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14日 晴 7月11日,季羡林先生静静地走了。看着案头的《真话能走多远》、《忆往述怀》、《季羡林生命沉思录》等几部先生的著作,内心瞬间涌上了难以诉说的平静。对于季老的著作,我想我穷尽一生恐怕都难以读完。季老的著作要慢慢读,但季老的名字,我会永远刻于心间。  相似文献   

2.
他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还是朴厚,像他这样的难于找到第二位。——张中行  相似文献   

3.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我读过先生的《追忆似水流年》一书后,了解到先生的性格除了坚韧,也有柔情的一面,并从中感知到了他的真情追忆。这本《追忆似水流年》,所选皆为季羡林先生关于读人与读书的散文。全书共分两辑:"数风流人物"、"读书破万卷"。深浅不一的追忆中,清晰再现了那些逝去年代的人和事——衣钵相传,恩德  相似文献   

4.
<正>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他清华毕业,北大执教,一生与这两座高等学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读过先生的《此情可待成追忆》一书后,了解到先生有深厚的清华缘与北大情。这本《此情可待成追忆》,所选既有季羡林先生耄耋之年对清华的怀旧之文,也有在北大几十年的赤子之心与殷殷深情。其中有深情回忆、有客观评价、有热情赞扬,还有以日记形式,记录的自己在这两座学府中的人生印迹。书中文字再现了季先生青年时期的清华教育氛围,对清华园的真切描述,是季先生"最具体的生命痕迹的记录"。而对北大的回忆性散文,以及赞美北大的杂文、随笔、序跋等评价性文章,笔触所及,无不体现季先生  相似文献   

5.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中国现代学术奠基人”,尤以《人间词话》蜚声中外学界。然而,学术愈益精湛,政治上愈发保守。令人极难想像的是,他竟于五十岁的学术盛年,猝然投湖自尽,从而演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悲剧,也是一桩迷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昆明湖水深处。王国维中等文化程度,没什么学位,不是硕士,也不是博士,更不是博士后,为什么他能够在二十世纪初一百年之前,建筑起一座又一座的学术里程碑,一座又一座辉煌的学术殿堂?关键在于他把握了学术的灵魂是境界。这样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自我评价竟然是:“智力不足…  相似文献   

6.
季羡林先生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家庄,6岁时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始入私塾读书,1年后转入济南一师附小念书,后又转入新育小学插入高一. 季羡林10岁开始学习英文,高中开始学习德文.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为德文.大学期间,因成绩优秀,曾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1935年9月,季羡林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哥廷根大学留学,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巴利文,选修英国语言学和斯拉夫语言学,并加学南斯拉夫文.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他在论文答辩和英文、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考试中获得4个“优”,被授予博士学位.1945年,季羡林转道瑞士回国,于1946年5月抵达上海.  相似文献   

7.
从敦煌学的发展来看,八十年代初,正是中国学术界振奋精神,振兴敦煌学事业的发展阶段.季羡林先生等老一辈学者为之呼吁,为之奋斗,终于在1983年成立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而季羡林先生作为学贯东西的专家,当之无愧地被大家推举为会长.那以后,中国的敦煌学就在以季老为首的广大学者不懈努力下发展了起来.  相似文献   

8.
学年伊始,德胜校区全体师生浸润在浓浓的国学周活动氛围里。
  我们立足学情,依托课内教材开展此次国学周活动。在国学周期间,六年级语文学科恰好学到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因此,我们决定以教材为依托,开展“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做讲孝懂礼的毕业生”主题活动,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和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把国学中的经典理念落实在日常行为中。  相似文献   

9.
徐静 《学习之友》2010,(2):46-48
2009年1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的故居在广州中山大学修复开放。  相似文献   

