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9世纪以来,由于向东扩张的需要,西方建立了一整套宣扬“西优东劣”的东方学知识,十字军东征研究也深受此说影响。在此背景下,论证西方殖民东方合法的“法兰克-叙利亚社会”模式被构建出来,塑造了一个在西欧封建制度下,殖民者与被殖民地居民和谐共生的美好社会。二战后,由于殖民主义理论本身遭到解构,该模式也渐受质疑和批判。不过,对该模式的批判,更多源自西方学术界内部,并未跳出殖民主义和传统东方学的话语体系,因而只是程度上的修正,不是理论上的重构,这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
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中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个概念。一、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概念理解东方是指亚洲国家,西方则指西欧的资本主义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是指工业革命后,东  相似文献   

3.
1946年8月建立的北京大学东方语文学系是国内高校第一家建制化的东方学专业系所。该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北京大学长期以来的东方学图书资料建设。在1917—1946年间,北大学者关注东方学图书,采用零散购买、赠送、交换或长期借取的方式,逐渐积累。建系之后到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之时,该系通过购买陈寅恪的一批珍稀东方学藏书、委托学者从海外代购、师觉月等外国学者批量赠书、国内学者的小额赠送,以及国立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合并带来的图书等资料,有效扩展和丰富了东方学图书资料的馆藏,并建立了专门的图书室,有力支持了学科建设。这些经历显示了北大学人对东方学建设的持久心愿和对学科发展的卓绝努力。回顾这些东方学图书的流散和积累,挖掘其背后的“书人共生”的故事,尤其是梳理图书的“活的生命”历程,可以为理解中国早期东方学的艰难发展历程,提供学科史新的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4.
2013年3月23日,上海市东方学者联谊会成立人会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举行,300多位东方学者有了自己的“家”。据了解,联谊会的成立目的是搭建东方学者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为上海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敦煌学”一词,一般都认为是陈寅恪于1930年首先提出的,后来发现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于1925年使用“敦煌学”的材料。从敦煌学的发展、影响、实际效果和“敦煌学”一词的术语化过程来看,说陈寅恪是“敦煌学”的首创者是没有问题的。需要正视的是,在陈寅恪之前,石滨纯太郎已经使用了“敦煌学”一词。因而有必要探讨敦煌学出现的背景,即当时国际学术的潮流是东方学,而东方学又是在西方对东方的侵略或占领下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具有殖民主义的成分。虽然东方学是殖民主义的产物,敦煌学也是在西方殖民背景下提出的,但不能因为提出的背景而否认其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不能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思想、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东方学等同。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东方社会发展的理论。  相似文献   

7.
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学》是后殖民主义研究的一部巨作。自《东方学》出版至今有诸多解读,笔者拟从萨义德对"东方学"理解,他本人对东方主义的看法和价值判断以及西方视野下的东方这三个层面,并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来对《东方学》做深一步的解读。在思考西方人眼中"东方"的同时也进行东方自身的反省。  相似文献   

8.
东方学在西方、中国的发展各有其渊源、成就和局限。西方的东方学研究起步早、历时久、态度严谨、方法科学、成果丰富,为当下中国的东方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但对其局限特别是'东方主义'话语应进行批判性反思。中国的东方学具备深厚的研究基础,但在'东方'东方学'等本体概念的理解方面还有不小的分歧,应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实现...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将后现代主义理论运用于对东西方关系的解释,将西方的东方学的实质归结为东方主义,其核心理念是西方中心论。作为西方关于东方的话语系统,东方主义是一种以西方为中心的权力认识论,是西方试图控制东方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中浸透着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和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其宗旨是为西方对东方的殖民扩张和控制进行合理性论证。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19,(5):19-26
当萨义德在《东方学》中提出"东方"是作为一个被界定的概念、而不是作为一个被虚构的名词的时候,他实际上采用了一种元史学意义的、文本分析性的思维方式,将"东方学"作为一种带有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的研究思维方式来定义。在萨义德所说的"东方学"历史观中,欧洲人倾向于将东方的历史作为浪漫主义想象文本进行构建,虽然不在任何层面上认为或者承认东方高于西方,却可以通过解剖的形式从东方的历史中提取出"古老的有效成分",作为针对近现代欧洲社会病态状况的对症良药。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传统的史学记载、研究和运用的思维中,同样存在一种"崇古"的历史观,中国的史学文本在构建历史文化形象的时候,同样具有一种将历史浪漫化、文学化的倾向,并且采用"厚古薄今"的方式,以历史文本作为当下社会病症的解药,但这种历史观下形成的东方形象与"东方学"视域下的东方形象有所不同。通过对比欧洲的"东方学"与中国的"崇古"这两种近似又不同的历史观,可以看出这两种历史观分别如何构建东方的历史文化形象,并且最终形成怎样的"历史的东方"的差异,以及隐藏在这些差异背后深刻的文化历史观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漫画说明: 图①:15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很多人沉溺于“寻金热”中,渴望开辟一条前往东方的新航路。随着新航路开辟的成功,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开始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打破了各大洲彼此隔绝的状态。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科学的,它突破了历史发展的“单线论”,提出了人类社会“一元多线”的发展观,表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和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都是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反映。这一设想之所以是科学的,是因为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了唯物史观,坚持了世界历史原则和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4.
匈牙利著名东方学家和语言学家范贝里穿越中亚大陆,探访土库曼部落、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以亲身经历著有《中亚纪行》,因此闻名欧洲乃至全世界。他的著作中的“东方”“中亚”“伊斯兰世界”形象,具有明显的欧洲人的特点和跨文化认识的局限。他终生所从事的“东方学”研究,其实质具有强烈的“东方主义”。范贝里在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的英俄中亚争霸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他的著述和公共活动影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并且,有文献证明他与英国政府情报机构保持了特殊关系。他在这一时期的“东方外交”中扮演了特殊角色。  相似文献   

