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天,我在读《时文选粹》时,发现有一篇文章的作者署的名字是“佚名”。我不认识“佚”字,但看了一会儿,我又发现了几篇文章也是这个叫“佚名”的写的。于是,怀着好奇心,我干脆翻开了目录来数一数,呵,署“佚名”的文章竟有十七篇。我突然对这个叫“佚名”的作者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他(她)究竟是何方神圣?这本书就连世界著名诗人泰戈尔的文章也只收了一两篇,为什么收录了他(她)这么多的文章?不知是哪个记忆的火花在我脑中闪过。我一下子想起了小学音乐书上有好几首歌的词曲作者都叫“佚名”。想到这儿,我对“佚名”就更充满敬佩之情了。他(…  相似文献   

2.
谁是"佚名"     
大家对"佚名"这两个字肯定不陌生吧!因为在电视上或者是书上都常有"佚名"这个名字,而本人,今天要揭开"佚名"的神秘面纱. 其实,本人也觉得十分奇怪,今天看书,看到一篇好文章,正想查看作者尊姓大名,可是名字署的是"佚名".虽然心中生疑:这世上好像没有姓佚的呀,但想到大干世界无奇不有,心底的疑问就不了了之了.  相似文献   

3.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我在书房大声读着古诗《咏柳》。咦,“佚名”?这名字好熟悉,好像在哪见过,管它呢,不就是个人名吗,记住就行了。谁知,过了几天,“老朋友”又见面了:我打开新买的《智慧背囊》,刚翻开一篇,作者又是“佚名”。嘿,这个叫佚名的人真了不起,又会作古诗,又会写散文!对了,好像以前看到的一首歌也是他写的,这个佚名简直是个天才!咦,不对,那本诗集选的全是古人的作品,而《智慧背囊》可全是现代人的作品,哪有那么长寿的人?我望着天花板苦思:佚名是谁?佚名是谁?对了,翻《辞海》。我翻开《辞海》文艺分册,可还是找不到。…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我在网上查资料,是“佚名”写的,我当时没在意。又有一次,下载一个图片,作者又是“佚名”。咦?佚名怎么是画家了?不是一位作家吗?更有一次,我在www4399com玩游戏,游戏的制造者“佚名”。咦?不对啊,它是画家啊,怎么变成游戏  相似文献   

5.
“温馨家园”的魅力在于温馨,温馨的故事,温馨的亲情,这种温馨的故事与亲情都发生在家里,所以“我爱我家”,爱家里的每一个人。二年级小朋友李晓丹的《我给妈妈添衣裳》叙述了小作者秋夜为看书入迷的妈妈添衣服的故事。可别小瞧了这简单的事,能够关心别人是培养伟大人格的开始,由关心妈妈再去关心别人,这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意思。文章写得简朴而细腻,感情纯真,所以能感动读者。四年级小朋友葛肖肖的《放大镜》,故事更完整些,亲情也更浓烈。爷爷眼力不好,看书时书本“几乎贴到脸上”,小作者便做起了有心人,一天一天…  相似文献   

6.
初中第六册语文《菜园小记》一文中,作者吴伯萧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几句话。课文的注释为“出自屈原《渔夫》……”很明显,编者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  相似文献   

7.
时常在报刊中看到有些名人或自以为是名人的人,发一些“名人难当”之类的慨叹。最近一次,读到一篇“名人专访”,记者引用被访者的一句话作为标题,叫做《名人比坏人更难当》。我不是名人,自信也不是坏人,当然无法了解当这两种人的甘苦,更无从比较当这两种人的难易。不过以?..  相似文献   

