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一所小学规定:该校4300多名学生每周一到周四都不用背书包回家,书包统一留在班级保管。据了解,学校这一做法的初衷是想从“作业改革”上来探讨学生的“减负增效”。据校长说“,不背书包”是学校一次教学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减负”问题,确实有必要好好探讨。从作业改革的角度来考虑“减负”问题,也算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学生“不背书包”,不等于教师不布置作业,而是要布置有实效的作业,提高作业的效率。学生的“包袱”问题,绝不仅仅是“背不背书包”这么简单。既是学生,总得背个书包才像样,才像个读书人的样子。但是,小小年纪却又背个格…  相似文献   

2.
“老师,《趵突泉》一文我背完了!”“老师,我也背完了!”刚跨进教室,几个学生便叽叽喳喳地把这个“喜讯”送给我。童音里洋溢着激动和兴奋。这些学生怎么啦?昨天刚教完的课文今天就……以前不过三天、五天绝对是背不了的呀!难道上学期一直折腾我的背书难的问题,在新学期悄悄地解决了?不可能,肯定是因为刚开学,同学们心里还有着一点新鲜和兴奋,还有着一丝热情和一股冲劲。“老师,我可以往后背吗?”突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往后背?我有点想笑的感  相似文献   

3.
要学好《有余数的除法》,必须熟记乘法口诀。教学前,拿出一定时间要学生背口诀很有必要。不但要会“按顺序背”,“任意指定背”,还要会“固定数字拐弯背”。比方见到“3”,要能背出一三、二三、三三、三四,……等口诀。“拐弯背”对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很有作用,应使学生人人熟练。另外,还可安排点填空习题,如()×5<16、6×()<41等,这是过渡到有余数除法法  相似文献   

4.
变“背”为“说”──谈低年级说话能力的训练对于低年级学生,“背”和“说”(复述)都是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但要求学生用自己语言复述课文时,学生大多是将课文背诵一遍,这是学生“说”的一大弊病。变“背”为“说”的几种方法:1.示范低年级学生不易接受抽...  相似文献   

5.
常听到有学生跑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的语文作业是什么?”A老师说:“预习下一课,读课文三遍。”B老师说:“把今天的字词抄三遍。”C老师说:“把刚学完的一课的《同步训练》做完。”读课文的,多半学生不会去做,这和没作业差不多;单纯的字词抄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步训练》会做完,但多数同学会抄答案。布置语文作业,还得巧妙设计,既要让学生愿做,还得让学生有收获。一、每早一诗学生人手一本《课外古诗词必背》,如果不布置背诵,没有人自学,这本书一定被束之高阁。每天早上,课代表把今天要背的诗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一到校就背诗,背过…  相似文献   

6.
难忘的一课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六(1)班的学生们一个个流利地背诵着。“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望口和……和……”“怎么到你就背不下去了?”我用略带责备的口气看着这个令人头疼的学生。蔡辉涨红了脸,嘴里不停地嗫嚅着,试图接着背下去。可他慌乱的眼神已经告诉我,这次又完了。这已经是第三次了,从前天上完这篇课文到今天,已经整整两天了,后面一课《桂林山水》都讲完了,他还没有完成上一课的学习任务。“你究竟是怎么了?”我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相似文献   

7.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一定会想:语文作业有什么丰富多彩的,只不过就是“读读”、“写写”、“背背”罢了。刚走上教学工作岗位时,我也是这样给学生留作业的。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读读”、“写写”、“背背”这些常规作业形式,有些太单一,学生有时会感到枯燥乏味,作业质量不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也不大。后来,经过摸索,我发现,除了这些常规作业形式,语文作业还应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现在毕业班课程安排的都比较紧,目的是提前完成教学任务,好多留出一些时间复习。每天各科老师都给学生留下许多作业,有写的、有背的、有阅读的。晚上12点睡觉几乎成了毕业班学生正常的作息时间,学生感觉很累。“尖子生”更累,因为老师除了课堂上布置的大众化作业以外,老师还专门为“尖子生”开小灶——另外再多布置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更有甚者,在课堂纪律上对“尖子生”的要求也比普通学生严,  相似文献   

9.
一、不能要求学生背词语解释很多老师要求学生一字不落的背词义解释。当学生把“花衣裳”的“花”解释为“衣服的颜色有很多种”时,老师认为是错误的,必须写成字典里的解释“颜色杂”。这背离了教材及“大纲”的精神。语文教材不要求背词的解释,“大纲”对词语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10.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背唱歌曲,并且对各个学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背唱数目。要求学生背唱歌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累一定的歌唱曲目,通过学习音乐,让学生有能力使用歌唱的方法去自信地展示自我,用歌唱的方法去与人们沟通交流,培养乐观、自信的精神面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对小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而实际上学生积累歌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曾经对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试,请他们说出六年音乐课学过的歌曲,背唱指定的三首歌曲。70%的学生不能准确、完整背唱。每学期的歌曲测试,有一部分学生总要拿着书本唱。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老师往往教会学生“视唱”,而没有教会学生“背唱”。不能完整地背唱歌曲,意味着学生就不能很好地表现音乐情感和有表情地歌唱。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加大了文言文的背诵力度。一味的“死记硬背”不行,学文言文不搞点“死记硬背”也不行。教师应该向学生阐明“背”的意义,“背”是学会的第一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背有利于语感的形成。语感能力的提高,意味着语言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教师要教给学生“背”的方法。要读得字字响亮,  相似文献   

