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另才”,粗说起来就是指“不拘一格式的人才”。如果细想,“另才”往往有三个特征:一是对某种事业或某项专业有强烈兴趣,拦也拦不了,压也压不住;二是只在某种特殊的事项上显示出才能,而在其它事上往往显得很“平庸”,非但不是什么“全才”,甚而有很多低于常人的地方,乃至被别人认为是“低能儿”、“傻瓜”;三是在所喜欢的事业或专业上,投入的兴趣和精力比别人高上十倍、百倍,入迷成瘾,再苦  相似文献   

2.
所谓“问题学生”,一种是指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即在学习上存在有多方面的障碍,学习方法、学习品质上存在着某种不良行为,不能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生。另一种是指行为上的“问题学生”,即在品行上存在着某种不良习惯,易惹事生非的学生。在学习上的“问题学生”往往平时不敢发论、胆怯、不敢接近老师。对于学习上的“问题学生”,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深深感受到,要转化他们,教师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艰苦的劳动,仅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  相似文献   

3.
人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有某种特长的人”。但在某些企业中,对人才的理解却往往出现偏差,似乎只有那些有成果的科技人员,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才叫人才。殊不知,优秀工人也是人才,哪一家企业离开了这样的工人,都不会有所作为。企业间的竞争,表面上看是产...  相似文献   

4.
说“渔”     
上古时代,一些与生产有关的名词和动词,往往是不分家的。拿“鱼”来说,从开始有这个字起,它就是名词,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不过,在作动词用时,最初也是写作“鱼”的,后来人们才在字形上加以区别, 给“鱼”字加上“水”旁,造了一个“渔”字,专作动词用,当捕鱼,打鱼讲,从此“渔”、“鱼”分开,各司其职,不过一定要写在纸上才能分得开,如果念在嘴上,两个字音完全相同,是无论如何也分不开的。后来“渔”字又有了一种比喻义,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谋取某种东西,如“渔利”就是趁机会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渔食”就是夺取财物;“渔色”就是侵占美女。这些比喻是蹩脚的,可是在某一点上又  相似文献   

5.
人才,也叫人材。《现代汉语词典》把人才解释为“德才兼备的人”或“有某种特长的人”。第一种解释告诉我们,人才的基本公式是:人才=品德 才能;第二种解释告诉我们,有“某种特长”的人,如同物质材料有专门的用途一样,他们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也有专门的价值和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才同于人材。才也好,材也罢,综合起来看所指有二:其一是“德”,其二是“能”。由于这二者都与心理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心理学一些基本原理出发,作一番分析,对于我们认识与发现人才,是会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意义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认识上的,一是价值上的。当我们在认识的意义上使用“意义”一词时,我们是在寻求某种解释,是要阐明某种事情或某个事件;另一方面,我们使用“意义”一词时,往往也体现出我们所怀抱与追求的价值理想。生命的意义当然离不开解释和说明,但生命的意义主要不是解释和说明所能建构的,生命的意义需要创造,是我们永不停歇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7.
仁慈[1] 是一个与公正联系密切的概念。一方面 ,公正的基础之一应当是仁慈 ,因为去掉我们对他人的爱与尊重 ,我们就不可能作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 ;另一方面 ,公正的结果往往会造成一种价值的遗憾 ,这一遗憾也需要有一个补充的机制存在。所以正如美国伦理学家威廉·弗兰克纳 (W .K .Frankena)所说过的 :“正义只是道德的一部分 ,而不是它的全部。那么仁慈可能属于道德的另一部分 ,我认为这才是公正的说法”。“即使人们认为仁慈不是道德的要求 ,而是某种非本质的、道德上的善的东西 ,人们仍然把仁慈看作是道德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存在着片面性,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发育正常,不生病,不致残就是健康的。其实,这才只是说到了健康的一半,而另一半“心理健康”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以致当有些人出现了某种心理障碍,便习惯地  相似文献   

9.
篇小《出小租说车的司成机功,》主这要得益于作者精心安排的一处伏笔——“在城里奔波了一整天”,“急于要拦一辆出租车,尽快回酒店休息”。只因“正赶上下班时间,出租车太难拦”,所以,当“有一辆车缓缓地在我脚边停了下来”的时候,“我”才“如遇救星,一个箭步冲上去”。正因为有了前边“急于拦车”的伏笔,后面的“一个箭步冲上去”才合情合理。又因上车上得太匆忙,“我”只认定自己上的就是一辆出租车,落座后便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对司机提出要求,而对司机的“嫌远”“衣着整齐”“像准备去赴一场豪门夜宴似的”这些“反常”行为才没有多想…  相似文献   

10.
才(cái)、材(cái) 辨析:“才”本义指才能。也指有才能的人,如才干、才气、干才、德才兼备等;。材”本义指木材,泛指材料,引申为有才能的人。如木材、药材、人材等。“才”主要用于人,而“材”主要指木料、资料等事物。只有在指称有某种特长的人时,两字通用,如“人才”同“人材”。“才”能够作副词,如刚才、才来等,而“材”却不能。  相似文献   

