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在一次六(4)班的班会课上,我做了一个书面调查:人最后的归宿是什么?对于这个归宿你是怎么想的?结果全班42个学生对第一个问题填的都是"死亡"或"死掉";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竟有41个学生填的是"很害怕",只有1个学生填的是"我不怕死"。看来学生表面显得很平静的样子,其实心中都打着一个害怕死亡的"纠结"。教师有责任与学生一起来慢慢解开他们心中的"死"结。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而言,最好、最有效的环境应该是内部环  相似文献   

2.
正片断一:师:请看远程挑水是怎么写的,老师虽然没把问题说的很明确,你们知不知道我想问什么?生:怎么艰难的?师:怎么艰难的?看书。眼睛不要离开书。(看书,指名读。)生:他们要挑到一担不深不浅的水……师:这句话和课文有差别。课文删掉了什么?课文是"一个小时",原文中是"几个小时",哪一个更能体现挑水的艰难?生:几个小时。师:还从哪里看出来?生:他们只挑一点点。师:为什么只挑一点点,想不想多挑一点?生:想。师:为什么只挑一点点。生:泉眼很小。  相似文献   

3.
<正>一、让亲情不再干瘪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题目从"对视"到"告诉你",从"免费"到"习惯之后",每一次我们都会说同一个问题:写作素材匮乏。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只能和母亲对视?为什么总是母亲告诉你?为什么很多学生写有一个"免费的母亲"?为什么很多学生写习惯了母爱?为什么他们总是写不出又跳不出亲情这个圈子?写不出是因为只是将亲情当作僵硬固化的浮雕,而不是一片包容万物的汪洋。打开记忆的闸门,我们可  相似文献   

4.
陈丽 《小学生》2013,(1):14-14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写作上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信,使学生对"写话"有兴趣,有表达的信心。因此,我在一年级就逐渐地让学生"写话",并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现就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降低要求,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兴趣"写话"并不难,兴趣是关键。让孩子对写作感兴趣是重要的前提。怎么样才能让孩子产生兴趣呢?尊重他们——让孩子有说话的权利。这句话看似简单,要做到其实不易。在学生刚刚入学的时候  相似文献   

5.
曹文轩:有很多学生说:"我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究竟应该写什么呢?很简单,作文就是要让生活在你的笔下开出一朵朵小花。有的学生又说:"我的生活中就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啊!难道是我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  相似文献   

6.
寻觅知音     
从前,有一位老师和他的一个学生。一天,他们躺在一大片草地旁的一棵大树下。忽然,学生问老师:"老师,我很困惑,我们怎样才能找到知音?您能告诉我吗?"老师沉默了片刻,然后回答:"嗯,这是个既难又简单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曝光问题: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第一课时,课后在作业中有这样一题:把一个图形看作"1",用分数表示图1中涂色部分的大小。本以为: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正确率应该不成问题。可实际上真是大跌眼镜:全班52个人,有11人写了11/12,有22个人写了1(5/6),只有19个人符合规范地写了11/6。其中写了1(5/6)的22人虽然不能说他们错误,但是,教过这个知识的老师都清楚:用1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初三的作文课上,我出了一个题目叫"善待情",我没有提出任何框架要求,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写出60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有一篇文章是这样写的:……先说男女之情。很多人都很向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又有谁能够做到呢?恐怕没有人吧。古时候,谁没有三妻四妾?更不用说一国之君了,除了皇后这个名正言顺的老婆外,那些三宫六院的,数也数不过来。现在,法律禁止了一夫多妻,这倒好,就来个一婚二婚、三婚,甚至更多。当然,他们依然装得高尚,道貌岸然,实则堕落。  相似文献   

9.
学生总是抱怨作文难写,没有题材。于是在一次师生共同写检讨的活动中,我开始和学生一起写作文:我写1000字,他们写400字。后来,他们虽不是每天都写,我却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必须在一周内完成四篇文章。这样,当学生再说400字写不到时,我就现身说法,告诉他们我1000字都写了,更何况他们的400字!但也常有学生“狡辩”“:你喜欢写,也会写,当然难不倒你了。”喜欢?该怎么告诉这群孩子,很少有人天生喜欢写作?写作是一件很累的事,特别是想写出好的文章。或许对于那些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写作确是乐事。但是,我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一个普通人,偶尔心血…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1,(Z1):52
jingjing□□□□ly@126.com:我妈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从来不喜欢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很多时候,我爸都说她太简单了,会上当。我没见她跟别人争吵过,只知道她一直很快乐。我爸说得对不对?你爸的话不是对不对,而是不适合用在你妈身上。你说你妈"一直很快乐",难道这还不够吗?你爸还要什么?非得要你妈去跟人勾心斗角,  相似文献   

