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眼下的“名师”“名家”可谓如过江之鲫,多得不可胜数。一个什么“工程”,便可制造“上百”名师,倘有上百工程,自可制造上万名师了。但“速培(训)”与吆喝之下,似并未产生出如蔡元培、陶行知那样可得名垂青史、永驻人心的一代大师、大家了!世风不堪,虚名浮力之下,倘阅见一位真名师、实大家的作品,自有一种如遇长者、如沐春风的爽心暖意了。近读吕型伟先生的大著《从教七十年散记——从“观察蚂蚁”到“研究人伤,便有这样一种久违的惊喜。掩卷之余,便慨然喟叹——一位孙心目中真正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基本能力是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 ,而培养这四种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有了语感才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自觉能力 ,而语感的形成又必须靠多“读”——“读”各类文体的典范作品来实现。因此 ,“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的教法和学法 ,是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也意识到“读”的重要性 ,但在操作中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主要表现在 :(一 )粗“粗”,主要指学生在“读”课文时 ,读的粗略 ,只过口 ,不过脑 ,只求读通文字 ,却不求读“懂”内容 ,这样学生在作文中 ,便不能准确地遣词造句 ,也…  相似文献   

3.
一、从课后练习看学作品教学的“技能化”倾向 学作品的教学是实现语人性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但是,学作品教学的人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怎样才能体现?这些在教学实践中说混乱也不为过。比如某教材7—9年级共选了鲁迅作品9篇,但这些鲁迅作品似乎是被割裂的,学生读了这些作品之后,脑海中只有作品的零星记忆而不是鲁迅精神的熏陶感染。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是,这些作品的教学存在着“技能化”倾向,这可以从对教学起重要“规定”或说“导向”作用的课后练习看出。[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陶爱翠 《教师博览》2023,(35):33-35
<正>我称黄老师为我的恩师,其实也就是近几年的事。黄老师是1994年我读“中师”时的老师。印象中,他并不是我们在那个青春年少、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期待的老师模样。黄老师教我们美术,课堂上他似乎很随意,很散淡,偶尔还会表达对凡尘琐事的不屑。我画不出好作品,便也不爱画画,  相似文献   

5.
我爱读书     
我爱读书,始于幼年。当时,幼儿园老师不仅教我们识字,还鼓励我们读一些简单易懂的童话作品。我与书似乎有缘,一读便着了迷,识字又特别快,从此便上了瘾。后来,我读书的胃口越来越大,百科全书、中外名著、剧本诗歌等,只要能找到,我都要读上一读,父母只要同意买,我都会一一收藏。我家住宅较小,只得让书屈居卧室一隅。一个书柜早被众“贤”挤满,还来不及“啃”完,又有新书进来,苦于无安顿之所,只好委屈在书桌一方。久之,书渐多,横七竖八堆积成“山”。做家庭作业,我偶尔惊动书山,便会造成“坍方”,翻倒墨水瓶,弄脏书和本…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的阅读教学实践中,尽管有的教师仍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作品分析的阅读教学模式而不能自拔,但对千篇一律、满堂讲、满堂问、串讲串问的作品分析式阅读教学的否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从探讨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完善阅读教学的过程人手,探索出了一种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以指导学生“读”和“品”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课堂结构。  相似文献   

7.
阳台是张爱玲作品中的一种重要意象,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反复出现。阳台与张爱玲作创作的关系在于:它培养了张爱玲独特的观察视角——俯视和远眺。由于俯视,站在阳台上构思的作品便具有了一种对人性的洞悉和达观,因而也充满了悲天悯人的情怀;远眺的视角造成了张爱玲对世俗的态度,即“就而不从,于其中但隔其外”。  相似文献   

8.
狼的陷阱     
认识汪曾祺,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读他的作品也纯属偶然。一个同事,写了一篇关于汪曾祺作品特色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便将汪的作品找来,慢条斯理地去读,这算认识汪曾祺了。  相似文献   

9.
伊瑟尔说:“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诗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强调了“读”的重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自主学习。其实,自主学习也只有通过“读”才能体现。  相似文献   