11.
(一)以“话题”代文章的标题“话题作文”要求“自拟标题”,拟定标题,明确限定写作的内容与方向;拟定标题,往往可以展现作者是否有一定的创造性。一些考生往往不假思索地抄录“话题”,以此代替文章的标题。如“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另一种情况是题目太泛,如“谈‘诚信’”“谈谈‘诚信’”“浅谈‘诚信’”“也谈‘诚信’”……。必须明确:话题≠文题下面列举的标题才是有个性、有创造性的:(对“什么是幸福”的答案丰富多彩,连上帝也难以评说)“一花一世界”“丰富的过去,多彩的未来”“包袱?拐杖?”(观点:“诚信”固然会如同包袱…  相似文献   

12.
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经常练习“脑筋急转弯”,认为可以开发智力。好的脑筋急转弯没有什么固定的答案,既合理又出乎意料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它在带给人乐趣的同时,也启示了我们,要从另一个方面看待问题,不一定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在某种情境中偶尔玩玩,哈哈一笑之中,也不失有一种乐  相似文献   

13.
<正>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而数学问题往往是在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因为只有在对话中才会产生新的观点、新的问题,才可能促成新的意义或方法的创造。对话,人类活动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它是平等、信任、尊重平台上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教育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实现一颗心去感动另一颗心;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一个灵魂塑造另一个灵魂;一个智慧启  相似文献   

14.
“认为”连用最早出现在宋代,但最初是短语,意义是“认(和没有关系的人建立某种关系;分辨、识别;承认)O1为(作为、做、当、担当)O3”;明代是“认为”词汇化萌芽期,意义是对人或事物有某种看法、做出某种判断;清代词汇化程度较高,一直到现代汉语早期才彻底词汇化,之后“认为”一词的使用越来越灵活.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的发展和曾氏《红楼梦》的主旨看,探春改革虽然并不完全值得肯定。但也有某种有价值的东西。特别是薛宝钗在这场改革中的谋士之才,更应予注意和研究。薛宝钗重视经典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用朱子《不自弃》丈,为探春改革的名正言顺提供依据;在知人用人教育人方面有其独到的可取之处;她的“小惠全大体”的作法,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也不无裨益。宝钗的管理思想,含有某种现代“行为科学”的远源成份,对我们有某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A×B-样Y”中,“一样”有三种语用含义:一种是对A和B的某种共同因素进行是非判断。我们叫做“是非比较”;第二种是对A和B的某种具体的共同因素进行程度上的比较,我们叫做“程度比较”;第三种是对具有某种具体的共同因素的A和B进行范围上的整合归并,从而与其他不具备这种因素的事物区别开来,我们叫做“范围比较”。在“A×B-样Y”中,“一样”充当一定的句法成分,后面往往跟一些词或句子。然而在这种句型的肯否定形式中,“一样”与“不一样”对后面词或句子的选择限制条件是不完全对称的。留学生由于认识不到这种“不对称”,常常出现类推性错误。  相似文献   

17.
[作文题]我的另一片天地1.“另一片天地”可以是比较实的,也可以是比较虚的。比较实的可写自己的某种具体的兴趣、爱好。比较虚的可以写自己心中的某种希望、某种寄托、某种对往事的留恋与怀念的情感,或某种珍藏在自己心中的秘密等等。2.不仅要写出自己的另一片天地是什么或是怎样的,更重要的是要写出自己在这一片天地里的所作所为、所感所悟。有一位同学写他的另一片天地是“一个缤纷绚烂的花的世界”,在写了他栽培花卉的成功与失败的甘苦之后,又动情地写道:“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美,它的美甚至已超过了花之美。你的追求越多,你的心就…  相似文献   

18.
叶茂康同志认为:“美感和审美观念是有阶级差异的”,也承认不同阶级在“美感和审美评价上有某种共同性”的,可是他却否认美有阶级差异性,否认不同阶级有共同美存在。理由是:“美感和审美观念的阶级差异”不能推导出“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美”。叶文在这个根本点上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我们认为,现实的美决定美感,美是第一性的,美感是第二性的。但是要知道,这仅仅是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考察美和美感哪个为本源的时候才得出的结论,仅仅是在这个情况下,它们的对立,美决定美感才有  相似文献   

19.
“常常”、“往往”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于二者词性相同,且都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中总是出现某种情况,所以不少人使用时往往很  相似文献   

20.
[作文题目]高山无语,但阅尽世事沧桑;大海怒吼,却源自细流无声。另如鲜花绽放,枯叶凋零,金蝉脱壳……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智慧,蕴含哲理,富有灵性。崇尚自然,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和谐,我们的情感才会更加丰富,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请以“感悟自然”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以写你与大自然相处的某种经历,也可以写某种情感的变化过程或某种思考和感悟,等等。注意:1.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2.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