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钟立娜 《海外英语》2020,(7):244-245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根据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是一个范畴中各成员的基础,词汇语义是系统的,多义词义项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该文从原型范畴理论出发,分析英语学习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对大学英语一词多义词汇的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何春燕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57-59,64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语言学家对"原型"有不同的理解;原型范畴的属性不确定性、范畴成员之间地位的不相等性及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等特征对英语时态范畴的模糊性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中国英语是中国人使用的,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在词汇、句式和语篇方面带有中国特点的,作为外语的英语变体。中国英语是外语,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英语不可以和作为美国人母语的美国英语相提并论。中国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语法和和语篇等方面。作为外语,中国英语不可能像母语一样有其特别深入的发展。明确中国英语的外语性质,可以避免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和中国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产生误导。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也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中国英语的形成,定义,特点,以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进行分析,认为中国英语能反映中国的特色,有利于把中国推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大家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中国英语"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势的英语变体.其所具特点具有合理性,可接受性.与此同时,作者把一切违反英语语法条规的错误表达定义为"中式英语".了解"中国英语"特点,于中千外,都有好处,因为可以跨越差异,便利沟通.  相似文献   

6.
陈敏 《文教资料》2012,(10):27-29
方位词是人类语言中的基本词汇。本文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汉语方位词"上"和英语方位词over进行了语义对比研究,发现两者在语义范畴的体系、原型语义成员和边缘语义成员上既有相似又有不同,这些异同点是中西方民族的认知体验和文化思维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英汉方位词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英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在中国也有着非常广泛的运用.关于英语在中国这个问题,我国语言学界提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两种说法.本通过将着重探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定义、特点以及在语音、词汇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对诸英语变体的语言、社会、文化以及认知等方面的研究已 成为国际语言学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评述了中国英语的基本特点,并对中国英语语音、词汇和语篇等方 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随着跨文化交际的频繁和语言教学的发展,"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应运而生。二者都是跨文化交际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体现的是母语迁移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并极有可能发展为"石化"。本文以中介语、石化现象、语言迁移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实例分析,进一步探究"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本质、成因和影响,更加科学、系统地认识"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模因论看“中国英语”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英语"这一变体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它是基于强势模因英语,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经过不断模仿和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语言.本文试图从模因论的视角阐述"中国英语"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嬗变,并指出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增强,"中国英语"将被世界人们理解和接受,不断与世界英语融合.  相似文献   

11.
我国教育体系就十分重视英语学科的教育,"外语"成为英语教育的别称就很能说明这个现象。作为高等教育一部分的高职教育也设置大量课时来教授英语课程,基本上使得英语成为学生的"第二"语言,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高职院校形成了一定的英语语言文化。英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具备固有的特点。只是在高职院校学习过程中,不免掺杂了我们高职院校的特征,使得我国高职英语语言文化呈现出自身特有的特点。本文在分析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现状的基础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使用氛围和缺乏国际化几个方面阐述高职英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旨在将现在情况阐释清楚,以便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提高高职英语语言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英语"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围绕中国英语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对其性质和地位各执己见。本文依据Butler(1997)和Schneider(2007)提出的语言变体标准,将中国英语与公认的制度化变体——印度英语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中国英语是一种发展中的英语变体,还不能与制度化英语变体(如新加坡英语、印度英语、菲律宾英语等)相提并论。正确认识中国英语的地位,有利于正视目前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发挥中国英语教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王帆 《考试周刊》2009,(14):84-85
英语教育在中国大量普及的情况下,更多的反映汉语思维及传统文化的英语词句.随着英语规范的普及以中国式英语的身份应运而生。而爆笑英语的出现及特点,正是中国式英语发展到一定阶段,向中国英语的转化阶段的集中反映.并为中国英语的不断完善化、规范化并最终形成国别体提供了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4.
"洋泾浜英语"来自Pidgin English的翻译,它是国外语言学界根据清末中国商人发英语business(商务)的蹩脚发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新名词,用来通指世界上所有不纯正的混合语。由于历史的因素,从明末开始,洋泾浜英语在中国存在了三个世纪。本文从洋泾浜的产生的历史原因,发音特点谈起,阐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新洋泾浜英语"的特点,对当代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部分影响以及它的未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人民早已将英语这一国际语言作为第一外语进行学习,并用它与其他国家的人民进行交流。在中国人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因受到母语迁移、思维模式、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自觉地将汉语的模式套用在英语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味"的中式英语。中式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和语义等方面深受汉语的影响,带有明显的"中国味",与标准英语相差甚远。在中英跨文化交际中,"中国味"英语常常导致交际双方产生误解,甚至导致交际失败。因此,众多学者建议修正甚至摒弃中式英语。然而,也有不少中式英语拥护者,其中不乏英语母语者认为中式英语的"中国味"反应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幽默,在一定限度内应该被接受。本文将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味"英语作一简要分析。坚信中式英语会在宽容客观地氛围中扬长避短,自然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恬 《辅导员》2010,(18):60-60,63
早在1980年,就有学者提出了“中国英语”的概念。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后来,贾冠杰、向明友(1997年)进一步指出,“中国英语”是“操汉语的人们所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无法避免或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国特点的英语变体”。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英语的界定 1980年,葛传规先生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他说:"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科举"、"五四运动"、"白话文"、"人民公社"、"四个现代化"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这个提法肯定了中国英语现象,指出了这些是正确的英文表达法.1991年汪榕培先生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它是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综合以上观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学生的英语写作中,"中国式英语"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缘于中文与英语在语序上的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语言环境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要让学生学好大学英语,一定要让他们摒弃中国式英语这种习惯.笔者结合"中国式英语"这一现象,简要分析了其成因,并总结其基本特征,根据其成因和特征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应对策略,使学生学习英语走上正轨.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与思维差别是语言学习差异的归因点,因此,深入的文化与思维方式的比较应是各类语言学习的始点。通过从文化与思维方式的关系探讨中国英语的语篇特点,进而说明中国英语是英语与中国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英语动词是词类中比较复杂的一种,学习者对动词习得和运用有较大的困难。原型理论对动词的一词多义、由形容词和名词通过动词化过程转化而来的非典型动词以及通过词缀转化而来的边缘动词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认为动词是一个原型范畴,内部成员有中心与边缘之分,其中心成员在语义上更多地体现出动词特征,而边缘成员不仅具有动词某些语义特征,还与邻近词类范畴的一些语义特征相似。因此,关注词汇的原型义项是动词习得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