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象的起源     
金宇飞 《寻根》2011,(4):7-10
四象,就是中国古代以北辰为中心,把黄道附近的天空分成了四个区域。通常认为,四象是在二十八星宿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把二十八星宿一分为四,每七个星宿联系成一个动物(或图腾)形象,共为四象。这四象分别是:东方青龙(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相似文献   

2.
巴蜀化研究已成为考古学、历史学领域最热门的课题之一,在其间起了关键性的突破作用的,是广汉三星堆的重大发现。对巴蜀古代历史化的认识,由此全面改观。中国明系由各民族、地区人民共同缔造。可以断言,如果没有对巴蜀化的深入研究,便不能构成中国明起源和发展的完整图景。中国明研究中的不少问题,恐怕必须由巴蜀化求得解决。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30年,中国考古学发展迅速,成果丰硕。 首先,就指导思想和学科理论而言,中国考古学在此30年中逐渐摆脱教条主义束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相关研究,并以大量考古资料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伴随不断的对外开放,过程考古学、后过程考古学、认知考古学、社会考古学、实验考古学、景观考古学等各种外国考古学理论和流派陆续被介绍进来,极大地促进中国考古学学科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金沙江文化与文明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化是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明的起源有着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所谓金沙江化,是指金沙江的流域化。作为一种流域化,金沙江化具有自身的各种特色。从史前化到青铜化阶段,金沙江化均具整合与不整合的流域形态,其基础在于不同的地域类型。金沙江明的起源时代,相当于它的青铜时代,青铜化十分发达,但仍在国家制度之外徘徊。汉代政治化的扩展,把金沙江各族纳入明社会,成为中国明一个重要的亚明区。  相似文献   

5.
本对昭通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材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提出这些古代化是在土化吸收了大量周边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复合性。昭通青铜化是一种复合型的考古学化。  相似文献   

6.
考古学是一门科学,自20世纪的20年代起,它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实践。三星堆遗址的发现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发掘,在我国考古学科的历史中属较早的一次发掘。  相似文献   

7.
2010年以来,四川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在四川旧石器时代考古、文明起源研究、巴蜀文明研究、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这些成果为进一步深化四川古代社会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同时,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目标发生了重大转变,基于多学科联合攻关理念下的田野考古,不仅拓展了考古研究领域,也对交叉学科产生了极大影响。面对新时期,四川考古在"大普查、大保护、大利用、大展示"这一观念的引领之下,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做出四川实践。  相似文献   

8.
礼,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古代社会“别身份,明等级”、稳定社会、加强统治的政治工具。它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关于礼制的起源,学术界诸说纷纭。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或结合文献,或立足考古材料,或两者并重,提出了各种起源说,如祭祀说、巫术说、阶级压迫说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考古工作在金沙江北岸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做了大量的田野考古调查和田野发掘工作,有许多重要的收获。其中尤以对西昌市经久乡大洋堆遗址、会理县河口乡土坑墓群、盐源县双河乡老龙头墓群三处古代化遗存的发掘意义最大。这三处古代化遗存代表着金沙江流域新发现的多种考古学化,是金沙江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于研究金沙江流域的考古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考察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首先需要考虑"文明"的定义和定义的途径,根本的问题是,"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是特指一个与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鉴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这样一个较高的阶段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因而就"文明"设定出一套普遍的物化的标准显然并不合适.从横向上对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化来探讨文明起源,需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作整体考察,才会对各时期各文化的整体面貌以及它的各自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所了解.而纵向研究则在于考察在不同的阶段中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发展的变化,并最终获得对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国语探源     
李志超 《寻根》2003,(2):87-89
外国人看汉语汉字很奇妙,其实中国人自己也并非都十分了解,除了专家,一般人也没有深入考察的必要。我不是汉语言文字专家,只是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领域作了些探索,因而涉及古代语文,稍有所得。科技是全部文化的基础。古人做的科技探索最能反映他们的思维特征和历程,这种特征信息保存在古文献中,而现存的古文献只是文字的集合。历经三千多年,汉字的形音义有很大的变化。好在中国与外国不同,五千年文化史没有中断过,一直连续发展。因此,现在我们能有很充分可靠的史料供作科学化的研究。我们在这里仅对一些最常用的字和词的上古源头…  相似文献   