8.
黄祖泗同志的文章,震聋发聩,引人深思。也正是在我们编发这篇稿件的时候,某报刊出《雪地困文强》一文,与黄祖泗同志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道理。希望每位读者都能认真地读一读这两篇文章,继而与作者、编者共同思索一下,“我们该怎么办?”恳请各位把自己的想法写给我刊。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曾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也就是说,我们在阅读节选的文章时应遵循以下两点:一要顾及全篇。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如《故乡》,编者选取了“寓有诗意”的后半部分,而删去了“我”在北平看戏的两次经历。原文中鲁迅将过去与现在对比,更突出自己对美好童年的无限依恋。所以,鲁迅先生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我与地坛》全篇七节中,所写的人除母亲外,还描写了一群常来地坛的人,如一对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雪雨都相依来…  相似文献   

10.
“我写小说不多,低产.但写小说于我来说,是一桩令人神往的事.只是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往的时刻未必多见.我倒是佩服什么都能拿起来就写的作家.但同时又疑心,样样题材里,皆有生命的真血么?” 2005年,主持名人专访栏目“尘衣之约”时,专访过作家何立伟先生.当时,我给他贴的“标签”是“自由”,标题即《自由何立伟:自己创造条件》.十几年时间,“唰”的一下就过去了.去年我们特约了他一篇谈阅读的文章,本期又约了一篇他谈汉语的文章.说实话,他这两篇,我喜欢至极.在众多的名人谈阅读的文章里,我对他这两篇是更偏爱的.  相似文献   

11.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2.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13.
爱得太近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14.
文喆 《中国德育》2010,(10):93-94
第一次知道李娟的名字,是在阿勒泰地区闹雪灾时《文汇报》的“肇会”刊发了她的一篇散文,编者在篇末附记中申明这是一篇雪灾以前收到的稿件,又特别表达了对作者雪灾中境遇的关注。因为很少见到当今报刊编者对普通作者的真挚关怀,就顺带把那篇散文读了一遍。(说“顺带”,是因为近来虽是散文大热,我其实很少阅读时新散文,总以为太多扭捏作态的无病呻吟,或者是故作高深的平庸说教,不如读些更实在的作品好。)  相似文献   

15.
箭鱼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16.
门的悬念     
新开“感悟哲理”专栏,目的有二:一是满足读者的需求;二是加强作者和编者的交流,因为“哲理”文章从作者中来,而“感悟”文字则由《高中生》杂志社 员工完成。  相似文献   

1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络络不久前学的一首五言律诗《春望》。诗的作者嘛,是同学们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杜甫。“杜甫”这个名字同学们当然熟悉,可是对于杜甫的身世和经历就不一定很熟悉了。于是,络络在多方面搜集资料后,又开始了他为名人写传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社戏》是鲁迅先生于 192 2年 10月写的一篇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教学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在“反映童年生活的情趣”上作文章。其实 ,这是走入了《社戏》教学的误区。我认为 ,《社戏》一文 ,反映了鲁迅先生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 ,是鲁迅先生民主精神的伟大体现。鲁迅先生用白话小说这个“旧瓶” ,装了一瓶饱贮着“五四”以来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新酒” ,呈现给广大读者 ,以期唤醒民众 ,疗救社会。先说自由。《社戏》中的平桥村 ,是我心中的“乐土” :在这里可以免念“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等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的经书 ;可以不必…  相似文献   

19.
左彦鹏认为:“减负”与“扩招”间不存在着因果关系。对本刊 2000年 11期,罗鉴波的《谈“减负”与“扩招”》一文发表了不同观点。   为了挖掘“短、深、新”的教育话题佳作;为了本刊与读者、读者与作者、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双向交流;为了找准并抓住教育与职业的热点、难点、焦点,本刊希望沟通、讨论、争鸣。 愿读者、作者、编者共唱同心曲。  相似文献   

20.
《出师表》是一篇著名的文言文,是课内自读课文,部分文字比较生僻,但文章辞情恳切,感人肺腑。从教材背后的习题揣摩编者用意后,我决定“淡化”字词处理,重背诵,重“入情”感悟。由此我确定了“以背促读”法,以“背诵”切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法来让学生进入情景突破难点。下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