12.
背育课文或者课程以外的名篇佳作,常常是老师留给学生的一项重要作业,也是许多人(包括老师、父母等)乐此不疲的业余爱好。然而,由于不得要领,背育速度慢、吃苦多、效果差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人往往惟“背”是“恐”,因“背”而“悲”。怎么也过不了背诵这一关。其实,在背记文章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省时省力、事半功倍的方法,却不太为人所注意,这就是用“耳朵”背诵。 有人也许会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平时背育课文从来都是眼看口读,与耳朵有什么关系?这里,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个我和女儿用“耳朵”背诵《珍贵的教科书》一课的情况: 《…  相似文献   

13.
一、案例情景 课前情景(一):离上课还有三分钟左右,别班的同学都还在楼道嬉闹,三(2)班的学生全都开始背、读英语了。教室内偶有说话的声音“抓紧背,大家加油啊!”这是班长王小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4.
“读读背背”是小学九年制义务教材积累运用中的一个训练项目,一般安排的内容是与木组有关的一屿古诗、谚语、名言、警句、成语、对联等。老师们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一般都是采用先读后背的方法。即读准、凑通、读熟,然后再个人背、小组背、集体背。整个课堂书声琅琅,气氛热烈。不难看出,“读会”成了训练的过程,“会背”成了训练的结果。细想之,不难产生疑问。这些语句学生理解了吗?在今后的说话和作中会用吗?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业难倒中国老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木 《科技文萃》2001,(4):173-176
我是一个“痛恨”中国现行教育的父亲,有一个正在这种教育中备受折磨的女儿。 往日我从女儿嘴里听到的最多的口头禅是“吐了,我要吐了”。问怎么啦?“背到什么时候才算完哪!” 有时候,女儿也让我拿着那些语文或历史课的“标准答案”帮她背。这是一些什么“标准答案”哪,通常女儿还没背完,我已经受不了了,也想吐,还伴着万丈怒火——那真是一种生理上的厌恶。想到千千万万中学生脑子里,塞满这些不经思考只为通过考试然后便弃之如敝屣的“标准答案”,内心便生出莫名的恐惧——靠“背功”,能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一代新人吗?!  相似文献   

16.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写出的句子往往形式、内容单一,千篇一律,那么应如何有效地指导低年级学生造句呢?下面我们先来看一看于永正老师的两个教学片段:教学片段一:指导用“流利”造句。师:还记得《锄禾》这首诗吗?谁能背下来?生: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师:他背得怎么样?谁能说一说,要用上“流利”这个词。生:××同学背古诗《锄禾》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师:谁能用赞扬的语气说一说?生:××同学背得多么流利啊!师:(拿出钢笔写字,钢笔不下水)谁能用“流利”说个句子?生:于老师在纸上…  相似文献   

17.
司庆强 《教育文汇》2007,(10):39-39
“老实交待,连续两天的早读到底做什么了?” 那是几年前的一节课,检查学生背诵,连叫了4个,没一个能流利地背下来。我有些愤怒了。我又让平时最用功的学生背,结果也背得磕磕巴巴。我猛喝一声:“行了!”  相似文献   

18.
成语是中华文库的瑰宝。苏教版小语教材从一年级下学期起,几乎在每个单元的读读背背板块里,均安排了“熟记成语”的练习。但低年级学生平常的课堂交流或是写话时很少主动恰当运用成语,更有好些学生还常常在检测运用时出错,不知道该使用哪个。  相似文献   

19.
案例描述:我执教《静夜思》一诗时,刚出示课题就听见学生不约而同地背了出来,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有的还大声说“:我早就会背了。“”我很小的时候就会背了。”我马上意识到学生已熟知本课内容,看来按旧教案教学已无法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了。于是,我就果断地将预设的方案进行调整“:既然会背了,那我来考考大家‘,疑’是什么意思?”话音刚落,学生立刻把注意力集中到“疑”字上。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师把学生说的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想象一下诗人李白当时看见的…  相似文献   

20.
背诵、背诵,既要背,也要诵。背诵应该是朗读的延伸与再深入,是朗读成绩的展示。而学生在练习背诵过程中关注的是记忆,不是朗读,背诵变成了“念经”。因而,教师要提倡用正常朗读的形式进行背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又能使学生不但背下语言,还能“背”下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