11.
我读昆体良     
"昆",是中国"百家姓"之一"姓"。看到"昆体良"这一人名,绝大多数的中国教育工作者,会一头雾水:有这么个人?什么朝代的?——这真难怪读者!因着表达的需要,在我某一本专著的"前言",我曾这样写:昆体良不是今人,也不是中国人,而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全名为马库斯·法比尤斯·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 ilianus),古代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之集大成者,是夸  相似文献   

12.
初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任教师苦口婆心不厌其烦的指导,到学生那儿仍是不见起色,收效甚微。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变学生"要我写"为"我要写"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前进的动力,当学生有了这两样东西,当他们用快乐的心情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时,蓦然发现,原来作文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原来他们也可以做作文的主人而不是被迫者。  相似文献   

13.
每每看到学生写作文时总是一手托着腮帮子,一手转着手中的笔,就是下不了笔,细细询问才知道,他们不是不想写,而是觉得没有事情可以写,没有话可以说,他们缺失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就不可能有真实的情感可以来抒发.作为教师静心自问,学生写到作文就"堵车"是学生练笔太少吗?是教师没有认真指导他们如何写作吗?我觉得这几种原因都不是,造成学生写作"堵车"的关键还是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的贫乏.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那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觉得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多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有米了,做成饭也就容易多了.那我们语文教师又该如何指导学生在缤纷的生活中去寻找写作的"溪水"呢?下面简单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4.
框子     
改学生的作文,发现了一个奇怪而又可笑的现象。他们为每一篇文章的开头"制定"了一个固定的框子,不论出的是什么题目,他们都有办法把它套进去。且来看看以下的例子:在以"我的嗜好"为题的作文里,他们这样写:"每一个人都有嗜好,我也不例外。有些嗜好是好的,有些嗜好是不好的……"如果作文题是"难忘的经验",他们便这样写:"每一个人都有难忘的经验,我也不例外。有些经验是快乐的,有些经验是不快乐的……"除此以外,在作文的内容上,也有套"框子"的现象。比如说:写"童年琐记",引起回忆的方式,永远是一样的:"有一天晚上,我整理书架,  相似文献   

15.
据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日前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2007年该省共有4万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技校"回炉",占到该省当年技工学校招生人数的1/4。这一数字引发了不少人反思:什么是人才?大学生"回炉"技校,是不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们的教育该如何让学生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16.
最近突然发现周围很多人在议论"教育简单得只剩下考试了"这一话题,并且质疑"我们的教师怎么了?只管教学,不做教育,就知道将考试当作自己的武器"。很显然,这是把属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普遍问题加到了我们的一线教师身上,认为他们是想当然的"应试教育"缔造者。教育只剩下"考试",到底谁之责?这好像是一个不简单的命题。提出这个疑问后,我就感觉到了教育的责任与沉重。  相似文献   

17.
我相信     
<正>记得小时候,妈妈常跟我讲"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那时候的我六岁了,可是连"1"怎么写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不会写"1"呢?因为我有一个姐姐,大家省吃俭用地供她上学,因此我到了上学的年龄也没去上学。有一天,妈妈拿着一把椅子和两个凳子,我们一人坐一个,妈妈轻轻地拉着我的小手带着我写了一个"1",说道:"二子呀,这是1。"接着,妈妈写了另一个"一",并说:"这是汉字的一。"那时,我的小脑袋一摇  相似文献   

18.
蒋科 《考试周刊》2014,(20):140-141
<正>一、引言伟大的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爱默生说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事业总是一帆风顺的,而没有信心的人可能永远不会踏进事业的门槛。但自信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一部分特殊学生基础差、习惯不好、学习意识很"懒",但最可怕的是从他们口中说出"我不是读书的料,我是班里最差的学生",这说明他们缺乏的是勇气和信心。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活他们的"懒"意识,拨动这些学生心灵深处那根独特的弦,挖掘他们的潜能。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一位语文老师。有一次,一个女学生写了一篇极富童趣的作文:《和冰心一起骑马》这篇作文真是不同凡"想",她把自己和冰心放在一个空间里,玩、说话、骑马,一举一动仿佛就在眼前。我问她:"怎么就想到了和冰心一起骑马呢?为啥要和她骑马,而不和孙犁、巴金或叶圣陶去骑马?同时,为啥要和她骑马,而不是一起去开拖拉机、骑骆驼呢?"  相似文献   

20.
美国鸭     
<正>一个中午,我去食堂吃饭。路上遇到一位老师,问我:"你从哪里来?"我问他这是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这老师平常话不多,一句就是一句,也没什么上下文,每次都让我揣测一番。他说不是,问我是不是中国人。美国人分不清亚洲人谁是谁。我说是。他又问:"听说中国人喜欢吃鸭蛋?"我又想,这是教育问题、文化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前一段时间看CNN上有过介绍,说美国人觉得最恶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