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质疑教育方针》(《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6期)一文中,我曾经谈到,为澄清理论问题上的是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中共中央准备召开理论务虚会,并通知各高校写有关文章。我提出了两个重大问题(关于教育方针和校长负责制)作为研究课题。在前两篇文章中,我谈了为什么要对教育方针质疑,现在就谈谈我为什么要对中小学内部的领导体制质疑。学校内部的领导体制,是管理与领导学校的根本制度,关系到学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 萧宗六校能否办好。学校领导体制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应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国家的形…  相似文献   

2.
建国以后,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经过多次变革,先后实行过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责任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和校长负责制等7种主要领导体制,实质上是三种主要形式:委员会制、党委制和一长制。分析整理历次体制变革的过程与特点,对于理顺学校内外部关系、推动学校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的变迁看建立校长问责制的必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当前实施的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它的产生是学校领导体制历经变迁的结果。客观上它曾对学校的发展发挥了的积极作用,它赋予了校长办学自主权,增强了办学的灵活性;然而校长负责制是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产物,校长负责制下校长被重新赋予了权力,但是与之俱来的弊端愈发暴露出来,主要体现于校长在不同程度上有“重上轻下”、滥用权力甚至教育腐败的现象。这些弊端与当今追求卓越,建设高效能学校的时代宗旨是格格不入的,为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在我国中小学引入一种新的领导体制——校长问责制。  相似文献   

4.
建国以来,我国国立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异变七次,最终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对其加强理性认识,找出存在问题并加以解决,决定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性质,关系着高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质量以及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和完善高等学校现行领导体制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谏 《教育与职业》2005,(23):13-15
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功效的基础上,剖析了这一现行体制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提出并探讨了在目前政治框架和法律框架下,对现行高校领导体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和管理高校能力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七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时期.内外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外界的政治因素是影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直接因素,而政策法规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转变的标志,其中经济因素则起基础性的作用。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的内在依据是权力划分问题,在高等学校内部,除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党委权力与校长权力的不同划分之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不同划分与行使也是影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另一潜在依据。  相似文献   

7.
试行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对于调动校长办学积极性,扩大学校自主权,促进学校民主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试行过程中,我们发现还存在如下五个倾向性的问题:一是有些人认为校长负责制就是校长一人说了算,忽视党组织和教代会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校长我行我素,独断专行;个别校长因此犯了错误,甚至犯了法。二是少数党支部书记工作放不开手脚,片面地认为试行校长负责制后,学校工作主要是校长的工作,有怕越位的顾  相似文献   

8.
汪虹  樊金东  汪任远 《天中学刊》2005,20(3):128-129
书记和校长分工不同,党委书记是党委成员,是党委会议的召集人,党委通过党委会议的决议.体现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中的领导作用。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应当对学校办得好坏负全责。解决校长和书记“谁是第一把手”而产生矛盾,关键在于加强学校的民主法制建设。目前在校内外公开选举校长,在党员中公开选举书记,条件是具备的。经济发展让教育先行,民主政治建设可以让学校先行。  相似文献   

9.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现行的领导体制,本文从高校领导体制的特殊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过去领导体制的区别、现行领导体制中的几个关系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在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建立五十年以来,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经历了几次大 的变化,从校务委员会(建国初期)──校长负责制(1950)──党支部 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8)──以工宣队、贫管队等为学校领导机构 的管理领导体制(1966)──党支部领导下校长分工负责制(1978)── 校长负责制(1984)。本文分析了各类领导体制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内 涵,并阐发了在领导体制与社会发展、领导体制内部关系及形式等方面 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七个阶段,每一阶段的变化都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时期,内外因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外界的政治因素是影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直接因素,而政策法规是高校内部领导体制转变的标志,其中经济因素则起基础性的作用。我国高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的内在依据是权力划分问题,在高等学校内部,除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党委权力与校长权力的不同划分之外,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不同划分与行使也是影响高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另一潜在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新形势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国办高等学校法定的领导体制。这一领导体制,是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确立的。本文主要从我国高校的办学性质、高校领导体制演进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等方面,论述了加强党对高校的统一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对新形势下如何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立中小学内部现行的领导体制是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和推广,使校长拥有了行政决策杈、行政指挥权、人事权、财务权等权力,校长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调动。同时在这种体制下,校长对其行使权力的结果要承担责任,促使校长合理有效地运用这些仪力,使学校的办学效率得到了提高,给公立中小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校长的职务变化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立高校的治理已经步入章程时代,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作为常态的领导体制,领导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统归于党委行使,校长的行政权演变为执行权。新样态的领导体制,引入董事会、监事会或坐实党政联席会,适度剥离党委的决策权和监督权,使行政权得以强化,从而让各治理机构保有最擅长的权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新样态会成为新常态并规范于章程之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经历了由初步探索到相对成熟的一个渐进过程。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领导体制,它初步构建了学校组织管理的权力制衡关系,保证了党支部的监督权力和教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力得以发挥,但仍存在一定的行政化,着重"内改",忽视"外改"等不足。推进我国中小学领导体制改革可以通过强化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制相结合、加强民主监督以及正确处理党政群的关系等路径实现。  相似文献   

16.
大学内部领导体制不等于管理体制,因为领导不等于管理.大学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的主要载体是党委与校长,正确认识和区分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目的是为了科学构建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领导体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校内部领导体制演变的回顾。明确提出。在我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历史的选择和现实的需要。在肯定我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来所取得的成绩的前提下。加强、改善和坚守这一领导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19.
2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也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改革,最明显的成效就是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已经实行了校长负责制。这无疑给基础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使之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校长负责制与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为了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全面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