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4期孟宪果老师的《一个命题,两种观点》一文,笔者认为“被除数就是分子”的命题不正确,笔者赞同文中的第二种观点,即“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首先,孟老师文中的“当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时,要用除数作分母,被除数作分子。可见被除数就是分数的分子”推理不妥。这里的“作”,讲的是用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方法,是“作为、当作”的意思,而不能当“是”讲。其次,“相当于”和“是”对联系的两种事物有不同的要求。“相当于”表示连接的两种事物在数量、形状、价值上差不多、配得上。“是”连接的两种事物必须具有同一…  相似文献   

2.
设计意图:这节课是学生和分数第一次正式见面。分数无论是在书写形式上还是在表示的意义方面,都和整数有着很大的不同,整数是单位“1”的叠加,而分数是单位“1”的平均分。但是,这两类数在计数单位上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3.
钱晓丹  顾英 《小学数学教育》2023,(Z2):53-56+142
<正>“分数的意义”是数与代数领域的重点内容之一。苏教版教材在三年级分两次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其中,第一次侧重引导学生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第二次侧重引导学生把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用分数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基于上述知识经验,抽象出分数的基本意义,并认识分数单位。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  相似文献   

4.
董美荣 《现代教育科学》2012,(2):133-134,95
"用字母表示数"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06~107页的数学内容。这节课主要通过两个例题和一个自学知识点来教授用字母表示数,及字母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不方便表示的数字。两个例题分别是:1.每个三角形要用三根小棒摆,无数个三角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呢?学生学会用字母来表示。2.学校美术组、书法组、舞蹈组、合唱组的人数不同,学会用字母表示不同的人数。自学知识点是:学习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通过这些和课后的习题希望学生能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及计算公式,能认识到字母在数学及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一、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中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求平均数》一课中 ,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一个导入铺垫环节 :教师用小黑板出示上学期中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 ,请大家当裁判员 ,公正地判断出哪组成绩最好 ,想好后请用手势表示出成绩最好的一组。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议论纷纷。教师分别请持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肯定他们回答的同时 ,教师指出 :“到底哪一组成绩最好呢 ?现在老师也不能马上给你们答案 ,需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这时学生都饶…  相似文献   

6.
[经典环节重现]每当看到《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个课题,老师们就会条件反射似的想到一个经典环节:21的得出。许多名师在上这节课时,都会在“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半”之类的环节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想一想,这半个苹果可以怎么表示?”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交流,会产生许多的思维火花: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画一个苹果,把它平均分成两半,其中的一半画上斜线;有的用文字“一半”来表示;有的则用分数12、12来表示……学生在表示平均分的过程中,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创造性地设计出了许多表示方法。在将近四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终于知道,…  相似文献   

7.
郭凤侠 《山东教育》2014,(10):20-20
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的老师都知道,用中国手语表示“不对”“不好”“坏”等意思时,都要用到小手指。因此,当学生做错了题目或违反了纪律时,大多数老师可能和我一样习惯使用这个手势来提示他们犯了错误,却忽略了学生内心的感受。有一次,我就因使用这个手势而遭遇了尴尬。  相似文献   

8.
一个分数的分子缩小几倍等于这个分数的分母()几倍。 [说明] 多次看到四年级在“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之后,把这样的测验题给学生做,并且教师所给的答案是:“分母也同时缩小几倍”。这个答案无疑是错的。错误原因是因为它混淆了“一个式子变形后值不变”与“两式相等”这样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张爱红 《初中生》2007,(5):31-31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可以用语言,还可以用手势来表达我们的思想情感,传递信息。如“挥挥手”表示“再见”,“点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不同意”。这些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中国和英美国家是相同的,但也有不少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含义在中外是不同的。你能说出下面几种手势在英美国家分别表达什么含义吗?  相似文献   

