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所有地球生命都有一个共同的起源,都是"地球生命树"开枝散叶的结果,所以它们拥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从只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到的细菌,到海洋中最庞大的蓝鲸,构成生命基础的都是DNA"字母表",以及以DNA语言为基础的编码方式。人类饲养家畜、改良物种的历史已有一万多年,但直到  相似文献   

2.
《江格尔》以生命美学观点的艺术内容和生活内容传承了蒙古族对人类生存的讴歌,艺术地再现了人类生命存在才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根源。对人类全部生命———三重生命———肉体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礼赞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基本思想;歌颂英雄,宣扬英雄主义,构成了《江格尔》的美学追求;创造北宝木巴地方,构建了满足人的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3.
生命超越是人的生命的本质特征,当人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时,希望摆脱外在自然规律的限制,超越动物那样的自然奴隶的身份,实现人与外在自然的和谐关系;同时,人更渴望摆脱自身内在的限制,实现人与自我的和谐关系,达到神那样的无限性和神圣性.生命超越一开始就是一种精神超越,它是一种信仰、态度、理想、希望,本质上是人面对一个异化的世界既无能为力而又心有不甘的产物,表达着人不满足于不完美的生存状态而渴求完美、升华的追求."生命超越"存在于各种话语中,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对其解释各有不同.但就人的生命本身而言,则积淀着人类代代相袭又生生不息的内在诉求,是人类永恒不灭的情结.当这一情结诉诸于文学世界时,就构成了文学的最深层的永恒主题:"生命超越".正是"生命超越"主题的存在,人们可以俯瞰人类生命的过去,把握人类生命的未来,生命在文学显现中得以永恒.生命超越主题研究不同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生命超越研究,它立足于非概念的形象性、非逻辑的想象性、非信仰的情感性,来探讨不同民族文学经典中超越主题的价值及其差异,追寻一种超时空的文化意义,具有跨越国别和民族界限的共通意义.这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象的外在把握,也是一种超越意义的内在探求;不仅是一种超越形态的历史整理,也是一种超越心理的文化剖析;不仅是一种超越意蕴的显意识描述,也是一种超越逻辑的潜意识的揭示.  相似文献   

4.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5.
《初中生》2012,(28)
看过电影《普罗米修斯》的人们一定不会对这项最新研究感到陌生:研究人员称,人类和外星人可能共享相同的DNA,这种DNA是一种"宇宙结构"的一部分. 构造生命的元素可存在于低温和低压环境,如果它们是更复杂的生命体,生存力将更加旺盛.  相似文献   

6.
正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本真教学就是不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和获取高分的工具,而是重视课程在学生生命发展中的作用,是一种绿色的原生态教学。生物学本身就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生物教师更应该通过学科教学向学生传达生命的关怀,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坦然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与挫折。下面,  相似文献   

7.
老庄独到地发现了人类个体生命的精神宇宙,是对人类个体生命自由精神的极度张扬.老庄之"道"以虚己无待、特立独行的精神自由之路指向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独立人格境界;以赤子婴孩、法天贵真的圣人本真之状展示人类生命的无穷意蕴;以"涤除玄鉴""心斋""坐忘"的修养体认功夫切入一种玄虚空灵的人生本质;最后在一种天人合一的根源境域中为人类个体生命飘泊的灵魂建构了一个精神家园,为人类个体生命建造了一个恬静、自然、逍遥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8.
吕谦 《四川教育》2004,(12):21-21
“生命”这个字眼,本身就是一种活力.一种希望,一种美好,一种涌动。人类社会,由生命构成:大千世界,由生命构成。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几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源和指归。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中国古典传记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张新科新著《中国古典传记文学的生命价值》,乃是对古典传记研究的突破和超越。论著以传记"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特殊载体"为基点,以"生命价值"为切入点,在梳理中国古典传记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国古典传记生命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论著有着理论构架的系统性、理论内涵的深刻性、理论应用的现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弗兰克认为: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命的无意义感成为困扰当今时代人们的一个普遍性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不仅关系到人们的心理健康,还关系人们生存下去的信心。"意义意志"是产生生命意义问题的根源,是人类所独有的基本需求之一,它根源于人类生存的自我超越方式。他认为获得生命意义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在社会层面,通过教育使人们发现生命的意义;在个人层面,通过工作、体认价值和受苦获得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关于生命意义的研究对当今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启示是:要从多学科、多领域对价值观问题开展综合研究,全面揭示集体主义对于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全方位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宣传。  相似文献   

