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额济纳——美丽神奇的地方,没有树草稻菽千重浪、鸟语花香牛羊肥的森林海洋!只有茫茫大漠戈壁中一片脆弱的绿洲!1985年,年仅19岁的李德平从内蒙古伊克昭盟农牧学校毕业,怀着满腔热情来到额济纳,分配到旗林业局森防站,成为林业建设的新生力量。从此,他与林业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条行业上一干就是十九年,由于工作积极,业务熟练,具有求实创新的精神,先后担任过森防站副站长、旗科委副主任,1994年任旗林业局副局长,2002年任林业局局长。在这十九年中,他不论是在技术员岗位还是领导岗位,都以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工作,多次…  相似文献   

2.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吉林省吉林市第四中学有一个“双特班”,所谓“双特”,即“特优”、“特困”,性质类似于全国闻名的北京宏志班。双特班的学生都是校长亲自到吉林市的郊县一个一个地认定,然后又经过考试才被挑选出来的。这个班的学生不仅可以免交学杂费,而且还有生活上的特殊优待。这些优秀的孩子是幸运的,他们中有许多人都考入了当地的重点中学,但是根本无力就学,是双特班给了他们一个机会,他们都十分珍惜这个难得的机会。1997年,第一批双特班的新生入学,2000年,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据说,98%的学生都考入了大学。…  相似文献   

3.
按照“中德合作林业培训与进修项目”的安排,应德国技术合作协会有限公司(GTZ)的邀请,以国家林业局人事教育司副司长杨连清先生为团长的中国林业教育培训考察团,于2002年5月11日至26日对德国进行了访问。在德期间,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巴伐利亚森林经济技术员学校、罗腾堡林业高等专科学校、内海姆—胡斯腾森林工业学校、德国发展基金会(DSE)所属粮食、农业发展与环保专业中心(ZEL,乔特奥)和哥廷根大学林业科学与森林生态学系,参观了图宾根林业局、  相似文献   

4.
“曾教授来啦!”2011年12月31日,广东博罗县湖镇下径村,一进村,曾炳山就受到热情的欢迎。 曾炳山是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研究员,也是国家林业局的科技特派员。从2003年起他就到田问地头为农民提供免费的科技服务,跑了无数个乡镇,成为上千农民的“技术热线”。  相似文献   

5.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过一部英文电影。在一间咖啡厅里,美丽漂亮的女主角独占着一张咖啡桌,英俊潇洒的男主角也独占着一张咖啡桌。他们先是互相偷觑,接着相互微笑。男主角突然神经质地说了一句:“山,你过来!”他的话音在她的微笑中消失。见她没有任何反应,他又自言自语地说;“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吧!”他起身端起自己的咖啡,过去坐在她的对面,于是发生了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我不知道他为什么称她为“山”,“山”当然不是她的姓名,因为他们并不认识。可他说的的确是“mountain”,中文字幕上放映出来的也是“山”,证明…  相似文献   

6.
刘小波是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有一天他在驾车上班的路上,电话响了,是个陌生的号码。“谁?”刘小波问。“刘总,您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是搞商业地产的。”对方是个年轻人,声音有磁性,但显得有些急促和焦躁。刘小波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机会”?年轻人告诉刘小波,他是来应聘的,想直接找刘小波谈谈。刘小波想起来了,这段时间,企业在招聘一个主管营销的负责人。“人力资源部约你谈了吗?”“没有。”“你按规定把资料给他们送了吗?”“他们不懂商业地产”,他说:“我想应该直接找您谈。”“你还没有和他们接触,凭什么就说他们不懂?”一种冲动,或者…  相似文献   

7.
2002年5月30日,北国江城吉林市。三辆警车风驰电掣般驶向市郊,停在江南玉升南胡同一座独门独户的二层小楼前。公安干警拉开一辆警车的门,从里面走出五位剃着光头、穿着囚服的劳改犯,他们轻敲院门:“妈,儿子们看您来了!”院门开处走出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一位是在吉林小有名气的个体女老板王莉,另一位是他的丈夫———退休干部解沛然。五位服刑犯齐刷刷站成一排,深深地向两位老人三鞠躬……11年炼狱,高墙里走出女老板现年65岁的王莉,1960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校地质勘察专业,被分配到吉林省公主岭市物探队任技术员。1961年5月18日,她与热恋了三…  相似文献   

8.
我们经常用“笔耕不辍”来形容人勤奋写作。旧时文人以给人抄抄写写为生,自谓“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田一样辛苦。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华。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他们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班超就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一点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突然听到好几个西域国家帮着匈奴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的消息,就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时出使西域…  相似文献   

9.
(续前--本刊2014年第2期) 1972年,44岁 该年,高晓声被借调到公社细菌肥料厂当技术员,成了一名科学实验的能手。大概他对艺术的那点爱好,使他无论做什么都要精益求精。此时,高晓声不仅自己是农民,而且还组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化家庭,和所有的农民家庭一样参加生产队劳动,他研究沼气,培植银耳,试验菌肥、农药,在农村普及科学知识,娴熟地掌握了各种农活。在长期的劳动改造中,高晓声感慨是农民给了他体察社会的机会,让他深思人生,也丰富了他的农村生活经验,这些都为他新时期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很实在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共和围林业的发展建设史中,有一位响当当的林业英雄,是黑龙江铁力林业局退休工人马永顺。无独有偶,在占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也有一位默默无闻义务植树的七旬老人,他就是义务植树17载,把成活的10.4万棵树无偿献给国家,被人们誉为“务林楷模”的赵希海。  相似文献   