10.
<正>分数既可以表示一种关系,即“率”,也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即“量”,如何让学生在初识分数时就能产生“分数有两种意义”的意识?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可做以下教学设计。一、借助“1/2”,初步感知分数的“量”和“率”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研讨活动中,大家围绕研究课“分数的意义”中的几个数学活动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行了探讨。现对课中的三个关键性活动作一介绍,和大家一起分享。活动一:自选材料表示分数活动材料:学生任意选择一种或两种材料表示分数。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数学活动,使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经验有所了解,从而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同时,也需要考虑生成新的、有价值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材料。过程实录:活动要求:请你任选一种材料,用分、折、画或涂的方法表示出一些分数。学生自主活动后小组交流:说说表示的是什么分数?是怎…  相似文献   

12.
一、分数的意义 1.教材分析: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解了以一个物体为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分数。本单元对分数意义的理解重点放在用单位“1”表示一些物体,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同时理解同一个分数可以表示不同的具体量。也要理解同一具体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分数。  相似文献   

13.
《新作文》2002,(Z3)
【构思】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疑问层出不穷,答案丰富多彩,并以冰融化后是水,也可以是“春”为例,后面的答案突破常规,更有创意。然后作者从认识论的高度进行透彻的理性分析,论述了答案不同的原因。呼吁人们要大胆求异,勇于创新。文章内容深刻透彻,推理有独到之处。在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上,疑问总是层出不穷的。小时候的我,最先接触的书籍便是《十万个为什么?》。那是不是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呢?不,绝对不是这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许多问题都有着几个不一样的答案。前段日子,我曾经看到过一幅漫画,名叫“谁对?谁错…  相似文献   

14.
最近听了两节“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同课异构”课。这两节课都创设了不同形式的活动,如猜球游戏、摸球游戏、扑克牌中的可能性,以及按给出的可能性大小来设计‘摸球游戏,落实屁性目标,即让学生“存具体的情境中.联系分数的意义.掌握用分数表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方法”上都比较到位.但仔细品味,值得同味的地方少了点。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关于如何处理学生上课“插嘴”现象的集体教研活动中,王老师说“:有的班学生的习惯很不好,今天我上数学课,题目刚刚出示,就有学生不经举手马上说出答案,总是打断我的教学思路。”李老师深有同感“:有的同学回答错了,其他同学就迫不及待地想发表不同见解,不举手发言,课堂纪律一团糟。”其他老师还举了下面两个例子:例一:一次,一位青年教师给学生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当讲到“乌鸦把石头放进瓶子里,水渐渐升高,乌鸦喝着水”时,一学生迫不及待地说道“:可以用吸管喝水,我们平时喝饮料都用吸管的。”“那时有吸管吗?”那位老师没好气地…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新授课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好课的开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1.铺垫。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由旧知识逐步引出新知识。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及“商不变的性质”进行过渡.教学时可这样设计开头: ①把下列除法算式用分数表示:3÷5 15÷165÷3 16÷15 这组题目的是复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除可用分数形式来表示: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商相当于分数值,除  相似文献   

17.
下面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求平均数》的两次教学,谈谈操作材料的选择。 第一次试教:借助小方块操作 三年级第一小组的男生、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相似文献   

18.
good、nice、fine和w ell都能表示“好”,然而它们的用法却不一样。good表示“好的;良好的”的意思,用来修饰人或物。修饰人时,指某人的道德品质好,为人诚实;修饰物时,指某物的质量上乘,优良。如Be a good pupil.(做一个好学生,即做一个诚实的学生)。good也常用来表示“有益的”,如W atching TV toom uch isn’t good for your health.(过多地收看电视对身体不益)。另外,good还表示“充分的;十足的;令人满意的”。例如:M om will have a good rest.妈妈要好好地休息一下。nice表示“美好的”,通常强调某人、某物的外观美好,给人一种美好的…  相似文献   

19.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学生第一次正式认识小数,除北师大版外,其他教材均将其编排在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分数"之后学习。对于这样一节新概念的起始课,教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导入?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关于本节课的设计类文章,发现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分成两类:现实生活情境导入和数学内部知识导入。一、现实生活情境导入小数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特别是价签上的小数。从  相似文献   

20.
有一堂这样的“分数乘以分数”的新授课:教师先出示例题和图1: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1/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3/5小时耕地多少公顷?”学生读题以后,教师问:“这道例题要我们求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出:我们用这个图形来表示1公顷,阴影部分表示1/2公顷。随即,教师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