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道德品质,它包括主动关心的品质和回应关心的品质。关心的本质处在关心者和被关心者的关系中,正是在这种关系中培养起了人的关心品质。学生关心品质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奠基性的教育工作。在“我—我”关系、“我—你”关系和“我—它”关系中培养起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关心同学、关心自然和社会等品质。  相似文献   

2.
关心是人内心最深刻的渴望,也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关心与被关心中。我们的学校德育也应该立足于人类生命这最真实的存在,面向所有学生,指导他们关心自我,关心别人,关心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3.
汪灵波 《辽宁教育》2012,(19):37-38
传统教学的特征及弊端可归结为一点:即缺乏对生命的关心。新课改下对生命性教学的推崇,也就是关心生命的开始。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重要的原则在于连续性。生命性教学正需要建立起这种关系型、连续型的教学模式。从关心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性教学,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关心,学生学会关心。  相似文献   

4.
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班级授课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诺丁斯所创立的道德教育的关心模式,为我们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学的特征及弊端可归结为一点:即缺乏对生命的关心。新课改下对生命性教学的推崇,也就是关心生命的开始。关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最重要的原则在于连续性。生命性教学正需要建立起这种关系型、连续型的教学模式。伙关心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性教学,落实到实践层面就是要求教师学会关心,学生学会关心。  相似文献   

6.
论关心视阈下师生关系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生关系是影响教育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往往表现出紧张与疏远的特点,其根源在于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关心关系.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于建立师生之间的关心关系.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教师的关心能力,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增进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是构建师生关心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相似文献   

7.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8.
学会关心,是教育对青少年必须承担的责任。关心品质的培养,首先要使青少年明确关心是一种关心者与被关心者的互动关系,是一种道德品质;其次,要通过教师的榜样作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积极认可学生的关心行动来培养学生的关心品质。  相似文献   

9.
摘要:关心是社会的诉求,更是学校的诉求。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应是对生命整体生存状态的审视、忧虑和行动。其策略包括: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努力提升教育教学的能力;重构自身知识体系;建构关心教学必备的知识;转变学生的存在观,动态地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相似文献   

10.
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导学关系,既需要宏观层面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微观层面的伦理规约,诺丁斯的关心理论为破解研究生导学关系的“隐性异化”提供了伦理性解决方案。关心理论的基本观点为:人在关心中与他人相遇;关系是关心的本体性基础;关心意味着从被关心者的利益出发;关心关系具有互惠性。在关心理论的视角下,研究生导学既是一种高级的教学实践,涉及理性和感性的有机统一,也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实践,而关心是研究生导学关系的核心要素。对新时代研究生导学关系建设的启示:一是建立真正的关心关系;二是导师作为关心者与学生相遇;三是研究生是关心关系的积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兴起两种道德教育的新革命:关怀教育与新品格教育运动。这两种道德教育分别从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视角和社群主义美德伦理的基础出发,对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容、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重新诠释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对我国新时期的道德教育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教学的生命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中的生命关怀是达成教育中关怀生命的基础与关键。教学的本真乃生命与生命的共契。教学源于生命,生命是教学的元基点与逻辑起点;教学循于生命,教学必须遵循生命生长的自然天性,是教学之道;教学达于生命,教学要促进学生生命整全、自由与可持续性地成长与发展是教学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3.
教学是一种引人向善的活动,教学善是教学理论研究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教学活动中的"是"与"应当"不是一种悖论关系,从"应当的善"推出现实的"是"不是"自然主义的谬误".指向善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善是一种应然取向,通过教学行为的应当引导现实的发展;教学理论具有伦理取向,关注教学行为的正当,以此校正现实中教学行为的偏失;教学理论须以教学善丰富自己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养老问题正日益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结合乌鲁木齐市的养老现状,我们认为社区养老模式是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模式,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着问题:政策缺乏统一的协调、运作机制和保障;资金短缺,来源方式单一;社区服务工作不能适应社区养老的发展;社区养老的宣传力度不大,对社区养老的认识不足。搞好社区养老服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把社区养老模式纳入到乌鲁木齐市的"和谐社区建设"中;丰富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科学化、行业化的管理;加大对社区养老的宣传力度,提供老年人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15.
皮拥军 《中国德育》2007,2(5):24-27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以关怀伦理学为理论基础,对一系列教育基本问题提出了独特见解。她认为,学校要培养会关心的人,要以关心为主题组织课程,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充满关心的环境,使有各种才能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诺丁斯的关心教育思想具有时代性、道德性、人本性、情感性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In recent years, a compelling discussion in education has centered on caring. In this paper, I contribute to this dialogue by suggesting that there is a particular form of caring exhibited in the pedagogy of exemplary black women teachers. It i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to illuminate central aspects of their pedagogy as facets of womanism, an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 based on the collective experiences of black women. As educators who exhibit womanist caring, such teachers demonstrate the following three characteristics: an embrace of the maternal, political clarity, and an ethic of risk. In describing each characteristic, I provide both 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to demonstrate that womanism is part of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among African-American women teachers. I conclude the paper by suggesting that we can better inform pre- and in-service educators about the types of teachers that our students need from an understanding of how and why exemplary teachers exhibit their womanist caring.  相似文献   

17.
关注过程的数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数学过程,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增强应用的意识,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数学化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反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生命关怀:课程实践中的必要关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的本质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理念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理论上回应了教育的本质,但压抑个性、轻视生命的时然教育境遇却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因此,从课程实践层面关注个性关怀生命已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the teacher educators who deliberately create and nurture caring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despite the many challenges, benefit both themselves and their students in several ways. Although the notion that teachers should care for their students is not new, it may well be that professors too seldom communicate their caring clearly to students. First, I outline the literature on caring in education and provide examples of how professors show they care – and why students find this so important. Building on my belief that all (good) teaching involves humans in relation, I then describe how I use beginning-of-the-semester, one-to-one meetings with new students as one example of how caring can be operationalized. In an era when content-matter dissemin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are increasingly reified, it is crucially important to see and treat our students as whole people rather than consumer-critics so that the dominant reductionist and consumerist traditions can be challenged and ultimately transform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