其声”但“不敢搏”,以至“益狎”试探挑衅,最后看出驴技已穷因而大胆噬食的过程。上述层次正  相似文献   

8.
每次读《雷雨》,我都感到有两个细节是很不合情理的,也就是说,是很不真实的。像《雷雨》这样早有定评的作品,固然不会因为一、二个瑕疵就影响了它的地位和美学价值;但,也不能因为它是名著,就把红肿之处说得艳若桃花。所以,经过思考,我终于决定把我的看法写出来,请读者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9.
《曹刿论战》中“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一句,学生理解上有歧义。因“下视”可理解作“向下看”和“走下车子看”两种情况。如果解作前者,一方面对曹刿指挥作战非常谨慎、注重观察表现得不充分;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对后面“登轼”的理解,只能理解成“登上轼”,而“轼”是战车的扶手,样子像栏杆,本不是用来登的。这种理解显然不妥当。若解作后者,“登轼而望”就应解释成“登上战车,扶轼而望”,“下”和“登”的行文上互相照应。像这种把“轼”解释成“扶轼”,名词用作状语的例子在古文中是很常见的,如《淮南子·修务》:“魏文侯…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1975年2月出版了《新唐书》点校本,同年5月出版了《旧唐书》点校本。新旧《唐书》是二十四史中份量较大的两部史书。对这两部数百卷的大书进行标点和校勘,是一件并非轻松的事。我们应该感谢点校者花费数年时间,用辛勤劳动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可用的点校本。但因二书的整理工作基本上是在“文革”期间进行的,又出于众人之手,难免存在着一些欠缺之处。关于校勘方面,已有傅璇琮、张忱石、许逸民《两<唐书>校勘拾遗》一文发表在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文史》第十二期上。本文拟就标点方面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刘兰芝有没有“后人”?刘兰芝是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的主人公,她聪明、美丽、勤劳、善良、忠于爱情,既有教养,又性格倔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好媳妇,竟无端招致婆婆焦母的“不厚”。在焦母看来,“此妇无礼节,举止自专由”。焦母对刘兰芝的“怀忿”不但由来已久,而且到了一天也  相似文献   

12.
《出师表》见于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该文标点,有几处值得商榷。现逐个提出来,分别略陈一孔之见。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弧杰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句话是个多重复句。第一层应在“气”之后,“不”之前划开,它的前后以“诚宜……以……”和“不宜……以……”构成了具有相反相成  相似文献   

13.
问:在课文中,关于标点的书写形式我有两个疑问.一是《凡卡》第3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有上引号和下引号.第10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为什么只有上引号而没有下引号呢?二是每一组导读中提到课文都用了书名号,为什么课名之间不加顿号?  相似文献   

14.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中,“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一语,句中无标点,句末用问号。笔者认为此句应标点为“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新教材中把该句作为一句话对待,句中无标点。其误有二:一是“长久”的语调无法确定。“长久”之“长”读降调,“长久”易被认作“有”的状语,则它与“相继”有重复之嫌;“长”读升调,“久长”就只能作“计”的补语,而这样的语调必然夺去了“久长”之后半句话的反问语气,使之失去反问意义。这是人为地造分歧。二是“岂”与“哉”遥远配合表示反问语气,其间…  相似文献   

15.
课本《游黄山记》一文开头是这样断句的:“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我认为这样断句不妥。如不加点断,乍读极易使人误解为“初四日”仅仅是开头这句的修饰语,这与原文的实际内容是不相符合的。《游黄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徐霞  相似文献   

16.
选自《孟子·告子下》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教材几经更新后始终保留的文言文基本篇目,也是现行多种版本中都有的一篇课文.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是我国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使用,将句子断开,能比较好的表达语气和词语性质。下野五年的标点符号的考点,在2004年重新登上历史的宝座。《考试说明》对其要求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次为应用,D级。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地、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8.
标点符号是我国文字书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使用 ,将句子断开 ,能比较好的表达语气和词语性质。下野五年的标点符号的考点 ,在 2 0 0 4年重新登上历史的宝座。《考试说明》对其要求是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能力层次为应用 ,D级。因此 ,我们必须准确地、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新版语文教材和读本的标点使用有些不规范 ,现例举如下 :一、连用的破折号前用了逗号等明海学完了早经 ,———他晚上临睡前还要学一段 ,叫做晚经 ,———荸荠庵的师父们就都陆续起床了。(读本第四册《受戒》)[辨析 ]解释说明或补充…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2004年第6期刊登的朱育钦、欧阳固全两位老师的《此处两个标点运用欠妥》一文,笔者认为两位老师的观点不够正确。  相似文献   

20.
在执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发现了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两个标点运用欠妥,现将之提出商榷意见,请教方家。《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第三自然段有两句这样的话:“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zhàn),也蓝得温柔恬(tián)雅,那蓝锦(jǐn)缎(duàn)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lián)漪(yī)。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móu子。”笔者认为这两句话中有两个标点运用欠妥,值得商榷。一个是:“也蓝得温柔恬(tián)雅”后面的逗号;另一个是:“起伏着一层微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