11.
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奇迹。生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是人类对生命的尊重。在当今经济快速增长的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丰富和提高,但人的个体生命反而出现了异常甚至危机。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剖析生命的本质及人的生存方式和困境,目的是让人类更好地认清生命的本质及规律,从而珍重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病患身体的康复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与挑战,并存在着激烈的道德论争。目前,生命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困惑和道德论争,在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研究、辅助生殖技术、人体实验、器官移植、重组DNA技术、安乐死问题,以及对有缺陷新生儿的处置等方面,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随着生命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伦理道德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令人感到困惑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思考,并需要我们作出何去何从的选择。生命伦理必须直面挑战,有所创新,使生命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又要使其在一定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下进行,以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将大野生命与人际生命进行"类本质"的交融,从生命本质的维度,用大野生命的"是"诠释人际伦理的"应该".我们生命中的敢于有两种:一种是敢于敢--斗争;另一种是敢于不敢--和谐,敢于不敢,更重要.因此,通过学科交融:自然生命觉醒--人与自然和解,敢于不敢--和谐可持续发展;自我生命觉醒--人与自己和解,敢于不敢--师法自然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4.
在一定意义上,尼采的生命哲学观与其教育观是同构的,其肯定生命的"酒神精神"、求取生命强力的"权力意志"、破除传统文化价值幻象的"重估一切价值"以及人类价值理想诗意吟唱的审美意象——"超人"在阐释学意义上富含生动的教育思想意蕴。简言之,就是教育要肯定生命的自然性、现世性和艺术审美性,以"求强力"的生命意志来创造和判定生命的教育价值,把培育"超人"作为实现生命不断超越的教育目的指向。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范式中,生命意义的寻求、发现与实现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生存使命。从生命的视野看,个体生命只能成为生命的独一无二的自己,成为生命"所是"和"所能是"的自己。这一答案从生物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中得到有力支持。当今人类的发展为个体生命成为自己提供了可能,当代教育改革正朝着有助于个体生命成为自己的方向发展,教育有义务帮助一个人以一切可能的形式去实现他自己。  相似文献   

16.
<正>生命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在这个意义上,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不仅如此,与其他生物的生命相比,人  相似文献   

17.
"生命"是神圣的字眼,是一种真正令人敬畏的神圣。因为她是一切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切活动的最终归属和目的。马克思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创造的历史也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开放生命、完善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社会活动史。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目中无"人",无视生命的存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作为教育实践形态的教学也应该直面"人",直面生命.为此,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应向"生命化教学"回归,这是人类真正期盼和需要的教学.而影片<死亡诗社>的男主角基汀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无疑为实现这种转型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诗歌中流淌出无限的神韵美,这种审美源于作家审美观照中的物我契合,从而形成静穆悠远的意境,它把人的生命意状、人生情致和山水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是人类生命中修炼境界的极致;它能通达一种"无我"的人格境界和艺术精神,是人类生命韵致的审美绽放。  相似文献   

20.
生命以自由、幸福和善为终极目的,在体验、创造和超越的生命冲动的驱使下,完成"自组织",走向自主和自由。现代社会追求科技理性,片面理解科学、导致传统高等学校课程科学主义化,文化和科学被异化为学科,产生了忽视学习者生命体验的学科本位高校课程。被异化了的文化和科学教育醉心于完备的学科体系,优美的符号界定和凌驾于生命之上的控制技术。因此,必须构建关怀生命绵延和呵扩生命冲动的高等学校课程,让大学生"走进"人类先驱的生命活动和精神世界,获得生命体验并产生创造的生命冲动,翠解人类知识的生命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