12.
姓名的由来     
郭军宁 《寻根》2007,(3):116-120
当今,人皆有名。一般说来,孩子尚未出生,年轻的父母就已为他(她)们起好了名字。婴儿降生了,父母就要为他(她)们报户口,在户口簿上填入孩子的名字。为什么人人都要这样做呢?因为名字是识别人类个体的符号,是人在社会交往时的身份标志。  相似文献   

13.
何光岳 《寻根》2004,(6):4-8
匈奴为夏桀之子淳维之后,《史记》已有明确记载。秦汉时,兴起于内蒙古,后来逐渐并吞楼烦、林胡、白羊、丁令及乌孙、大月氏、西域等国,形成强大的国家,后分裂成南、北匈奴。不久,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被汉朝所败,其中一支向西迁,成为西匈奴,横扫中亚、里海、黑海、东欧直至中欧法兰克,  相似文献   

14.
朴尚春 《寻根》2009,(2):93-96
朝鲜民族历史上号称“白衣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除朝鲜半岛拥有7000万人以外,仅中国境内就有190多万。  相似文献   

15.
杨宪益 《寻根》2001,(6):33-33
我们现在用的火柴是从西方学来的。我小时在家里都习惯叫火柴为“洋火”。根据英国大百科全书的记载,西方人家里用火柴是19世纪才有。1805年,有一个叫襄瑟尔Chancel的法国人,发明了用木条蘸硫黄做火柴。后来到1827年,一位英国人渥客尔John Walker才正式做出火柴。至于安全火柴,则是在1852年由瑞典人伦斯特融LundStrom制造的。所以西方人用火柴只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6.
史姓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红利  孙周勇 《寻根》2002,(2):56-60
史姓可谓中国最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商周时期的甲骨“史”字上部象形为捕捉鸟兽的长柄网子,下部为一只手的形状。可见,“史”的本意是指那些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人。后来,“史”逐渐演变为专指记录国家大事、管理宫中典籍的人。职官制度确立之时,“史”的涵义进一步狭隘化为“史官”之意。中国历代都有史官之职,史姓正是中国姓氏制度形成时期“以官为氏”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在历史上特别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17.
苏氏蜀学是由三苏父子创立的儒学派别,它与荆公新学、二程洛学相对立,是北宋中期儒、佛、道三教融合的时代潮流的产物.苏氏蜀学的学术渊源是以儒为宗、援佛入儒、援道入儒、援诸子以入儒.它的最大的学术特点是驳杂.  相似文献   

18.
一 近年,据传媒的报道,有些佛家寺院腊月八日,煮腊八粥施众,不仅佛教信徒,即一般民众也乐往喝一碗腊八粥.谈腊八粥的民俗与其起源,不能不谈它与佛家的因缘.南朝梁时僧佑<释迦谱>说释迦牟尼因长时间苦修,身形消瘦,有若枯木.有一牧羊女献上乳粥,释迦牟尼喝后,体力恢复,因而成道.其成道日,正是腊月八日,后世佛教徒遂于此日煮粥、喝粥,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纪念.  相似文献   

19.
杖鼓溯源     
李理 《寻根》2008,(5):76-85
杖鼓是以手和杖(鼓槌)左右击打演奏的乐器,因其在古代宫廷中用于帝后卤簿仪仗,后世也记载为“仗鼓”。杖鼓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曾有不同称谓,如“腰鼓”、“细腰鼓”、“长鼓”、“羯鼓”、“两杖鼓”、“细腰双面鼓”等,在古代还曾有“正鼓”、“和鼓”、“震鼓”等乐器与杖鼓的造型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