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二册基础训练5安排了一次“看图续编故事”的说话训练。教材用三幅图讲了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 ,要求学生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 ,续编这个故事的结尾。根据教材的特点 ,本次说话训练除培养学生说连贯完整的话外 ,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游戏激趣 ,导入新课迷路的小白兔是靠太阳方位的指引找到家的 ,为了分散这一教学难点 ,课前可组织辨别方向的游戏。背诵儿歌 :早晨面向太阳走 ,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然后变换时间 ,请学生思考 :傍晚面向太阳走 ,猜一猜东、西、南、北又在哪里。通过游戏 ,不仅为说图做…  相似文献   

2.
故事对儿童来说像无形的磁铁,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他们听故事、讲故事总是乐此不疲。看图听故事说话正是迎合儿童心理而设计的一种说话训练形式,它利用有趣的故事和生动的图画吸引学生兴味盎然地看故事、听故事、学讲故事。综合进行看、听、说训练。作为说话课,训练说话,学讲故事为其主要目的,“看、听”从两个渠道提供说话材料。学生通过看图.了解故事梗概,在头脑中形成故事的雏形;通  相似文献   

3.
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 ,往往三言两语 ,说不通顺 ,说不具体的主要原因 ,一是没有养成细致观察图画的能力 ;二是把画面内容看成是静止不动的东西 ,没有展开合理的想象 ;三是由于学生年龄小 ,语言表达能力差 ,还不能把看到的事物用比较规范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针对这种情况 ,我在看图说话教学中 ,注意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上下功夫 ,引导学生把图看细、看活 ,把话说完整、说通顺、说具体。下面就以第四基础训练 8的看图说话为例 ,谈谈我的教学体会。一、引导观察、明白图意。本次说话训练的内容是“节约用水”。在指导看图说话时 ,我根据多幅…  相似文献   

4.
上学期,我校在一、二年级各班增设了说话课,对学生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口语表达训练,如阅读说话,听故事说话,观察说话,活动说话,看实物说话等。为检验一年的训练成果,期末我们进行了口试。一年级的考题是“我最喜爱的一个玩具”。课上,学生们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端端正正地摆在课桌上。静静地思考着黑板上的四个问题:(1)你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你的玩具是什么样子的?  相似文献   

5.
说话课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提高他们的说活能力?“创设情境,续编故事”这个形式是比较好的。现介绍我县实验小学二年级的一堂题为“在校园里”的说活课。开始,教师请两位小朋友上台表演(演故事的  相似文献   

6.
《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一期“争鸣之页”栏目中刊登了一篇题为《质疑“把话说完整”》的文章,对文中所持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其一,“把话说完整”正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何言“与日常表达习惯不符”?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正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时期,这当中自然包括语言习惯的养成。所谓语言习惯主要是指如下几个方面:说话有礼貌的习惯(让人爱听)、说话声音响亮的习惯(让人听清楚)、说话完整的习惯(让人听明白)等。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上述语言习惯尤其是把话说完整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强化训练过程。小学生在日常说…  相似文献   

7.
先看教例(同一老师执教,学生基础相仿):成语《狐假虎威》的说话训练中,选择使用成语“狐假虎威”的录音和自制教学投影片等音像媒体,促进了学生观察、思维和说话,激发了学生想说、要说和敢说.使用多媒体的基本思路是:听录音——看投影——说故事——思考并发挥.另一训练中,使用电视动画片《狐假虎威》,基本思路同上.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本课的教学设计根据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听中有说、说中有听,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理解、记忆、感悟、想象,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教学要求1.听故事,讲故事,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和口头转述的能力。2.训练学生认真听,了解故事内容,抓重点记忆,复述时表达要清楚、明白。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并把故事内容补充完整。2.评价时,激励学生说话,注意礼貌用语。教学准备1.动物…  相似文献   

9.
(师课前板书“叙事完整”.屏显“奔跑——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师:莫言先生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屏显)他还说自己能获奖是因为故事讲得好.那故事怎样才能讲好呢?首先就是要把故事讲完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学怎么把故事讲完整.请观察这张照片(屏显学生跑步的照片).发现这张照片的特别之处了吗?好,你来说.  相似文献   

