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朋友处得到几个白色的靶心徽章。他说,知道吗,这可是南斯拉夫现在最抢手的东西!靶心象征着塞尔维亚人对北约轰炸的蔑视。它首次出现于共和国广场的第一场抗议音乐会上。当时,人们把纸做的靶心戴在头上,贴在前胸或后背。几十名年轻人还用双手将一幅画有巨大枪靶的白布冲天高高托起,上面用英语和塞语写着:“贝尔格莱德在这里!”一时间,“靶心”风靡全南斯拉夫。商店的橱窗上、报亭里、公共汽车和出租车里,到处都贴着大大小小的“艺术靶心”,就连电视播音员的胸前也出现了白色的“靶心徽章”。用不着更多的言词,靶心就表达了南斯…  相似文献   

2.
求阙     
去年,一位事业有成的年轻企业家来找我,要求为他写一个横幅,内容就是“求阙”(在古文中,“阙”与“缺”同义)两字。当时我感到很奇怪,像这样春风得意的年轻人,要我写的往往是“腾飞”“高翔”之类的吉言、豪语,为什么他偏偏选择了“求阙”呢?  相似文献   

3.
李白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情报和通讯战线上的忠诚战士。他于1910年生于湖南浏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长征。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党派他从延安到上海,担负中共中央驻沪电台与延安党中央电台的秘密通报工作。他生前曾三次被敌人逮捕,1949年5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主人翁李侠的光辉形象,就是以李白等人的光辉事迹为素材而创作的。 李白生前为了能在艰险的环境中更隐蔽地进行党的秘密通讯工作,曾用李华初、李朴、李静安等化名,与在家乡的父亲和弟弟们通信。李白烈士留下的亲笔遗书,在解放后由他的爱人裘慧英捐献给国家有关部门保藏。这些遗书共18封,大部分是用毛笔写的,也有用钢笔写的,字迹均清秀、挺拔,弥足珍贵。遗书很大一部分是写给他父亲、弟弟等家属的,现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保存并精装成册,便于阅览。另有一封书信,是他1949年在狱中写给裘慧英的最后一封遗书,一直由裘慧英保存,文革动乱期间,裘慧英被抄家,这封遗书随即丢失,至今仍无着落,幸好以前曾拍摄照片,总算保存下来。 在敌特猖獗的反动统治区,李白要与家乡父亲等通信,是极不容易的,他的大部分信件都要由别人转送,而且信内也只能写一般的生活琐事。这些信件所写的内容看来虽极平常,但仔细品味,可  相似文献   

4.
在敦煌宝藏发现之初,人们对遗书中各类写本的题记就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伯希和向胡适说他当时挑选敦煌经卷的三个标准,其中之一就是看有无题记可供考订。一九三六年,许国霖采用北平图书馆所藏敦煌写卷编成《敦煌石室写经题记与敦煌杂录》,胡适作序称收录的四百多条题记"是一组最有趣味又最有历史价  相似文献   

5.
北上采访想到写这篇文章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由于“明代杨继盛遗书”首批登陆《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其次是被杨继盛不畏强权,不惜舍身,敢于与贪赃枉法的奸相严嵩直面交锋的勇气与精神所震动。杨继盛是于1555年即明嘉靖三十四年十月的一天,被从关押了三年之久的监狱中押往北京菜市口杀害的。杨继盛生当明代后期,那时尚无照相留影,他的真切的面容我们自然无由得见,但好在他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杨忠愍集》,以及“明代杨继盛遗书档案文献”,尤其是其中他致妻儿的亲笔遗书墨迹,可以使我们睹其字如见其人。为此,本刊曾和收藏杨继盛遗…  相似文献   

6.
业界动向     
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即将“重出江湖”,这次他要写的不是武侠小说,而是一部贯穿古今的《中国通史》。 金庸表示,他最近几年将投注心力写一部从中华民族起源直至近代的《中国通史》,采用一篇一个专题的体裁方式,或写人或写事。他认为这部通史一定要有自己的创见,文字方面也要浅显易读些。 金庸除决定写史书外,还带给读者另一份礼物,这就是他修改三次的  相似文献   

7.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著名的美国记者和作家海明威有个习惯,就是站着写,而且用一只脚站着写。原来他这站着写的习惯,是为了强迫自己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感情,培养一种独具一格的文风。海明威这种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呢?他曾经回忆说:“在《晨报》,你不得不学习写简单的陈述句子。”海明威是在《晨报》当见习记者开始他的新闻生涯的。当时,这家报社特别强调新闻报道要  相似文献   

9.
新闻写得简短精粹,不仅是报刊广播的优良传统,也是迫在眉睫、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短些、再短些呢?首先,要突出一个“高”字,就是说要“高瞻远瞩”。要想写出精粹的短新闻,记者必须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全局在胸,“一览无遗”。全国获奖的短新闻《金日成前往机场迎接巴特荣赫来访》就是一个典范。全文如下:“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今天上午前往机场,迎接蒙古领导人巴特蒙赫的来访。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  相似文献   

