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日本逐步侵华、中国东北和关内的关系、中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以及1935年国民党和共产党内外政策的转变的具体分析,批驳了到1935年的“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才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观点。重新评价了“华北事变”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中《中国现代史》(下册)教材及教师教学用书认为,华北事变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标志,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笔者认为,九一八事变才是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标志,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华北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野心进一步暴露 ,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社会政治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蒋介石不得不改变其“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政策 ,开始对日本的侵略实行有限的抗争 ,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开始一些抗战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春林和张东霞老师在《九一八事变是不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标志》一文中提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转变为中日民族矛盾。对此笔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简要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5.
1935年华北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表现为对日态度的日趋强硬和决心抵抗。南京政府对日政策的转变不是偶然的 :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 ,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前,在奉系军阀主政中国东北的情况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东北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工业生产蒸蒸日上,同时也促进了东北金融业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与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日本垄断中国东北政治、经济、文化的局面,同时也刺激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的野心。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红军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起因是“左”倾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不得已作大规模的战略转移,以另择革命根据地,极少把红军长征与震惊中外的华北事变联系起来。本文作者认为华北事变是促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历史大转折的催化剂,是促使红军北上抗日的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李琼 《历史学习》2004,(3):10-11
所谓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日本灭亡中国的一个重要步骤,充分暴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要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作为其独霸亚洲、征服世界的战略基地的野心。华北事变不仅使华北的局势,而且使整个中华民族都处于危急关头,它决定着30年代中国政局的走向,对国共两党的政策以及国际关系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牵一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全面地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共斗争,集中驳斥了史学界流行的观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仍在激烈斗争的事实说明,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阶级矛盾。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斗争与当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现象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10.
何谓“华北事变”,华北事变是指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企图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而制造的一系列侵略事件,其内容应包括“河北事件”及《何梅协定》;“张北事件”及《秦土协定》;“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及“冀察政务委员会”,这些事件基本上都发生在华北地区,故称华北事变。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先后经历了四次转变。回顾历史,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科学认识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从历史和实践维度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主要依据;二是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两方面着重阐明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内涵;三是从目标任务、发展理念、发展路径方面阐明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人口问题是中国基本国情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人口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因素长期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所以,解决人口问题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孔维明 《新疆教育》2013,(16):14-15
近年,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研究较为活跃,出现了“两大矛盾”说、“公共服务滞后”说、“相对需求不足”说等许多新看法、新观点。这些观点对当前主要矛盾的成因以及解决路径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对其加以整理、综述,并加以简评。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论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值得商榷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既是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又是现阶段的主要矛盾。绕开生产关系,生产力无法获得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变革现实的生产关系,构造生产关系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6.
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确立后历经反复,教训惨痛,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对理论界出现的诸多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改变论,如“民主政治矛盾论”、“相对需求不足矛盾论”、“公共品匮乏矛盾论”等主要理论进行述评,并阐述其危害性。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判断,是基于我国进入新时代的现实国情提出的一项重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正确把握其"以人民为中心"的科学内涵,科学认识其具有的精准性、时代性、传承性、发展性、需要性等鲜明特质,对指导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制定国家新战略、新目标、新举措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8.
在救亡图存视域下审视近代中国的社会运动,可以发现,凡是民众觉醒得越坚决、越彻底,民众的觉悟程度越高,运动则越容易成功;反之则大多不能摆脱彻底失败或部分失败的结局。而考之民众觉醒的整个历程,华北事变所起的作用巨大。就华北事变时期的民众觉醒的促发因子而言,于外主要有两个:一是日本对华北的逐步侵蚀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步步妥协,二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对民众的启蒙影响;于内则主要在于民众亲身的亡家之痛与亡国之患,以及对华北时局的深刻体认,也即民众的真正觉醒是其自身认识升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比较分析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异同,厘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间以及矛盾内部对立双方的相互关系,阐明作为内在矛盾的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外在表现为不同的社会主要矛盾,为判断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我国新时代展开过程中必然表现为"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客观现实,为深入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和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20.
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有其曲折过程,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形成和存在有其客观原因,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方法和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