10.
小语新大纲把小学作文分为两个阶段:低年级是写话,中高年级是习作。旨在明确口语交际是写话的先导,而习作则是在说话的基础上,在写话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完善与发展。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教师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说话训练薄弱,没有说话训练的基础,将会出现教师出文题,学生抓头皮,文章写不出,成为苦差事。”(陈秉章语)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①广泛开展看图说话、看物说话、游戏说话、讲故事、演讲与辩论等多种形式的说话训练;②帮助了解学生讲清的是什么事,说说什么,先说什么,如何说明白。这样做能为学生写话、习…  相似文献   

11.
<正>小学中年级口语交际总目标指出: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在教学中,我善于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制定说话训练的目标、说话训练的途径、说话训练的方法,让学生乐学、易学。一、说话训练目标1.动作技能领域。模仿:(1)老师讲完之后,自己能试着讲述;(2)能按例子  相似文献   

12.
一、话题内容:看地图“旅行”,边贴图样边说话。二、教学要求:1.结合第二册第九课的教学,通过剪贴说话,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土地辽阔,山河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2.培养学生说话的条理性,训练学生把话说具体。三、课前准备:1.画中国地图一张,用不同色彩标出说话内容中涉及到的省、市、山、河。2.制作图样若干:①红五星(代表北京);②  相似文献   

13.
一、抓课题,了解故事起国,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1.学生齐读课题后问:①课文主要写谁干什么?②小马为什么要过河?③引读1、2、3自然段,理解“去路”、“为难”的意思.抓住上述①②两个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小马过河的原因,训练学生说意思连贯的几句话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二年级的说话训练,形式有很多种,除了看图说话洲练外,还可采用讲故事等形式。不管采取哪种形式,都应力求做到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有一次给二年级学生上说话训练课时,我对学生说:“会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听故事与讲故事。”我先讲了个简短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不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懂得说话有礼貌是好品质,教育学生做到说话有礼貌,会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要点: 1.对人说话有礼貌是好品质,是尊重别人的表现。 2.对人说话态度要和气,学会使用“您”、“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故事引入。先讲“问路论礼”的故事,后提问:(1)小青年问路,老爷爷为什么不理他?(2)老爷爷最后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学生说话训练 ,要重视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 ,把“看”与“说”紧密结合 ;重视学生结合图画实践体验 ,把“做”与“说”有机结合 ;重视学生想象思维和写话 (文 ) ,把“想、写”与“说”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一 利用晨读,创设 乐说情景。 低年级儿童的兴趣主要不是来自活动结果或事物的意义 (即间接兴趣 ),而是来自活动本身 (即直接兴趣 )。“乐说”即学生对说话内容感兴趣,不吐不快。我充分利用晨读课,创设语境,激发学生说话的积极性:1.“欢乐时刻”——教师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小品、相声、笑话等讲给他们听,渐渐引导他们也说上一两句。2.“记者报道”——学生通过读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与父母交谈、亲身经历等途径收集新闻,并向全班学生“报道”。3.“童话接龙”——要求学生每人每次说一句话,全班合作编一个完整的童话故…  相似文献   

18.
一堂说话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从教的角度看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如何正确处理诸因素之间的关系,这里谈几点看法。一、要求的单一性和训练方式的多样性相结合单一性是指教学要求单一集中。说话课包含着诸多训练要求。如“把话说完整”、“把话说具体”、“有顺序地说”……每一个要求又可分为若干小专  相似文献   

19.
对于低年级学生,“背”和“说”(复述)都是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散文、诗歌、谜语一般要求学生“背”;童话、寓言、小故事一般可要求学生“说”。“说”的要求不必过高,只要学生有条有理、言语通顺地将故事说下来,就达到低年级说话训练的目的了。但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说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要加强对低年级学生的说话训练。  相似文献   

20.
匡慧娟 《班主任》2006,(2):18-19
那天,我到四(1)班上<品德与社会>课,内容是<面对欺负与威胁>. 通过学习,学生初步明白了遭到别人欺负的时候应该鼓起勇气,不能胆小.接下来的环节是通过续编故事,让学生体验遭到欺负时应该如何应对.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故事要求学生续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