15.
东方学经历了演变过程,其发展上与东方各国的觉醒和发展同步。今天的东方指亚洲和非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东方这一观念最终形成。东方学在二战前,得益于西方诸国的学术研究。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西方各国东方研究逐渐举步不前,东方学已经到了必须变革的学术史关头。这主要表现在研究方法、研究范围、研究队伍和语言媒介这四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须采用比较的视角,尤其须重视平行比较。在研究范围上,应关注东方各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研究队伍上,东方各国学者的比重在增加。在语言媒介上,东方语言撰写的著述逐渐增多。对中国学人而言,日本研究具有特殊性。中国的崛起为中国学术之发展造成了机遇,也为中国的东方学之发展造成了机遇。  相似文献   

16.
萨义德认为西方的东方学设定了西方先进与东方贫弱的对比模式以及神秘、肉欲、感性、落后的东方特征,因此他把这样的研究命名为"东方主义"。萨义德在《东方学》中论证西方对东方的误读是殖民话语体系的构建,其目的是要与统治权力共谋。但是他对待东方学研究的态度过于激进以至于产生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将该学科描述整体误读为扭曲东方真实面貌、固化东方人刻板印象的内容。正因为萨义德后殖民批评的犀利与对待巴勒斯坦建国问题的激进,人们把他的理论拓展到一切边缘与中心的对立思考中。但是他的政治立场只关于中东民族矛盾中的巴勒斯坦问题,而不是要进行反帝国主义斗争。《东方学》中的"东方"是指伊斯兰世界,并不是当今文化批评中所理解的整个东方。萨义德著书立说去梳理西方的东方主义误读,而自己在论述"共谋"问题时就存在误读,也引发了人们在运用后殖民理论时对他的误读。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著名学者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撰写的《远东东方学历史概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远东东方学正式得到俄罗斯学术界公认。其重要学术贡献之一是将在华俄侨东方学纳入远东东方学学术研究视野之内。这是А.А.西萨穆特迪诺夫教授的一项学术创举,充分肯定了在华俄侨东方学家在远东东方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但该著作在阐述在华俄侨东方学的理论体系上仍存在一定缺憾。  相似文献   

18.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马克思恩格斯所曾经设想过的西欧率先取得胜利,而是在落后的东方国家、即在帝国主义统治较薄弱的环节首先爆发并获得成功。作为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的中国,更是一反社会历史演进的“常规”,一举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上径直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而避免了充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然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相似文献   

19.
西欧启蒙思想家的中国文化观探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以“理性主义时代”而著称的17、18世纪,西欧启蒙思想家抨击中世纪的神学教条,倡导建立一个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顺应自然“天道,”重视伦理道德,显然与西欧启蒙思想家的理想具有诸多吻合。由此,东方儒家文化成为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养料的一个宝贵源泉,亚欧大陆东西两端的文化交流为近代欧洲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希尔顿的作品《消失的地平线》将香格里拉这一“天堂”和“乌托邦”的代名词引进西方人的词汇和意识中,并对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力图通过运用后殖民理论的东方学视角,通过对小说中异域形象的建构进行解读,探究潜伏的东方主义如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现在文本中,从而揭示西方长久以来的东方主义情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