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作文》2007,(Z2)
授奖辞坜对战争的反思与剖析,是人类始终重视且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整体和平、局部动荡的今日世界,人类仍旧无法摆脱战争的阴影,所以更加需要以史为鉴,自觉抵制一切可以诱发战争的错误行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张丽芙同学的尝试无疑是具有开拓性质的。我们在所有沉重且辩证的历史背后,看到的是一个初中女生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于未来社会发展所怀有的隐隐的忧虑。正是这种忧虑,值得我们每一个现代人去深深地反思。  相似文献   

2.
王开岭 《中文自修》2012,(Z1):127-128
它代表一种国家意志热烈地拥抱那些为这场战争付出特殊贡献的人,超常的礼遇是对他们巨大自卑和精神损失的一种弥补和真诚答谢。近来喜读军事史书,却读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战俘命运。如果说战争是一个政治受精卵的话,那么在她产下的所有痛苦和灾难里,就有一种令其不快和恼羞的沉重物:战俘。显然,战俘是战争的直接后果之一,哪里有厮杀,哪里就会  相似文献   

3.
和平     
战争从来离我们不远。或许,我们脚下的一片土就曾染过血色;或许,我们身边的一墙墙将会惨逼炮击。当我们安享和平时,似乎一切皆无可能,然而,无论是回头细数历史的过往,还是翘首眺望周遭的世界,便会知晓,战争的乌云一直就在我们的头顶徘徊。打开一大摞二十五史,最先扑面而来的,决不是汉朝的月亮唐朝的歌舞,而是死去的甲兵们一片喑哑的呐喊;打开电脑电视,总会有无数的战争新闻闯入视野,死亡!死亡!平民和士兵、老人和妇孺死亡默默地排着队等时、候我们淡漠的检阅。而我们,在战争乌云离开的短暂时刻,以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多少岁月里的多少人,用焦灼的神情、受伤的躯体、疲惫的眼神、惊恐的梦魇诉说着对这四个字的期盼!本栏目所选八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文章,也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这样的感情。里面有诗一样的文字,也有构思巧妙的小说和含义深刻的寓言。其中,有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了当前国际上影响极大的巴以战争。中东,是现如今我们生存的星球上难以痊愈的一块伤疤,这三篇文章将引领我们进行更加切近的思索。相信这些精彩的文章不单能带来阅读的愉悦,还将让我们树立起对人类无尽的怜悯和爱:共同祈愿,天下太平。  相似文献   

4.
轮回     
一 没有人喜欢战争?我无法确定,至少这一次的战争是对方先挑起来的,杀了我们派去的使者,竟还不肯认错。所以又有了战争。  相似文献   

5.
张恂 《安顺学院学报》2012,(4):17-18,30
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血色子午线》是一部以美国西部边境为背景的小说。文中,麦卡锡基于美墨战争后在美国西南部发生的大肆屠杀印第安人事件,将小说的中心人物霍尔顿法官塑造成为战争的代言人。作者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析了小说中霍尔顿法官的战争本性,以血淋淋的场景来反思战争的残酷,并提出战争将会永远存在,只有认清引起战争的本源,并与其不断抗争,人类社会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6.
十月颂歌     
这是太阳般灿烂的日子。为十月歌唱,总有一股神圣的情感在心中奔涌。尽管我们的肩头还无法承担沉重,尽管我们的脚步还无法开拓使命,然而,我们知道:一朵小花的微笑和一片森林摇曳的绿色,同样是对春天的尊崇;  相似文献   

7.
放下这杯水     
老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学生:“各位同学,你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学生们有的说20克,有的说500克。老师则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你觉得没问题;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其实一杯水的质量是一样的,但是你若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的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我们都会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大道理: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下后再拿起这杯水,如此我们才能够拿得更久。压力是好事,但对待压力一定有一个“度…  相似文献   

