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用词义在主体方面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其结果必然存在判断之别。一方面是说话者根据交际的目的而赋予的个人主观义素;另一方面不同人理解的语用意义有深有浅,存在某些方面的偏差。这两者都因个人因素的参入而使语用词义体现着强烈的主观性。语用词义的这种主观性主要体现在联想视点的、内涵视,最的和色彩视点的个人主观义素上。  相似文献   

2.
人们在理解词义时,不仅要掌握其在语言交际中所表达的基本意义,还应考虑其联想意义。词的联想意义又受到社会、时代、个人、年龄、文化、风俗、信仰等许多不限定因素的影响,这便体现为词义的不限定性。人们只有充分考虑到词义的不限定性,才能准确地理解词义。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对词义不限定性的把握也成为学生理解词义的一个主要难点。  相似文献   

3.
词的词汇意义分为理性义和色彩义。理性义是指“人们对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反映,是词义的核心”[1];色彩义“通常表现为词的附加意义,附加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评价或词的使用范围、场合以及形象特点等意义”[1],它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本文通过对词义形象色彩的定性及其语用功能的分析,旨在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词的色彩义,对言语交际、语言实践有着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和人们主观认识的进步更新,都影响着词义发展变化。词义发展变化是词汇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掌握和理解使用成语不能不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否则,  相似文献   

5.
多义词都有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中衍生出来的。 本义为什么能衍生出引申义呢?这是由词义的特性决定的。 词义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特征的反映,这种反映并不是像摄像机那样把客观现实的特征如实地拍摄下来,而是抽象概括的反映,因而词义都具有模糊性;词义的这种特性使词义富有弹性而能伸张,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拓宽词的用法,即用原本表示甲客观现实特征的词用于乙客观现实。如“口”本指人嘴,后来也指动物的嘴,容器通外面的地方也称为“口”,甚至供出入的地方,裂开的缝隙也都用“口”表示。这样,“口”就产生诸多引申义,成了多义词。  相似文献   

6.
成语语义与所有汉语词义一样,都是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这种“反映”和“主观评价”产生相应的变化,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语义的演变,这主要表现在成语理性义的演变和感情色彩义的演变两方面。人们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成语构成成分意义的变化、成语结构形式的特点以及结构形式的变化都是导致成语语义演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词语言语意义也可称为言语词义,它与语言词义相对,是客观事物现象的具体特征及其复杂联系通过语言环境因素的制约反映出来的意义。它是词语活性的表现。语境依附性,个人差异性,具体性和变异性是言语词义的基本属性。由于这些特征,使确定类别作为人们分析它的范式,阐述生成理解规律作为人们把握它的途径成为言语词义研究有别于语言词义研究的基本方式。言语研究就从词语这一级单位及其活的意义开始。  相似文献   

8.
逻辑(10gic)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词义存在着系统性,表现在人们对事物的概括与分类,体现为表层意义的不同概念和范畴;也表现在词源义和文化义的构成方面,体现为深层意义的内在联系和贯通。以"辰"字为基点所构成的字词也鲜明体现了词义的系统性,表现在许慎的说解、字词的派生、异称的关联、龙的文化寓意等方面。词义的系统性有助于人们加深对文字的认识和对词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词义的主体部分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揭示,是人们主观认识的结果.体育用品广告语中运用的词语大都是它词义的主体部分,即概念义,是词义中反映客观事物自身的那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问题。实践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实践过程就是其客观性和主体性由对立趋于统一的过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也是辩证统一的。在辩证统一关系中理解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辩证统一关系中运用主体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才能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也才能更好地认识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相似文献   

12.
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真理的客观性不是对象的客观性.从真理内容与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从真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主观思想的超越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从真理内容的主观形成过程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假说;从真理内容形成的主观根据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创造.真理不需要检验,需要检验的是人的认识.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13.
一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心理状态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活动是以客观现实为基础的,是具有客观性的。 所谓“触景生情”,是说当一个人受到外界景物的触时,便会产生内心感情的波动。“情”是客观现实,“情”是心理活动。“触景生情”形象他说明了心理活动的客观性。 然而心理活动还有主观性的一面,既同一客观现实可以引起不同人的不同心理活动。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经验多寡。阅历深浅都存有差异,每个人的个性特征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所不同。 技艺成熟的歌唱家和初上舞台的歌手,在同一纷杂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4.
尝试基于数学中模糊学这一分支中的逻辑分析框架把“忠实”或“信”定义为具有隶属渐变过程的模糊集合,以提高人们对“忠实或信”解释的客观性、实证性和摆脱其主观上的自律标准.这一模糊集合反映出人们对“忠实”或“信”认识理解在客观上是有区别程度的,这种区别程度也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对“忠实或信”的描述和理解会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15.
1.说明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答案见教材82年版第3页,83年版第4页。 2.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心理实质的基本观点。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可从“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与客观现实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心理产生虽然依赖于客观现实,但它并不是简单地、机械地反映客观现实;这种反映关系是通过人本身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和“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6.
樊伟 《教师》2011,(10):121-121
词义是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反映,它包含着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认识常常更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词义只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就是结构和意义都相对比较固定的成语,也多有词义转移的现象,试略举数例浅析。  相似文献   

17.
色彩意义是词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依附于词汇意义而存在,反映客观对象的非本质属性.它是客观存在的多种感性属性和主体的主观态度、感受以及词的使用域、来源、制造方式等诸多方面的概括反映.在言语交际中,词语的色彩意义成为一个异常活跃的语用元素.  相似文献   

18.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人们对错综复杂的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是主观对于客观的正确反映。毛主席指出:“客观现实世界的运动变化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272页)以往的一切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检验证明其正确的自然科学理论,并没有穷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从而结束真理,它们只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正如有一首诗说的:“谁也没有达到完善的地步,他以为是  相似文献   

19.
试图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同一部钢琴作品呈现出不同面貌的原因。客观上,速度、力度和表情记号只是一个大概的范围,为人们理解作品留下了极大的空间。主观上,个人的心境不一样,也导致作品的意义具有相当强的个人色彩。  相似文献   

20.
朱荣英 《天中学刊》1999,14(6):24-25
对价值客观性的理解,不仅取决于对价值客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更重要地还取决于对价值主体及其要素的客观性的理解,这是由于主体的客观性不仅是价值客观性的前提或基础,而且是承载价值客观性的最终形式。从价值观念的确立、主体的内在结构、内在本性、主体的本质力量四个方面来看,价值主体具有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客观规定性即主体内在要素的实存性、主体生存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