10.
黄侃即是我国近代著名语言文学家、又是辛亥革命先驱者之一。他对经学、哲学的研究极深,造诣很高,其学术成就远绍汉、唐,近承乾、嘉,而又有所创造。在文学、音韵、训诂各方面蔚成一家言,时与章太炎、刘师培齐名,被称为“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11.
献身甘作万矢的 ,著论求为百世师。誓起民权移旧俗 ,更研哲理牖新知。十年以后当思我 ,举国犹狂欲语谁 ?世界无穷愿无尽 ,海天寥廓立多时。———梁启超梁启超自号“饮冰” ,取的是庄子内热饮冰之意。他一生“多变” :由改良而倾向革命 ,复又回归改良 ,由拥袁 (世凯 )而后反袁 ,由投段(祺瑞 )而离段。用他自己的话说 ,是“不惜今日之我与昨天之我斗争”。他的多变 ,常被人指斥“心无定见” ,甚至有人骂他是反复无常的小人。终其一生来看 ,梁氏实际是始终紧随时代与时俱进的。他一生“多变” ,他的爱国之情 ,新民之志 ,变革之心没变。他以其…  相似文献   

12.
1907年,刘师培携母带妻,与同盟会会员苏曼殊一起东渡日本。章太炎得知消息后手舞足蹈,哈哈大笑,说:“申叔(刘师培的字)来了,吾道不孤矣!”汪精卫问:“申叔是何人,使你如此欣喜?”章太炎说:“你不知道。此人是真正的绝世之才,国学界的凤凰,  相似文献   

13.
陈勇 《教育》2012,(9):58-59
他一生写了1700多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很大的影响;他一生以教育为业。五代弟子,冠盖云集,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门下;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是他的侄子,幼年时亦受其教,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功底;中国学术界尊其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  相似文献   

14.
在北京大学的校园里曾发生过一个故事。金秋时节,满怀自豪与兴奋之情的天之骄子云集燕园。一个扛着行李的外地新生,看见走来一位穿旧式中山装的守门人模样的老头,就请他帮忙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人爽快地答应了。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他吧,换了人他该找不着了。”近一个小时过去了,那个学生回来,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看守。谢过老人,两人分别。几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生惊讶地发现,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头,竟是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大名鼎鼎的季羡林教授!  相似文献   

15.
2009年07月11日,季羡林先生在北京301医院因突发心脏病病逝。他的两篇散文《怀念母亲》《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如同两朵娇艳的鲜花在我们的心中永远开放着。他高尚的爱国情怀和他崇尚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好境界永远指引着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今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科,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广东、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  相似文献   

17.
陈欢 《考试》2012,(12):6-15
2012年9月29日,一代国学大师南怀瑾与世长辞。我们在扼腕缅怀的同时,更应沿着他的路,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本篇摘选了练性乾先生《我读南怀瑾》一书中关于南老少年成长和求学时期的部分内容,让读者能看到南老年少时的经历。同时摘录了南老对教育、读书、学习的看法,以飨读者。逝者长已矣,生者当勉励!  相似文献   

18.
<正>国学大师章太炎堪称一代名士,他学问渊博、性情怪异,常有非常之举,因而一生留下了数不清的逸闻趣事。章太炎的名声很大,常有慕名者前来听其讲学,但大多失望而归。原因是章太炎口齿不清,讲话漫无层次。"九一八"事变后,章太炎应邀赴北平演讲。由于他满口杭州土话,听众难以领会,最后只好由学生钱玄同、马裕藻担任"翻译"。生活中的章太炎没什么情趣,甚至不懂欣赏自然之美。有人邀他游山,他说不知道山为何物。但有时他又表现得很有情调。1912年,章太炎准备  相似文献   

19.
国学大师张毕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张毕来先生一生的活动和业绩来看,他是新文学史的开山者,红学研究的创新者,文学教材的缔造者,教书育人的躬行者。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国学大师。  相似文献   

20.
钱穆先生是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学识渊博,贯通古今,被誉为通儒之学。在治学中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毕生探寻国家和民族文化永久演进的生命力,是一位真诚的爱国者。在学术研究领域,亦多有创见,为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