8.
刘祥 《人民教育》2006,(17):32-38
和平是时代的主题,于个人而言,也许我们永生也不会与残酷的战争打交道了。那么,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以及其他以战争为题材的经典文艺作品,何以大量地出现于教材?仅仅是为了记住历史,汲取历史教训,传承英雄品质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对战争的思考就还是表层的,我们对这类文章教育意义的探索就还是肤浅的。就像每一段历史都与当时的每个个体相关联一样,战争也与千百万被卷进去的个人血肉一体。如果把战争与战争中活生生的人的经历、心理感受割裂开来,我们对战争的理解就是抽象的、片面的。教育视野里的“战争”,应该是能够看得见“一个个人”的战争,而不只是巨大的、模糊的历史画面。进一步说,如果我们承认,战争对个体来说,或多或少都是一场灾难,那么我们就无法忽略一个问题,即这样的灾难给心灵带来了怎样的伤痛。我们说,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关心的起点是同情。如果一个人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没有同情的理解、想象,他就不太可能学会以人道的方式去关心人、爱人。所以,教育不仅要关注战争中活生生个体的经历,还要走进个体的心灵,去谛听这些被战争深深改变了的心灵的诉说。这就是刘祥老师要面对的课题:如何带领学生以同情的想象去晤对战争中个体的心灵创伤?  相似文献   

9.
杭东 《科学启蒙》2011,(12):26-27
两军对阵,武器的优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说,谁拥有了更先进的武器,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可是,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却有一种并非武器的"致命武器",往往能收到常规武器所无法达到的奇妙效果。  相似文献   

10.
岁月悠悠,人类已踏上新的百年路程。然而,上个世纪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无论何时都不会在人类的记忆中消失。如今这场全人类的悲剧已经结束六十年,血与泪的记忆深深刻入了历史,铭记历史是人类的责任。人们回忆着战争带来的痛苦,认清了战争的残酷性,并呼吁全人类汲取当年的教训,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让我们再次回眸这血色历史,以享受当下的宁馨,并虔诚期盼:愿战争永远只是历史;愿今后伴随人类的,只是绵绵无尽的安宁与天长地久的和平。  相似文献   

11.
向晶 《现代语文》2007,(1):55-56,73
自公元前3500年,定居民与游牧民为争夺生存空间展开争斗时起,人类走过的每一步后面留下的都是血色的足迹,“战争”成了人类历史的代名词。《水乳大地》和《西藏战争》分别描述了20世纪初发生在西藏的一场战争,它们存在很多的相似点,然而,战争所取得的结果却迥然不同,作者以此从正反两个角度使结局引起人们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天宝年间,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日趋频繁,连年的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不幸。诗圣杜甫的《兵车行》就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这一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正>无论管理学校,还是做教育,都应该致力于建设不同场域的健康的人际关系,使之满足我们的需要,支持我们的生活,而不是变成沉重的负担,甚至灾难。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关系就会分为亲疏远近,就会出现各种分散与聚合的团体。作为校长,也必然面临一个庞大的关系网络,并且无法置身事外。那么,一个专业化的校长,应该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场始自久远的中土世界的战争,人族和魔族的战争惨烈而又恐怖,时至今日也依然没有停息。在这场漫长的战争中,虽然每次人族都是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取  相似文献   

15.
断翅蝴蝶飞     
大嘴嘟直播间大嘴嘟: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可能稍显沉重,所以非常感谢姗姗和小杰两位嘉宾的支持。小杰:既然来了,我也就不怕别人笑话。没错,我就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我不会逃避,因为这早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相似文献   

16.
生命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日本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国军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怒江不保,昆明就危在旦夕。整个大后方已感觉到战争的迫近。距惠通桥不到五十公里的泥泞马路上,开来五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  相似文献   

17.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自读课文,对学生而言,本文在解读上有一定难度。开头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一个纲,特别是“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看课文怎样写出“沉重”,怎样写出“美丽”,就容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设计拟从“题记”切入,以“沉重”与“美丽”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人物和事件,感悟、品析文章的形象与语言,培养阅读品质,进而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与认识,从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相似文献   

18.
一提到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死伤无数,可是历史上也有一些不靠谱的战争,引发战争的原因让人莫名其妙,仗也打得让人摸不着头脑,现在我们就来细数一下这些最不靠谱的战争。1.由一头猪引发的战争:美英1859年战争美国与英国(那时候还没有加拿大)为争夺北美东海岸边境处一个名叫圣胡安的小岛而大打出手。战争是这样爆发的:一个美国农民跑到这个岛上宣布这个岛是他的财产,并打死了  相似文献   

19.
从文学与风俗文化关系的角度切入,研究地域文化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影响,对进一步理解作家及作品大有益处.高鸿的长篇小说《沉重的房子》《血色高原》《农民父亲》,全面展示了陕北地域独特的民俗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20.
文章写母亲与女儿的故事,看起来是那么简单,读起来却十分沉重,沉重得令人心痛。女儿就要高三毕业了,因为紧张的学习常常忘却与母亲的交流。就在母亲为女儿缝袖口的纽扣而无法穿针时,女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