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庆城乡统筹规划中农村人口大转移的数字.与目前在重庆市主城区务工的316.3万农民工数据大体相当。不过,这些人是否愿意最终放弃土地留在城市,城市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接纳他们,是决定这次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城市化试验成败的关键。[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新闻世界》2004,(7):10-12
从山东济南前住西藏林芝。如果采用最快捷的交通方式——从济南飞重庆,从重庆飞拉萨.从拉萨乘汽车到林芝,前后大约耗时3天。到达西藏林芝地区的八一镇时,除旅途困顿之外.通常会有头痛、胸闷等高原反应。据当地人说,这个季节进藏还算好,若是在冬季,因为植被稀少。高原反应会严重得多。  相似文献   

3.
贺建平  李韧  常烨 《新闻界》2008,(2):18-22
本文以《重庆日报》和《重庆晚报》为例,分析了三峡移民报道的重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他们已经成为北京这座城市纳税主体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要不是为孩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不在乎北京户口。但是,总有一些声音在提醒他们:你是一个外地人  相似文献   

5.
王小兰 《重庆档案》2006,(5):9-9,12
据移民档案记载,三峡工程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库区将淹没湖北、重庆20个区县,268个乡镇,1680个村,6301个村民小组。而涪陵是三峡工程主要淹没区之一,按175米水位高程,将淹没陆地面积51平方公里,人口6.8万人,工厂222个,规划动迁人口11.1万人,移民补偿静态投资34.5亿元,补偿总额居重庆库区第四位。  相似文献   

6.
2000年8月13日,重庆云阳港.三峡工程首批大规模外迁移民乘坐江渝9号移民专船赴上海崇明岛安家.移民余胜清怀抱刚满周岁的女儿.回望故园百感交集。  相似文献   

7.
阳春三月,本刊记者随同国家档案局、国务院三峡办组成的移民档案联合调研检查组,来到重庆库区。汽车在库区穿行。从重庆出发,经涪陵、丰都、忠县、万州,沿途库区的山岭挂上了新绿,崭新的道路和桥梁,崛起的城市建筑,显示出库区的勃勃生机。入夜,人们在城市中心广场载歌载舞,小食街人声鼎沸,热爱生活的人们在此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一旁的长江及其支流,就像一位老朋友一样始终陪伴着我们,时隐时现。只是还不是丰水季节,江面也时宽时窄,来往船只还不那么频繁。  相似文献   

8.
6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在中共重庆市二届九次全委会上做的《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奠定富民兴渝、构建和谐重庆坚实基础》的报告中强调指出,要“着力完善政策和优化服务,促进库区城镇移民就业”,要“将未就业移民和新增劳动力的底数摸清楚,掌握城镇移民数量、分布和结构特征等详细信息,建立详细移民劳动力档案,并动态跟踪”。  相似文献   

9.
靳小丁 《新闻导刊》2006,(5):I0002-I0003
10月2日至3日,重庆解除特大旱灾红色警报未过两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便风尘仆仆来到了这片刚遭受过百年不遇特大旱灾的土地,深入田间地头,访农家院坝,看水库山塘,问移民家庭。所到之处,无不回响着他与群众倾心交谈的亲切话语;一言一行,无不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人民特别是对受灾群众的常情关切。  相似文献   

10.
罗亮 《新闻导刊》2008,(3):I0001
6月10日,重报集团在礼堂举行抗震救灾前线记者报告会,重庆日报、重庆晚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和时代信报的前线记者代表匡丽娜、陆纲、鞠芝勤、王珏和何方报告了他们深入震区采访的先进事迹,他们的报告获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另外  相似文献   

11.
清兵入关后,在对东北的开发上,对他们的"龙兴之地",始终存在着开发与封禁的双重矛盾.他们想开发东北,使之成为经济富庶地区,又怕关内汉人的移入破坏满人的风俗,影响旗人生计.这样,在东北移民问题上,左右摇摆,走了一条招垦--封禁--开放的"之"字形道路[1] 86.  相似文献   

12.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嘉陵江畔的山城重庆迎来一行特殊的外国游客。他们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驻重庆的一些美国新闻记者,40年前离开这里后,他们谁也没有想到40年后会重游故地。但是他们却的的确确又踏上了这块土地。他们这次是中国记者协会和《中国日报》邀请来的。难忘的防空洞对于这些老记者们来说,最令他们难以忘怀的莫过于防空洞了。因为这鹰城市“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直遭受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他们都亲眼目睹过重庆遭受轰炸时的惨景。阿尔伯特·雷文霍特,当年曾是合众社记者,回忆起当年的灾难时说,一次在一个防空洞中竟有5,000多人因窒息而死。  相似文献   

13.
第七章重庆岁月 1943年底。茅盾夫妇从桂林到达抗战大后方——重庆。去重庆是茅盾权衡再三才做出决定的。这之前,蒋介石派遣特使刘百闵来桂林再三请一些文化名人去重庆。茅盾考虑老蒋还无意举屠刀,他只是想把这些人控制起来,便决定去重庆。因为到了重庆还可以国民党的政治文化工作人员身份活动,中共办事处和周恩来同志又近在咫尺,还有郭沫若、老舍、阳翰笙等一大批朋友在那里坚持工作,去了可以配合他们。相反,留在桂林,他们倒可以采用秘密绑架的手段,甚至“就地处置”,然后对外谎称不听“蒋委员长的劝告”,以至中央无法保护而遭到厄运。  相似文献   

14.
“没救出烈士是我一生的遗憾!”重庆老人刘康原是沙磁区地下党工作组组长。1949年11月21日,刘康接到被捕在押的重庆地下市委妇委会书记胡其芬写的一封信,信里提供了营救他们的意见。为营救战友,刘康和杨子明(川康特委重庆城区特支宣传委员和青年委员)日夜奔走,他们的营救方案为:加强上层统战工作,拖延屠杀时间;武装抢救(即劫狱)。  相似文献   

15.
10多万朝鲜族人涌进韩国做苦工。高收入带来了丰衣足食,也瓦解了他们的生活传统。  相似文献   

16.
《新闻导刊》2004,(5):1-1
由中国记协主办的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韬奋新闻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评选9月22日揭晓,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罗成友、于次和重庆电视台李杨榜上有名。这是他们的光荣,也是重庆新闻界的光荣。我们在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深感这些身边的楷模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7.
朱熙勇 《新闻前哨》2011,(6):F0004-F0004
2010年7月17日晚上9时许,在武汉市汉正街淮盐巷,7名来自重庆的儿童坐在板车上,借着昏暗的路灯看书。几天前,他们在一位长辈的带领下,从老家重庆农村来到这里探亲。  相似文献   

18.
《新闻导刊》2008,(2):I0003
百姓有事,找巷子记者。重庆城区那些高低曲折的巷子里,闪现着重庆晚报社区记者忙碌的身影。他们的身份很特别,因为他们不仅是记者,他们还是社区的"编外干部"、居民的贴心人、困难家庭的好  相似文献   

19.
他们是协约国最终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赢得了各方高度赞扬。法军高层誉之为“世界一流工人”,英国军方也认为“这些来自中国山东的华工移民将在一战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20.
梁柏静 《图书馆》2007,24(2):22-25
移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移民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紧密联系。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规模移民活动已经涌现并发生。这其中的农村移民占移民中的大多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将成为城市移民,那么面对新环境,他们又会遇到哪些文化冲突?如何解决这种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城市移民的文化关注机制,本文运用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寻找文化冲突的基本动因和主要表现,进而反思图书馆在服务于这一群体的现状,化解文化冲突,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