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能够为图像传播提供方法论,即可以用来探讨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传播在知觉层面的意义生成及传播的有效性问题。这种研究深刻地触及到了传播活动的本质——意义的达成,这种研究对视觉传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视觉媒体历来是社会中介化最重要的"知觉架座",尤其当"屏"的迭代进入互联网技术架座时代,技术文化所生成的观看方式和视知觉重构几乎是革命性的.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视觉发展史,形成了图文技术、影像技术、虚拟技术的观看特质,借助视觉媒体的机器眼所形成的观看可谓技术化观视.从身体介入层面而言,技术化观视包含映射观视和体认观视两种基本范式,而赛博观视是上述视知觉路径的融合.随着"屏"对日常生活的深度殖民,当身体深嵌于智能传播时代,技术化观视的注意力变化及新的视觉机制正在形成,并对社会心灵史与心态史产生了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邹璿 《新闻界》2011,(7):51-53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4.
观影主体对画面视觉信息的处理具有能动的选择性,而正是这样的选择性对电影视觉语言的某些表现形式产生了影响.视知觉对运动物像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语言的“运动性”;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视觉中心的选择性决定了特写镜头的运用;视知觉对视阈内的物像深度识别的选择性决定了拍摄对象的景深以及推、拉等拍摄方式;视知觉对视阈内物像“中断部分”补足审美的选择性决定了电影画面构图的精美和光影的造型性.  相似文献   

5.
肖平 《现代传播》2002,(3):58-60
一台电视晚会也如一件视觉艺术品一样 ,整体的视知觉效果取决于各节目材料的视觉效果 ,而这一局部的节目材料视知觉效果又是依靠晚会整体视知觉诉求的。节目材料个性形态的多元化形成这一节目材料与另一节目材料之间的分离与对抗。这种分离与对抗本身就形成并促进了节目材料的布局效果和视知觉影响模式 ,并且是电视晚会形成一种整体视知觉冲击的组合基础。那么 ,节目材料这种通过分离与对抗 ,走向整一与组合的布局本身又是依据什么来达到与观看者进行有效视知觉沟通交流呢 ?在历届央视晚会中 ,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些很有意味的节目材料组合 ,同…  相似文献   

6.
周蓉  李艺 《现代传播》2003,(5):105-106
一、精英文化的视知觉基础现代主义绘画是现代精英文化中的典型。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去看现代主义绘画的视知觉基础 ,我们发现现代主义绘画对于大众来说 ,尤其是没有绘画基础的人来说 ,是一个坏的格式塔。从几何完形的角度来说它挑战日常视觉模式 ,既不规则也不熟悉 ,往往显得错乱而复杂 ,大众无法立刻知觉到这幅画中最主要的“结构关系” ,混乱的画面引起定向丧失 ,而找不到知觉线索就无法把握整个画面 ,因此形成几何完形压强。从意义完形的角度来说 ,它隐藏大众熟悉的日常世界 ,构造了一个塑造和挑战大众视觉理解力和发现力的陌生世界 ,…  相似文献   

7.
视觉是物和知觉之间的中介,博物馆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媒介,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是将视觉观看到的物,通过视觉化的系统整理、编码,为观众呈现出可视的具有内涵的文化解释。为适应环境,在一定空间、时间中产生并遗存的物,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将物完整客观的视觉化信息,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表达,让观众在动态、高效的文化传播中,更深层次的理解地域文化中孕育出的人类文明。深深扎根于百姓文化生活中的地域文化,底蕴深厚,它决定了博物馆中的视觉文化和辨识度。  相似文献   