10.
《今传媒》1999,(3)
稿费这东西听说古已有之,孔老二先生就是以教书和卖文为生的,他的徒弟颜回等也都曾以文换过老百姓的鸡蛋吃。我从1984年开始给报社写稿,直到1993年才收到第一笔稿费。期间10年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作品“一文不值”。不过那时大家也都没有稿费,许多报纸也不发...  相似文献   

11.
初识左起超,是在师里组织的一次组稿会上。那时的他,刚从南京炮院毕业不久,以“旁听生”的身分列席到会,坐在最易被人遗忘的角落里,时而记录时而谛听,不时又含着笔杆细想,那专注的神情,犹如刚入校门的学生,既惹人喜爱,又不失英气。这是他留给我的最初印象。3年后,左起超这个当年的新闻“门外汉”,如今成了师报道组长。翻阅他那一大摞剪贴本,458篇像模像样的文章都剪自省级以上报刊,27本荣誉证书、获奖证书印证着他在新闻道路上不懈追求的脚步。A左起超踏上新闻路之后,走的第一步,就是写好“兵报道”。他深知,自己是…  相似文献   

12.
你还烦恼吗     
沈园 《出版参考》2010,(8):47-47
有一个年轻人,跑去向智者倾诉烦恼。年轻人说了很多,可智者总是笑而不答。等年轻人说完了,智者才说:“我来给你挠一下痒吧。”年轻人不解地问:“您不给我解答烦恼,却要给我挠痒,我的烦恼与挠痒有什么关系呢?何况我并不需要挠痒!”  相似文献   

13.
如何使自己的稿件采用率高?多年来的实践使我认识到,在选取素材时,要选最有时代感、最有特色的那一点。我局离休老干部朱老,在任职期间清正廉洁,受人尊敬。离休后本色不改,多次被省市评为离退休老干部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我几次写他如何严格要求自己,拒收贿赂,关心他人的事迹,但因选取的材料一般化,没有特色,都被编辑部“枪毙”了。后来,有一次听到他这样一件事:朱老是局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在老干部经商办企业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说他最喜爱的一句格言,就是“世界的一切在我都不生疏”。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尤其需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在古代,我国就主张文章要有知识性。司马迁说庄子“学无所不窥”,赞扬他写的文章学识广博。鲁迅也主张作家要学习各种知识,他希望文学青年“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但是,在“四人帮”横行时,新闻是不能讲知识性的。在他们看来,知  相似文献   

15.
小岛记者     
在小岛崎岖的山路上,正匆忙地走着一个年轻人。他就是被守岛干部、战士誉为“小岛记者”的方斌。方斌5年来踏遍了前沿十几个小岛,写了300多篇新闻稿和文艺作品,被报刊采用,并被几家报刊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受到了新闻单位的奖励,部队党委3次给他记三等功。1981年底,方斌从安徽枞阳县来到这弹丸似的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首届韬奋新闻奖”揭晓。获奖者多为新闻界德高望重的资深前辈。但其中也有一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他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走出校门九年的他,以年轻的活力、激情、超乎一般的毅力、才能和强烈的事业心,书写了一个年轻的电视新闻工作者一段闪光的履历。一展风华1990年,孙玉胜被提拔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时,年仅31岁,是全台最年轻的处级干部。1993年他担任新闻采访部主任时,同样是全台最年轻的“一把手”。一时间,他曾成了人们猜测和议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矿工遗书     
佚名 《新闻世界》2008,(2):19-19
2006年12月4日,贵州矿工李大光在下煤窑时罹难,工友按他的生前约定,将遗书带回他家。去年9月中旬,在网络论坛“天涯社区”里,有人贴出了这封遗书,一时间成为该论坛最热门的帖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位学者,能反复强调要对自己的“学术”面孔负责,这非常难得。喻国明就是其中一个。所以,读他写的书和论文,就给人一种深刻感。而他给人另外一个深刻印象的是,他的理论研究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媒体改革有可操作性。按他的话说,就是找到一个理论与实践接轨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即媒体受众调查。他在媒体受众调查上的远见卓识为这位当代新闻学界最年轻的博导奠定了学术基础。 日前,在’99全国新闻学术年会上,记者采访了他。话题自然从他的受众调查说起。 当代受众:追求规模化满足 记者:你曾多次和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接触…  相似文献   

19.
“文合为时而著”意思是说文章的写作要切合当前时宜,符合形势任务需要和现行方针政策。著文立说如此,写新闻报道更是这个理。在这方面,我有比较深切的体会。记得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阵子,我的写作热情特别高,并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写一篇稿件。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眉毛胡子一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友人当中,我有一位“白条”朋友。 1989年阳春三月,我赴北京出席全国首届农民优秀通讯员表彰大会。与我同住的就是享誉全国写“白条新闻”的湖北专业作家胡士华同志。 晚上休息时,胡士华半倚躺在床上给我讲起他写“白条新闻”的故事,那是1988年9月,他到孝感市花西乡调查秋收秋播情况时,看见许多农民兄弟围在乡粮店门前吼叫着要把粮食挑回去,嘴里还骂乡粮店是“骗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