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宴饮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描写君臣上下、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觥筹交错、宴饮欢聚,表现贵族的威仪礼节,体现宗族和睦友好,有利于周王室进一步维护自己的统治。通过对宴饮诗中所表现的内容、气氛和宾主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周代礼乐社会的兴衰变迁。  相似文献   

2.
《诗经》向人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的广阔画面,其中不乏有关女性生活的内容。从这些原汁原味的记载中,可以发掘周代各个阶层女性社会、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会对女性美的界定及其所反映出的不同流派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诗经》所写的周代,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虽一夫一妻制已基本形成,但多婚或群婚的残余形态尚存;宗法礼教虽正逐步渗透到婚姻生活中去,但尚未形成主导力量.由于地域的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当时的婚俗呈现十分复杂的情况.周代业已进入宗法社会,落后的渔农经济需要劳动力开发,以家族为主体的社会集群也需要人丁来壮大,孝敬长辈、奉祀祖先、延续后代.实已成为没有宗教的“教条”,这些都与当时的婚俗密切相关.有关《诗经》与周代婚俗之关系,笔者尚没有读到这方面的文章.本文试图通过对《诗经》的抉微发隐,来阐释《诗经》所反映的周代婚俗.  相似文献   

4.
《诗经》中,婚恋诗所占的篇幅颇丰,它们充分展现了先民们的婚约缔结过程:在《诗经》的时代,周礼所规定的婚姻“六礼”就已通行于贵族及平民阶层,但婚姻仪式又因社会阶级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周代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以一夫一妻为标志的聘娶婚外,还有一夫多妻的媵妾婚、亡夫亲属收娶寡妇的收继婚和野合而婚;与此同时,《诗经》中又不乏弃妇诗,从这些诗篇出发可以分析先民婚姻的事实终结的部分原因,从而窥测整个周代婚姻形态的大端。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看周代祭天礼仪姜楠祭礼向被列为五礼(吉、嘉、宾、军、凶)之冠,因为,就国家而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见《左传.成公十三年》),祭礼关乎国家的政治、文化制度;就个人而言,“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见《礼记.祭统》),祭...  相似文献   

6.
韦丹 《华章》2012,(25)
《诗经》中的作品展现了周代人们丰富多彩的婚恋生活,其恋爱形态包括:幽期密约、增定情物、邂逅相遇、执着求爱、单相思、相思相念;婚姻形态包括:私合、正娶、私成明娶、抢占等.这表明《诗经》时代人们的婚恋都正逐渐从原始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7.
成书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诗经》,举凡天文、地理、草木、虫鱼、祭祀、仪礼、器物、饮食、车马、服饰等等,都有涉及。其中有关服饰的描绘,即有96处之多。这无疑为我们研究有周一代的服饰制度,提供了真实可信的文字史料。1 中国的服饰制度究竟确立于何时?古文献中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下治”(《周易·系辞下》)的说法,认为黄帝始制衣裳,垂示天下,从此有了上下尊卑贵贱的等级。这种说法流行了几千年,似乎已成定论,但实际上并不足信。因为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相当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尽管考古发掘证明这时的纺织技术已有相当水平,但当时的社会毕竟尚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既无  相似文献   

8.
《诗经》农事诗研究历来为《诗经》研究重点,学者对农事诗定义与篇目众说纷纭,各成一家。农事诗研究以五四为界,五四前农事研究以训释义理为主,五四后多以整体目光看待农事诗。论文试图梳理历来农事诗研究的成果,以期找到更好的研究农事诗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中的两性审美看周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言:“天地姻蕴,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充分肯定了男女两性之爱在人类起源上的重要意义。两性审美与人类文明同步发生。《诗经》305篇,以两性审美作题材的近100篇,占近1/3。朱熹以为《诗经》的诗是“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者也”,”表明《诗经村代两性审美不再停留于感官愉悦和表层意义的满足,而已融入一定的文化氛围.更多地体现精神情感的需要。本文意在籍《诗经冲的两性审美诗,考察这一时代妇女的社会地位。《诗经州代是父权制最终战胜母权制,女子社会地位逐渐堕落的时代。但毕竟有周至春秋去古未远,殷商时…  相似文献   

10.
后稷,本是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培育良种、教人稼墙的农业生产能手,后人景仰他的神异天才和业绩而尊之为神.但周人却把自己的发展史追溯到后稷那里,以之为祖先,并为他的出世、一主编织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周部旗对农业的看重于此可见一斑。周族以农业为本,而农业的迅速发展也推动了周族的繁荣强盛.从传说中后稷经营有命起,以后不断迁徒,如公刘迁幽、古公父迁周原等等,除了为躲避周围部族的袭击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发展农业,以利本部族的繁荣和富强.正因为农业生产活动在当时占有特殊重要的位三,《诗经》才收集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农事诗的教学开始于对其内涵的明确,经于对其特点的总结,落脚于对其任务群的设计。因此,在基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编排的前提下,文章以《诗经·周南·芣苢》和杨万里的《插秧歌》两首农事诗为例,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诗经》的雅、颂篇中农事诗的剖析,可以看出这些上古神话和发育不完全的史诗折射出啄始初民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和拜土意识,这些诗歌是农事诗,也是宗教祭祀诗。  相似文献   

13.
《诗经》多侧面地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周代重农,为保证基本生存、生活,人们通过祭祀活动来表达丰年的愿望,猪牛羊等祭品为畜牧的发展创造了契机。畜牧和农耕相互补充、互相完善,展示了周代社会文明的面貌。  相似文献   

14.
《诗经》爱情诗中女性对待爱情婚姻的态度既是主动积极的,也是被动消极的。她们既自主大胆地追求幸福,享受爱情,却又在追求爱情与婚姻的历程中,因遭受到来自礼教的、社会的、男性的压制与阻挠,而难以摆脱被遗弃、被伤害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诗经》祭祀诗与周代贵族政治思想雒三桂一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超自然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对象、时刻和目的有各种各样,祭祀占据着远古人类大部分的精神生活。进入阶...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诗经》中的典型弃妇诗《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的分析,可以了解周代"匪媒不得""六礼""出妻"等婚姻习俗、礼仪和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17.
《诗经》作为文化元典,渗透着中国先秦时代民众的宗法意识、宗教意识、哲理意识和政治上的大一统观念.本文试将上述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加以辨析,从而考察其对中国历代社会观念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诗经》燕饮诗动态地再现了周代燕礼的十二个仪节,表达了燕礼的目的,对燕礼的其他一些情况也有所反映。燕饮诗再现了燕礼的基本面貌,其中大部分内容与《仪礼》相合,而有些则是《仪礼》无文而独见于燕饮诗的,这无疑是对《仪礼》的有益补充。因此,应该充分肯定《诗经》燕饮诗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诗经》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现在君臣、夫妻、父子、兄弟和朋友关系中。这些道德关系是儒家伦理学说的滥觞,体现了周人最初的道德评判。  相似文献   

20.
文学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个方面,不仅能够真实地再现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能够折射出社会的审美需求。因此,对文学作品的全方位解读,就应不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而应深入到社会的层面。要透过文学的表象,揭示其深刻的社会内涵。《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文学和历史,我们应该能够从中窥见当时社会的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