8.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是1912年诞生于德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它发展了有关视知觉的三大理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图形与背景的理论,场的理论。这些理论在视觉传播方式上与新闻摄影有着普遍性,因此将格式塔原理运用到新闻摄影研究中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视知觉原理在新闻摄影传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正>格式塔心理学美学代表人物、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和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说:"一个视觉样式所造成的力的冲击作用,是这个式样本身固有的性质"。电视、互联网强势冲击的今天,决定报纸版面冲击力的第一要素是视觉。一、版面冲击力的第一要素感性元素和理性元素,是构成视觉元素的重要元素。理性元素主要有栏目、行文、字体、点和线,感性元素包括图片、留白、色彩等。其中,字体是理性元素的重要视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课程以网页为主要的载体,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者的视觉感知。而格式塔理论起源于对视知觉的研究,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视知觉的基本原则,如闭合原则、简明原则、临近原则、相似原则等等,这些对网络课程的界面设计有很好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1.
FLASH文化:新一代视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丹丹 《新闻界》2004,(3):30-31
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电影、电视、广告、回报、卡通这些典型的视觉样式发展势头迅猛,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无论是从报纸到杂志,还是从书籍到其他读物,图像比重都呈现急速上升的趋势,这显然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电视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既是文化的表现,也以文化为表现对象,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电视剧艺术的性质与特征。因此我们可以从审美文化类型上来理解与分析电视剧的类型.并探讨在三种审美文化博弈格局下电视剧艺术的价值定位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3.
VR视频“沉浸式传播”的视觉体验与文化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楠 《传媒》2016,(10):75-77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让人类叙事实现了视觉转向,并进一步强化了视觉文化的中心地位。VR视频作为一项新的视觉产品,是对客观现实世界视觉体验的颠覆,它所营造的沉浸式体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沉浸式传播。在关注这种技术与新传播形式的同时,更应思考到其背后诸如知觉的人工化、在场的孤独、视觉感知的依赖等文化隐喻,警惕其带给人的精神异化。  相似文献   

14.
高寒冰 《出版广角》2015,(14):124-125
美学是艺术自身价值的体现,是近代西方美术史重要的理论依据.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是以知觉层面的视知觉理论为内容撰写的一部美学力作,开创性地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艺术感知中.书中提出艺术表现审美新境界、新价值,明确了视知觉形式动力在知觉层面把形式和情感统一起来这一特征,丰富了美学审美标准,为品评现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孙立 《东南传播》2012,(1):83-84
现在,在视觉已经占有"霸权"的时代,对网络空间的视觉样式研究显得迫切和必要。笔者将以四大网络社区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其空间视觉样式;进而对这类网络空间视觉样式进行理论深入探析,以期挖掘其视觉样式背后的现实根源和理论依据,希望对正在不断出现的新的网络社区空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艺术     
平面广告设计ACSE模式是针对平面广告媒体的信息传播特点,以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该设计模式主张围绕视觉形式动力对图形、文字、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及其组合进行设计,强调吸引受众注意(Attention),并引向广告内容(Content),集中表现广告主题(Subject),充分发挥元素效益(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7.
能向群 《出版经济》2005,(10):32-35
当代传播文化,正在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这便是"视觉文化",或称"图像文化".视觉活动已成为主导社会生活的现存模式,视觉形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兴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8.
面对具有构建后现代特征的视觉文化语境,纷繁多样又跨领域的电影理论纷纷浮出水面,多元理论在令人感到兴奋的同时也可能意味着支离破碎的危险,对如此状况,不如回归到逻辑的起点,从电影本体出发,再次追问"电影是什么"这一命题。随着时代变迁和技术发展,电影影像本体自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在视觉文化的参照下重新审视电影本体问题是十分必要的。电影影像作为视觉画面不仅是合目的的运动画面,更与视知觉和影像叙事有着密切关系,也正是这些互动关系让电影画面产生了运动。同时,影像本体的转变与视觉文化语境的互文必然也会影响电影影像运作范式和观众接受习惯。  相似文献   

19.
肌理作为一种艺术表现语言,被广泛应用在现代书籍设计中,它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触觉器官,给观赏者带来富含人文情怀的视觉感受和多样的视觉品味.设计师在利用肌理进行创作时,彰显了材料自身的质感,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强化了读者的视知觉感受,增加了书籍的艺术美,设计的艺术意味因此得以扩展.  相似文献   

20.
以强大的世俗力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视觉文化,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更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对于视觉文化广泛传播带来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波德里亚称之为"超美学".视觉文化转向蕴含的新感性的支点与视觉性的新奇引起了大众经验的重构,同时审美性的低限与技术性的歧路也预示了一种隐忧;现代电子图像传媒具有启蒙性拓展与权力性隐蔽的双重属性,而景观电影在凸显视觉性的同时带来了意义场虚设的实效.我们越来越受制于以形象来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在形象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中,景象或景观取得了主导地位,视觉文化的基本样式明显具有转向景观的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