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反对那种无思维价值的提问,反对那种不能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提问,反对那种浅显的无回味余地的提问;提倡有思维价值的提问,提倡诱发思维的提问,提倡激发想象的提问。这些富于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规范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发问。总而言之,新课程带来了新问点。我认为,新问点应该是激发学生情趣、诱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的问点,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下面,笔者就《将相和》一文,结合新课程的阅读教学要求,谈谈新问点的运用。《将相和》一文,以栩…  相似文献   

2.
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阅读教学中,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深入理解课文的一种有效手段,恰当运用提问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聪明人有着重大的意义。课堂提问质量大有高下,它们的分水岭就在是否启发和促进学生思维。高明的提问应有思维价值、提问要能形成思维链还要能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3.
一、精心设计提问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碎”的问题,一问一答代替了逻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单一化状态,不仅影响了对教学重点的开拓和难点的突破,还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怎么能调动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呢?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整体提问”更具有智能价值。  相似文献   

4.
陈金木 《新教师》2022,(1):41-42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学生、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而教师的提问是三者对话发起的源头.由于小学生思维还缺少独立性,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阅读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目前,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还存在着不少无效提问的现象,所提的问题没有什么思考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备...  相似文献   

5.
<正>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问题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要尽量减少提问的数量,改变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害怕提问,认为只要提问就是"问答式"的串讲串问,就是违背新课程理念。其实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的每一步都离不开问题而单独进行。课堂提问是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提问时,教师要注意时机、对象、内容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启动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捕捉提问的时机。讲究提问的形式,控制提问的“度”,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心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遗憾的是,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艺术还远远没有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大量的低效、无效提问现象。如有相当多的教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有的提问流于形式,用个别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还有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形成学生思维的虚假活跃,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学生深入的思维活动。凡此种种,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深入思考均无益处。那么,精当的问题从哪里来?  相似文献   

8.
激发思维的要素有好奇心、暗示、秩序。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从激发思维的特点出发设计问题,就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提问法的使用效果与效率。  相似文献   

9.
吉永峰 《考试周刊》2014,(74):154-154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常常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本文主要从常见的无效问题的特征,新课程教学提问应凸显探究性,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等方面阐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实现有效提问。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了数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实际状况还难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其中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地提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但是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还只是局限于课堂提问,诸如“兔子为什么跑不赢乌龟”、“一个三角形截去了一只角还有几只角”等等,人们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是认识模糊,无所适从。实施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其关键在于教师。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与时俱进,和新课程一起发展。  相似文献   

11.
要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精心导入,教师要有效提问,提问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进行形式多样的阅读训练,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才能深化阅读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课堂提问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课堂上师生之间恰当的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反馈教学情况,还可以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增强师生间情感的双向交流。在亲历课改及与实验教师的交流中,本人对物理课堂提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就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提问的功能与策略谈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孙炳芳 《考试周刊》2012,(81):82-83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根据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要求,作者通过实践活动,采用引发式提问、疏导式提问、探究式提问、追问式提问的不同方式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提出了在设置问题和提问过程中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孔秀玉提问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提问要讲究方式,有引发性提问,疏导性提问,比较性提问,概括性提问,鉴赏性提问,总结性提问等等。教学过程中,哪一环节安...  相似文献   

15.
提问——解答,是阅读教学对话的常用形式。提问,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是联系师生思想感情的钮带,是激发学生思维,培养自主、主动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要想充分发挥提问课堂师生对话的积极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必须讲究提问的策略、原则、方法和技巧。本文结合自己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提问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中离不开对学生的提问。提问就是设嚣情境把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去探讨,从而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评价课堂的教学效果,推动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石启亮 《考试周刊》2013,(23):61-61
课堂提问是新课程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师生交流的重要环节,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提问策略,提升教学实效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常常会使用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起着重要的穿针引线之功效。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完整的思维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说,思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问、不断解答、不断追问、不断明朗的过程。如何科学有效地设计提问,是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艳春 《河北教育》2007,(11):43-44
1.课堂提问要有价值 当前课堂教学提倡“自主学习”,实施的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运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育过程中注重了因材施教、开放性教学、知识与能力的结合。要求课堂上的教师是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自己探求知识,归纳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而课堂提问显得尤为重要。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能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已占重要地位,而关系到英语阅读教学的质量,最为讲究的当首推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分析能力,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提问设计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培养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作用。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时,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质量,提出问题要明确具体,要有启发性,难易适度,能为学生所理解,适合学生水平,使学生有思路可循,而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提问要有训练思维能力的价值,学生不动脑是答不下来的,但经过努力是一定能答出来的;提问对象要普遍,对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问题与问题之间,在内部联系上要相互衔接,首尾相连,层层深入;问题设计要有计划性,要在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合理设计问题,绝不能信口开河。据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正确把握,精心组织,甚至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有几种答案,对于学生这种或那种回答怎么分析、怎么引导、怎么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能力等问题,都要事先有所考虑,有所估计,有所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