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对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关于艺术思维理论建构的研究中 ,指出《神思》艺术思维的特质由“神”与“物”、“志气”与“辞令”两个层次所形成的结构模式及其与《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内在关系。并就这一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主体性、清晰的理论性和较严密的理性思维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勰《心雕龙》的创作论是全书的精华。《神思》篇是创作论的总纲。在这一总纲中,刘勰对作家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艺术想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一、“思想为妙,神与物游”;二、“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三、创作“灵感”的根因。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主要论述艺术形象的构思问题,认为艺术想象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又可以形成“珠玉之声”“风云之色”的具体艺术形象,而“神”要受制于“志气”,“物”要受制于“辞令”,而且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物我相融、“神与物游”的过程,于是“登山”“观海”时,才能“情满于山“意溢于海”,并且通过“虚静”使得“万涂竞萌”的情感巧妙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神思》的主旨被认为是“想象”由来已久,且持此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这是当代文论语境下的解读,具有明晰的时代特色。我们认为,以还原刘勰的写作目的来考察《神思》的主旨也十分有必要,将有助于进一步窥探这篇文章的内涵,还原其历史面貌。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刘勰的《神思》主要是关于“言尽意”的讨论,作者在此文中把思维拉到极限距离的空间中,然后探索如何将之与写作磨合,从而达到“言尽意”。他认为这是创作文章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所以冠以“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之名。由此也可以认识到《神思》在整个《文心雕龙》的艺术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剖情析采"之创作论中的第一篇,第一次就"神思"问题立专篇作了深度的理论阐析,是专门论述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著名论文。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关于艺术构思的论说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陆机的《文赋》,其承继关系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这些理论较之《文赋》却又更为细致深入,无疑也是对《文赋》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勰指出了神思与虚静的关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第一次把创作主体心灵的虚静引入文学创作构思中。虚静状态,是创作主体进行构思的心理条件,也是创作主体的一种境界。这一观点启发了后来的意境说,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主要阐述了文章的构思及成熟,语言文辞的表达,文思的快慢,文章写成后的修改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以上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神思》篇是论述艺术想像的专题论文。主要讲艺术想像的特征,以及进行艺术想像的重要条件、要求和建议。虚拟性、具象性和抒情性是艺术想像的三大特质。神思不能等同于构思,也不能等同于形象思维。刘勰论文具有描述性,运用各种形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运用的比喻,不是论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对“神思”的具体内涵,学界一直持有不同看法。其实,作为《文心雕龙》创作论部分的首篇,它是一篇全面系统的创作总论,对艺术感知、艺术想象、艺术表达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10.
“虚构”,本是西方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概念,也是西方文论中的一个主流文学观。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论思想,在讨论艺术构思的过程中,既肯定了文学的“非虚构”性,也涉及到文学的“非虚构”因素。本文旨在从“虚构”这一现代叙事学概念出发,阐述《文心雕龙·神思》中包含的“虚构”与“非虚构”的文学观,彰明中国古代文论思想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家通论,他对先秦到魏晋的近百位作家进行了评论,集中体现了刘勰的作者批评观,也是中国古代作者批评观的代表作。在《才略》篇中,刘勰用了三种作者批评研究法:一、作者比较批评法;二、结合作家和作品来分析的作家批评法,三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来分析的作者批评法。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关于文学创作论的总纲。神与物游是创作主体进行创作构思时的物我状态,“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同时,创作主体要达到这种状态,必须具备心灵上的虚静,在虚静的前提下又要求积学以养术。这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它对后来意境的形成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是一篇专论艺术构思与想象的著名论文。其“神与物游”说形象地阐明了“心物交融”的过程,开创了形象思维理论的先声;而形象思维的结晶便是“意象”,即“人心营造之象”,作者要像“窥意象而运斤”的“独照之匠”那样,迅摄意象,运笔于纸。而意象的酝酿与定型,其必不可少的前提又“贵在虚静”。“虚静”是创作之前的作者所需之境静与心静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的创作论散见于全书的各篇之中,特别详细地表现在第二十六篇《神思》及以下十多篇里。刘勰在《神思》篇中提出了“三情”、“三化”的创作理论、创作构思,同时也强调了加工修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运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神思"活动,既指出艺术想象的"虚静"状态,又指出艺术想象的具体方法——包括"神与物游""窥意象以运斤"与"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这三个方面相互统一,共同阐释了构思过程。刘勰强调应合理地掌控思维,在艺术想象时主观与客观相互协调,从而实现创作者思维能力的开阔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7.
从文学史视野考察《文心雕龙》有其积极意义。首先,历史书写是刘勰的言说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时序》可以看成一篇短小精悍的文学简史。以《时序》为中心,再结合其他诸篇,可以看到,刘勰客观上书写了一段从先秦到南朝宋的文学史。其次,历代文学的书写中,对帝王及帝王文学的大力书写是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刘勰的文学理想。第三,从价值评价的角度看,十代文学的发展有高下之分。在刘勰看来,周代及其以前的文学是后代无法企及的高峰。  相似文献   

18.
“神思”在我国文艺美学中一直倍受关注。刘勰的《神思》篇作为历史上第一篇全面而系统的艺术构思专论 ,不仅对艺术构思的“神与物游”的基本原理和特殊规律、“秉心养术”的条件与方法作了深入、理性的阐述 ,还立足于“立象以尽意” ,提出了“凭虚构象” ,即虚构想象 ;特别是明确提出“意象”说 ,更深入地接触到了艺术创作的审美本质 ,为意境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现。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20.
刘勰论体系中,客体之道与主体之心是同等重要的理论范畴。简而言之,前是学的客体源泉,即道源,后则是学的主体源泉,即心源,两合一意味着主体对客体的认知与审美,逻辑与审美相统一的学创造过程也因此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