11.
笔者认为,“差生“的“差“主要在于他的状态差。他们由于贪玩,沉迷于游戏,或因家庭问题、种种不良习惯、教师教育不当等原因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滞后,道德品质滑坡,表现不佳等。在学校分数决定“差““优“的制度下,他们没有机会展露他们闪光的一面。一开始状态差可能是假性的,时间长了,无法再矫正过来了,也就变成真的了。  相似文献   

12.
落魄北海,有人“白送”给他一个公司1988年,大学毕业的李浪被分配到成都电力机械厂,做了一名车间技术员。技术员的工作极其枯燥,每天都要面对同样的机器,做着重复的事情。时间一长,李浪的心里便憋得慌,老想逃出车间,到外面去干一番大事业。1993年春节,李浪毅然放弃了干了4年的工作和被提干的机会,从成都坐火车到了当时“泡沫经济”急速发展的广西北海市,到一家酒楼做帮工,开始了他的梦想之旅。然而,打工的苦和累却让他始料未及。他每天早上6点就要起床,然后开始收拾厨房、清洁大堂、疏通被堵的下水道……每天中午,他还得顶着烈日骑车到6公里…  相似文献   

13.
山民韩东小时侯,他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惫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韩东,新生代诗人,1961年生,南京人,1980年开始发表诗歌。70年代末8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4.
他叫刘猛,是天津市武清县职业中专1988年林果专业的毕业生。早在上学期间,他就在家乡建起了自己的果园,走上了“边上学、边致富”和“学农、爱农、务农、兴农”的道路。职专毕业后,刘猛一方面经营自己的果园,一方面担任武清县汉沽港乡六道口村的果树技术员,为提高全村乃至全县的果树栽培  相似文献   

15.
我班的H2     
我班的H2赶得上时下风靡全球的F4了,这不仅因为他们长得很特别:一肥一瘦,一白一黑,还因为他们很“坏”。他们自称是H2,H是坏小子的第一个字母。H(A),人称“肥仔”,是一个“分量”十足的男孩。出生在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家庭,平时的最爱就是吃零食和打游戏机,是一个什么问题都以武力来解决的BOY。他的样子很可爱,皮肤白白嫩嫩的,脸上的肉鼓鼓的,富有弹性,就像一个大皮球挂在脸上。他走路大摇大摆的,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H(B),人称“发哥”。别误会,不是众所周知的明星“周润发”。他的别名是“豆芽菜”,顾名思义,他头大身小,就像一株…  相似文献   

16.
善良邓波     
12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刚从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技校毕业的邓波跟另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同事认识了,并将自己今后的生活与他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那年“元旦”前一天,化肥厂空分车间热热闹闹地给职工分“年货”。全车间的职工一个挨一个拿走了自己的东西,最后,就剩下一份放在那儿没人领。邓波走过去看看,那上面有个纸条写着“李力平”。“李力平是谁呀?”主任跟他说:正好你还没见过李力平,下班以后,你就给他送去吧。 在吉林市北山根下一间平房里,年轻的邓波认识了李力平一家,也知道了那段特殊历史制造的一幕人间悲剧。 在…  相似文献   

17.
在吉林市的松花江旁,有一个用石头垒(lěi)成的小屋子,40多岁的任建国就住在这里,而且一住就是10几年。实际上,他有家、有老婆、有孩子,可是为了照顾大批在松花江畔栖(qī)息的水鸟,任建国选择了做一名护鸟人,每天给水鸟送吃的,看护江边的生态环境,防止有人肆意捕鸟。2007年,我在吉林市驻站采访时,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任建国,对他的事迹做了大量报道。  相似文献   

18.
昨日读了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唤山的故事,深受启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有一天,穆罕默德带着他的四十个门徒,在山谷里讲道,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业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门徒对他说:“你有信心,你能让这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上吗?”穆罕默德对他的门徒充满信心地把头一点,对着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音,回声终于消失了,山谷又回归宁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山,穆罕默德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达了山顶,他们都为有信心促使希望实现…  相似文献   

19.
创争快报     
毕拉河林业局召开“创争”活动表彰会本刊讯内蒙古毕拉河林业局在“创争”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勤奋好学、勇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班组和个人,为了表彰先进带动全局,于2006年1月20日召开了表彰大会。林业局党委、林业局、局工会相关部室负责人、基层党政工领导参加了会“议。林业局党委、林业局、林业局工会授予林小、林中为“创争”示范单位;授予医院护理部等20个班组为“创争”优秀班组;授予王艳芹等20名同志为“创争”优秀个人,并为他们颁发了奖状和荣誉证书。(李琳波)本刊讯近日,为了表彰先进,激发广大职工不断学习,积极进…  相似文献   

20.
第一代大学生是家庭代际传递转折的一代,是中国代际社会过渡的一代,随着他们陆续组建小家庭,也开启了自我“重塑”后的子代“再塑”过程。基于2019年CHFS数据,以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为核心研究对象,从“家庭”的微观视角入手,延伸至“城乡”的宏观视角,考察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与非大学生家庭、城市第一代大学生家庭与农村第一代大学生家庭四类群体子代校外教育机会获得的“家庭”和“城乡”效应。研究发现:(1)教育代际传递扩大了具有不同文化资本家庭子代的校外教育机会获得差异;(2)教育代际传递缩小了城乡家庭子代的校外教育机会获得差异;(3)权威型第一代大学生家庭的教养方式及自身特质是双重效应的内生原因。总之,由于第一代大学生的自身经验及特质,决定了其教育代际传递具有较强的代际再塑、阶层再塑和教养再塑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