10.
虽说人类还没走到“知识越多越幸福”的境地,但毕竟“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时代远去了。此时说什么“知识的危险”岂不难合时宜?近日偷闲读了周国平的《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之后,确实感到“仅有知识是十分危险的”。悲剧是命运的铺陈,命运又是谁的安排?人们习惯上把它归之于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神,神不会反驳,便默认了,而我却更相信悲剧是人失误后的作品。妞妞落地不久,就被诊断为多发性视网膜母细胞瘤,从此,她度过了地狱般的五百多天。而有此厄运与那几位缺少人性的“天使”有关———作者的妻子怀孕5个月了,而一位有着博…  相似文献   

11.
读则读极品,赏则赏神品。让我们来看如下“作品”。 便条 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请原谅, 它们太可口了,那么甜,又那么凉。 一看便知,这不是狭义文学(诗或散文),充……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能量的激素”。对一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人们的智能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作品的知识点,理解作品的重难点,欣赏作品的“风景点”,进而有不断阅读的欲望,教师就一定要培养学生阅读作品的兴趣。而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方法来分析文章,乃是激发兴趣的途径之一。但“教无定法”,分析文章也一样,方法因篇而异,不一而足。本文就下面三个方面谈谈体会,以作引玉之砖,就教于方家。一、长文章读短与短文章读长文章给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篇幅的长短,运用不同的技巧读“长”为“短”或读“短”为“长…  相似文献   

13.
一、诵读:让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美语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散文、诗歌等),语句凝练、流畅,优美而富有音乐感。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就能从中体会到作品的语言之美。如朱自清的《春》,画面清新,文笔优美。笔者在教“春风图”一节时,着重在语调和语气上进行诵读指导:读“母亲的手”和“抚摸”时,要饱含深情,加重语气读“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酝酿”等处时要读重音,力求给人以嗅觉上的美感;读“清脆”、“宛转”、“嘹亮”等处时,要力求读得欢快,使人想起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二、赏析:让学生领悟作品的情感美一…  相似文献   

14.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归去来兮辞》历来是人们十分注重的一篇。这是因为,“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的这篇作品,全面集中地反映了陶渊明的思想。而在欣赏陶渊明优美辞的同时。读也会对陶渊明的人生哲学作客观、全面的观照。这篇“因事顺心”而创作的作品,完全可以看作是陶渊明自己对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一种诗意自白。  相似文献   

15.
林老师: 你好! 上次我谈了“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对学生的一些具体要求,同时,谈了读什么样的文学作品以及怎么读的问题。但究竟读哪些作品,还没有来得及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在“AP英语文学与写作”课上,究竟要读哪些作品,而“写作”又是如何与之相联的。  相似文献   

16.
许玉兰 《吉林教育》2004,(11):39-40
从字面上理解,读后感这类文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读”,二是“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读懂材料,把握中心,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感而发。“读”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但它不是目的,通过“读”而写“感”,“感”是重点所有。因而在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上,不能本末倒置,要以“读”为辅,以“感”为主,同时更要防止只“感”而不“读”,另起炉灶,造成“读”与“感”脱节。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三大文体之一的小说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从目前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来看,学生喜欢读而阅读效率不高是基本现状,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学生喜欢读是因为喜欢小说的情节,而对于小说中诸如作品创作背景、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分析等内容学生则不太关注,从而导致小说阅读走向了“只看情节”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一种语言,应有相应的语言环境,丰富的语言感性材料。学习古代汉语,我们只能通过对语言感性材料的学习,来体味其语言环境,弥补缺乏语言环境之不足。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明多读、多思是学习古文、掌握古代汉语的根本途径,但读的范围总是有限度的,一味求“多”,既不可能,也不必要,这就要处理好“文”(文选)与“理”(理论)、“读”与“思”的关系。处理好了,便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9.
普希金说过,“阅读是最好的学问。”阅读似乎又是最简单的事情,但凡识字便可阅读似是不争之事,但也未必。这学期我所在的学校进行语文教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是其中一项,每周两节课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文学作品。面对作品许多学生首先想到的是对所读的作品如何归纳中心...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比喻的灵魂。“墙壁像雪一样白”,这个比喻虽然也准确,但缺乏新意。“那一年的春风呵,由少女变成了泼妇”,你一读,便会拍手叫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